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到山海经

作者:熊海龙 | 分类:玄幻 | 字数:157.1万

第404章 神宝五岳真型图

书名:穿越到山海经 作者:熊海龙 字数:3129 更新时间:2025-01-03 08:50:02

修炼完毕,起来之后,却看到四面八方到处都是人类的目光观看自己,这种形式却让他有一点点陌生,也让他有一点点不知所措,这要怎么办才好呢。

看到几个仙帝等级的人也在观察,如果让他们过来的话,必定又一次的恶战要展开,还不如趁早溜了这里,快点去寻找自己的重要事。

想到这里,立马隐去身形,召唤出五龙宝龙辇车,驾驭龙辇向着远方飞遁而去。

山上的神光慢慢在消失,众人的压力慢慢在减小,最后随之消失,让所有的众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以为此山上有重要的仙宝出世,大家都为了要得到宝贝而来。

来到此地的几位仙帝,他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山上的那个人类,忽然之间就隐身不见,不知道这个人类到底要干什么?本来趁着压力几个仙帝都直接压过来,可问题是,当他们几个都飞来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有人在,此地的压力也慢慢的减小,最后消失在这山中,更不知道那个人类仙帝到底去了哪里?

此时的张玄楚,却已经飞出千里之外,龙的飞行是非常之快,虽然没有,鲲鹏的飞行速度,但在天地之间,龙在仙界也是很有地位。

而他的修炼功法,得到五岳真形图真实显现,这是很难得的景象之一,因为五岳真形图,已经入身成灵,具有重要性的代表性,配得此五岳真形图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遭到妖魔鬼怪,山精兽类等为害。

在前世的时候,那个时代还在后世,虽然没有过多的了解五岳真形图,但多少也看过此类的书籍,有一本经书就说道:“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汉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亦是所同。”

太初中,李充称“冯翊人三百岁,常一人过江渡海,或入山谷,或夜行山野,又恐怖之地宿于凶房,若此图随身佩戴,一切邪魔,魑魅魍魉,妖怪虫虎,皆隐消远遁矣。

所居之处,香气供养,真心扶侍,必降祯祥之佑,以感圣力护持,得到强大的保护。

这段话出自道教典藏《抱朴子》,它不仅介绍了五岳真形图的由来,是有西王母传来,具有浓郁的仙话色彩,而且对五岳真形图的超凡功能进行了描述,“此图随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等,尽隐迹逃遁,一切毒物莫能近矣。”简直犹如金刚不坏之身,激起了无数道门中人的狂热追求。这也正是五岳真形图作为道符的最大功用。

《五岳真形之图》碑中的序言有“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的论述,源于大山崇拜,道教认为五岳大山,各有神灵镇守,每方神灵不但有显赫的名称字号,而且还有严格的职责划分,统率着本岳内的大小神仙,在各自的域内自在逍遥。因而每一个道符代表着一岳的首席神灵,每一个图符犹如国君帝王的金简玉符,只要一合符,各诸侯便无条件的执行影从,又如御用的尚方宝剑,见剑如面君,天下臣民无不跪伏。作为道教的真文符箓,五岳真形图便具有这的功能,只要一出现,便能檄召万灵,同时令妖魔鬼怪望风而逃。每一个图符只能镇煞本地的鬼神,若五个图符集于一身的话,那更不得了了,一如票证时代的全国粮票,非但能畅行五岳、行走全国,更能安枕无忧、百鬼不侵。

《抱朴子·遐览》: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于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

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慰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视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镇符,以制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则持八威之节,佩老子玉策,则山神可使,岂敢为害乎?

东方朔的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旧笔,锋芒乎岭。云林玄黄,有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子有《东岳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岳真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反还自伤;子有《中岳真形》,所向唯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真形》,消辟五兵,入阵刀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岳真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真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欢悦,人神攸同。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之,诸侯咸宗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有常处。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储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图之后。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于黄帝耳。

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还有一首《五岳真形图歌》传世,歌曰:五岳足迹谁能遍,五岳真形谁所见。岱宗山下岳祠东,镌瑶刻玉穷鬼工。紫泥搨就珊瑚色,高堂日射扶桑红。璇宫银阙森髣髴,群仙玉女纷相从。禹鼎沈沦多不若,山林佩此百神却。丹灶思寻勾漏砂,灵岩定采天台药。陟岳寻仙思汉武,茂陵寂寞一抔土。倘许吾曹有仙骨,君现真形与君语。

李白有云:“五岳寻仙不辞远”,道出了方家术士、道门中人的追求目标。为寻仙访道,多少羽士负笈仗剑,云游五岳,吸纳仙方,成就自我,但山川高大,不得其门,而五岳真形图正好提供了各山攀登的诀窍,它曲意表达了各山曲折盘薄的在地之势,是一幅幅原始的平面地形图。

寻仙修炼的道门中人都想栖隐在某座大山,集天地精华,吸风饮露,道法自然,辅之以造炉炼丹,渴啖仙芝,以求长生,为此,他们至少需要一座天然山洞来栖身,遮风挡雨。同时他需要了解这座山上的矿藏或仙草,以满足炼丹、养生之必需。而五岳真形图便直观的提供了这些信息,陈田夫谓五岳真形图“取其峰峦、洞室之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数,东西南北里程之限”而成,清楚地标明了洞室、芝草的高度和地点,以及山岳的四周里程数,使之成为道徒修炼的必读符图。

并且,不管走到哪里,刻符图在山上,镇压一山之灵,得到安宁祥和的山水格局。凶险之地刻在山崖,凶险随之变小而没有,此符甚验。

五岳真形图对五岳的山水穴窦、泉液所出、地脉所通均进行了标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仙风道骨之徒指明了生活水源。总之,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的产物,是道门中人的护身符,为寻求它的真谛,不论是草履拂尘的云游仙人,还是按驾祥云的游方道士,均来去倏忽在五岳山川,惊鸿飘渺于天地之间,沉沉绪脉在中华大地。

《五岳真形》图系西王母传与汉武帝之图,对这批地图出处与上述提法有异。其文曰:“帝又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巻书,盛以紫锦之囊。帝问此书是仙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岀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帝下地叩头,固请不已。

王母曰:昔上皇清虚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桢五岳而拟诸镇辅,……乃因山源之规矩,覩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书形秘于玄台,而岀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近。……今以相与,当深奉慎如事君父。泄示凡夫,必祸及也。”

符图制作方法的总结:“一者五岳山符,安镇方岳以及其它山水之地,檄召万灵,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岳山蹠,神仙倒景,俯视山川之蹠,写其曲折蟠薄在地之势也。三者五岳山形,取其峰峦、洞室之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数,东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岳山骨,取其骨体之所像,枝干之所分,上法星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岳山水穴窦之图,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地脉之所通,而为之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