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到山海经

作者:熊海龙 | 分类:玄幻 | 字数:157.1万

第437章 悟道道

书名:穿越到山海经 作者:熊海龙 字数:3055 更新时间:2025-01-03 08:50:02

穷理治天下,莫大於儒。性超生死,莫大於释。复命御三才,莫大於道。夫三家者,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於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也。其元同其为思其纳众理也。由郭之纳众庶也,海之纳百川也,鼎之纳众味也,身之纳九窍也,天地之纳万物也。贵乎静不贵乎动,贵乎清不贵乎浊。静则万虑不生,动则万机俱作。清则神明萃集,浊则痴暗混凝。官天地,府万物,会精神,调六炁,莫不由乎心之所以用也。古人无能名之,故为之字。以此下象三才万法。

郛郛

全於无极之谓性,分於太极之谓命,道所当然之谓理,包括众理之谓心。心者也,总万法而言之,其形广大,其体虚无,妙觉玄通,包含万有,初无善恶小大之名,由人物所以用也。用其末异者,后世异之所以异也。譬兄弟三人同一父母所生,不幸父母早逝,兄弟离流他国,及其长也,承嗣三家各变其姓一氏,三家之君忽有民土之争,其三人各总绝世之智,出奇运军,拥将调兵,遇於中原之野,或攻於左,或攻於右,或攻於中,虽复锋镝以交,兵刃以接,终自不能相下。何哉?盖其力齐智等。胜负所以难分也。有识者曰:昔同父母,今者寇雠,为之奈何?虽欲解其兵,释其患,和其光,同其尘,尽其心智。心在天为天心,在地为人心,在天下为天下心,在万物为万物心,不过一心也。舍其物而得其名。心本无常,随用为常。心本无度,随用为度。心本无动,随用为动。心本无思,随用为思。用其善者为善心,用其恶者为恶心,用其小者为小心,用其大者为大心,以此心象郛郭也。由是知心之宰众理者也。

性命身混合图说

性者,元神之妙也。万物莫不均得之,其体至静、至虚、至玄,在圣不增,在愚不减。在古不变,在今不移。天下之动,不能动其动。天下之至,不能至其至,此所以为性也。命者,元炁之正也。炁,之与物,谓之命又令也。令之为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在物则在穷通,在理本无生死。万物无常,此形器之物於分限者也。而元命未尝断续焉,以不召而行,所以谓命也。身者,令根本也。始於无形,因缘父母而成其象,实受天地之正炁,故肖天地以为形,眼视耳听,鼻嗅舌谈,意知情识,手执足蹈,此所以为身也。非身则性命无所寄,非性命则身无所主。混而合之曰人,明其性者曰道,夫宝身命而不宝其性者,特炁息寄於一物耳。或曰身无常,命有限,身命不存,神安在哉。曰是身假物也,终久必还,是命流行也。物於生灭,有身则合。而为人,炁散则归之於道。圣人外身而身存,元神元命曷尝丧焉。若离身求命求性,是外水而求鱼龙,外天而求日月也。

牛车宝谕身性命说

夫性人之所性也,物无不均有之。身者人之本也,性命之所寄也。命者,炁之序也,生生之所由也。受天命以为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身非命不能立其本,命非身无由存其生。性非身命不能寄之以灵,成之以善,此三者不能须臾离乎本也。今借宝谕乎性,车谕乎身,牛谕乎命。宝者,贵重之物也。车者,容载之物也。牛者,承行之物也。夫以宝载车,然后驾之以牛,故牛行车行,宝在其上矣。牛能行不能载,车能载不能行,宝虽贵,非牛与车亦不载矣。故牛非车则无所运,车非宝则无所载。故宝逸而牛车实劳矣。夫车假合之物,因牛行道,因宝而载,非假合必不能相为其用也。况假合者终久必离,奉行者终久必弊。犹牛终死,车终破也。宝非假合,故得独存焉。由此观之,身之亡,有生之常也;命之穷,流行之常也。不与身命俱亡者,惟性理也。今不明其性,是去宝不取也。不知命,是去牛不驾也。不修身,是去车不用也,至於牛死车破宝亡。悲夫!

阴阳以静为主说

阳动阴静,阳清阴浊,世所共知。至以静为主,则世不知之矣。夫太极之体本乎静,其动者依乎静,然后而动,非先以之静,故不能继之以动。三才之道,是以静者为动者之主矣。况静而生性,动而生炁,静而生仁,动而生智,天下之事莫不由动之所以生也。今谓阳动其所本必静,阴浊其所本必清。静为动之体,动为静之用也。由此观之,静者逸而动者劳,静者尊而动者卑。苟非静,何以一天下之动也。非清,无以明天下之浊。故圣人取至静以为道,非贱阳而贵阴也,取乎太极之始也。夫天虽动,而有动中之静。地虽静,而有静中之动。天非静,故不能应万物之情,地非动,故不能发万物之生。故乾之中阴为离,日象也。坤之中阳为坎,月象也。是阳必以静为体,阴必以动为基也。天体静所以刚而愈健,地体动所以生而不息。故天地常应常静之妙也。阳动阴静,天地之正体也。阳清阴浊,天地之正形也。阳刚阴柔,天地之正理也。阳尊阴卑,天地之正位也。一起一伏,阴阳之升降也。一住一来,阴阳之代谢也。一昼一夜,阴阳之明晦也。一寒一暑,阴阳之推迁也。至於充塞两间之不变,周游六虚之不移,穷之不见其终,推之不见其始,寂然不动,静体本然者,此又非阴阳之形,寒暑之炁可以测也。

佛氏 字心轮图说

陈遁斋曰:此图甚妙,由释氏之阃奥,造儒者之门庭,从前大善知识开示未尝及此。

佛氏以 字书于胸中者,表法也。谓其如轮,两相交互,均於四象,齐为八卦,交为经纬,互为始终。会於中,为五行,为五常、五炁、五戒。在经为四句,在人为四大。阴阳性命、道德仁义、精神魂魄、汞铅龙虎、乾离坤坎之妙,莫不均於其中也。其进亦平,其退亦平,顺可行,逆可行,可以四五,可以八九。纵亦无穷,横亦无穷,天人之理无不该载。所以佛氏书之於胸,象**於心中,转运不已也。其音曰万,言万物莫不由是道也。推其本乃十字也。始於一,成於五,圆於十,包於万。 字乃十字委曲也,曲直两通之义也。所以《华严经》自始及末每事举十,取其上下平等,体用互换,无欠无余,无高无下,犹应轮宝藏,周匝庄严,一切义理无不宗之,意义甚深,非言可尽。

中庸 真常 常住

无过不及之谓中,不易不偏之谓庸。中也者,两仪间之极则也,人心中之极理也。庸也者,天下独存之至也,古今不变之常也。在释氏之谓常住,在太上之谓真常。常住者不变,故不迁流之义也。真常者,不妄乱不更易之义也。尧舜以之而揖让,孔孟以之而授受,释氏以之化万类,太上用之御三才,即此道也。夫中庸,儒者之极道也。常住,释氏之极道也。真常,太上之极道也。因时有古今,道有升降,故体同用异也。非圣人命理之所以殊焉。

圣人特施设不同说

太极之道,始之於性,终之於命,三才之立,无过此也。万物之生,不出是也。况两仪之大,风土之殊,人物之众,各秉乎性命以生,品类虽异,太极未始不同也。故释氏用之以化天下复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炁。儒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命。非性无以明大道之妙,非炁无以彰太极之原,非无以行教化之大。此三者,超形器,炁母,正大伦,天人之本也。三才不能须臾离之。是故取之有体用,得之有先后,非所谓过与不及也。穷其始终,释即道也。道即儒也。今谓释之寂灭,不近人情。道之清虚,不足以治天下。儒之名义,不足以超生死。是各执其一偏於得失之间耳。圣人之理一而已矣。非有浅深之间哉。用之於天下,特施设之不同也。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常者,不变易也。清者天之性,静者地之性也。天地之理贵常,是以取之为一道也。且天非清,故不能极其高而垂万象。地非静,故不能厚其下而载其万物。其德不常,则天可倾也,地可陷也,日可冷也,月可热也,四时可颠倒也,万物可错杂也。惟其常,故能於万物古今不迁变焉。况人肖天地为形,合阴阳为命,禀受一灵之妙,常自清静,秪为无昕烦恼之所汩没,爱欲昏乱之所牵缠,由是其常汩其清,动其静,故不能与天地同其久,大道合其真也。诚能契其常,合其清静,天地敢不悉其妙而归之哉。

度人经元始宝珠说

元始者,大无空洞之首也。出乎太极之上,居乎九炁之先,其炁降为乾,分为坤,合为人。三光五行,四序八卦,莫不由玄元始三炁之所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