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

作者:南丁 | 分类:其他 | 字数:30.1万

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

书名: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 作者:南丁 字数:2973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8:04

农村孩子,不少人学习非常刻苦,受了家庭引导,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想法非常单纯,单纯到只是想解决“商品粮”,从此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

不过那时录取率太低,即使是初中升高中,也会淘汰大半,高中之后升大学或者中专,就更少了。有一句话形容那时候的高考,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再恰当不过。

别人的努力,因为父亲落实政策,我进入初中不久就已经解决了,当时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人还是农村人,回家依然要干各种农活。

生活没有多大改变,心情却有了极大不同,离开二三个月之后,再次跟随在父亲身边读书,尽管多了些约束,但是心里又有了坚实依靠。

教师子女的优越感重新回到身上,父亲不再是一校之长,不能与小学时候相比,但却短暂的告别了忧郁,与同学交往少了些害怕,与老师接触也少了些拘谨。

刚进澡下中学,初一三班的位置还没坐热,就迎来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在班上排在三十几名,多多少少有些羞愧,第一次有了荣誉感,觉得这样的成绩对不住教师子女的身份。

父亲也不满意,但没有责怪,或许落实政策之后,重新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他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转而激奋我努力学习。

现在还记得他劝导我时说的话,大概的意思是夸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小学升初中考得也很好,会埠中学的老师把我当作了好学生,在转学的时候还表现出不舍。

这让我记起了小升初的考试,父亲相当重视,考前专门提醒我如何写作文。小学一般都是记叙文,他推测肯定是写自己经历过某件事,因此特别进行了辅导。

人生首旅,远赴上饶铅山和浙江宁海,探望大伯父和四伯父之后,作为寒假作业,我交了一篇作文,写得就是旅行经历,担任语文老师的父亲觉得写得非常不错,在课堂上作为范文,进行了讲解。

父亲对我说,如果是这样的作文,就可以照着那篇写,后来好像是统一安排到了隔壁的青树小学考试,最后一篇作文好像与父亲讲得不太一样,但我还是将那篇作文重写了一遍,不知道是不是跑了题,不过已经不重要,因为我顺利的考上了初中。

父亲身上似乎有一股魔力,只要他说的话,我从小到大都会听从,而他只要对我提出些希望或者要求,我基本上都能做到,学生时代如此,走向社会之后,也是如此。

比如到部队服役,他希望我考军校,考上军校后,又希望我能写论文,似乎很难的事情,结果通过努力,都基本实现。唯一的一次没有做到,正是发生在澡下中学,从此改变命运。

父亲的劝慰,首次出现的荣誉感,给我带来压力,也带来动力,从此开始认真听讲,专心上课。似乎心智完全打开,老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哪怕是最枯燥乏味的政治课生物课,以及要死记硬背的历史地理,哪怕老师只是板书一遍,照本宣科的读一遍,我都能记下,下一节课老师只要提问,我都能背诵下来,我也成了老师最爱提问的学生之一。

这让我感到相当奇怪,因为这位现象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初二期中考试,成绩再次提升,跃居全班第五名,尽管课后不太努力,但从此一直稳定在前五名。

щшш▲ тт kΛn▲ ¢〇

成绩稳定,不太用功,名次尚好,到读初三时,或许为了激励,或许一直有这样的想法,父亲开始对我提出期望,他劝我努力,争取直接考上高安师范。

考上师范成为教师,是解决商品粮最快最有效的捷径,这也是许多农村出身的寒碜门学子,最急切的愿望,太过热门,反而最难考,往往都是学校里的前几名,才可能考上。

许多天资相当聪慧的农村孩子,学习成绩全校数一数二,第一选择都是报考高安师范,不知道有多少天才因此平庸,从此踏足三寸讲台,度过一生。

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对少年心性了解不够,我把父亲的激励当成了要求,以为升学时他肯定会替我填报高安师范志愿,而这令我特别反感。

初中年少,社会负责影响太大,学校被冲击,老师脆弱无力,那些“混混”在老师面前肆无忌惮叫嚣的场面见得太多,还经常听到些老师的负责传闻,包括在社会上被人“教训”。

初三时教我们英语女老师,长得年轻漂亮,形象和蔼可亲,我很喜欢上她的课,因此英语成绩一直不错,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前几名。

后来,同学中有人说她坏话,认为她言语轻佻作风不好,我在道听途说的情况下,竟然相信了,心底藏着些许失落,逐渐对她产生反感,英语成绩由此下滑。

所以我对教师职业产生误解,听信了社会传言,得知父亲的想法是让我成为一名老师后,彻底失去了学习兴趣,成绩开始摇摆不定,有时下降得特别明显。

父亲还未能理解,认为是基础还不够扎实,为我争取了休学一年的机会,还鼓励我继续努力,争取一次考上高安师范,而我听了之后,更加失落,休学一年,成绩不升反降。

我是这样的心性,并不代表其他学生也是这样,许多农村来的孩子,他们学习非常刻苦,非常努力,非常自觉。

学校后面的杉木林,前面的稻田,旁边的水渠,河边的草地沙滩,常见他们三三两两,手拿课本认真背诵,一段时间我也曾这样行走期间,很多时候当作了游玩,背出的课文,学进去的知识并不多。

学校的寄宿生,与会埠中学差不多,住得是集体宿舍,吃得是家里带的一罐干菜,寝室拥挤潮湿,一段时间流行疥疮,传染性很强,几乎每个寄宿生都被感染。

这样差的环境,依然不能阻挡他们用功,不管寒暑,每天早晨四五点,他们许多人就已经起床,在教室点上蜡烛背书,晚自习结束之后,还会留下复习,直到深夜才回寝室睡觉。

算起来,他们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六小时,个别甚至不足五小时,每天坚持,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甚至社会风气对他们也没产生影响,“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想而知,他们身上渴望走出农村摆脱贫穷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我跟着父亲吃食堂,再不用整个星期吃干菜,住得是教师宿舍,真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短暂的舒适,使我很难有像他们那样的努力。

有时父亲回去,我甚至会端着食堂打来的热菜,到宿舍中与他们分享,有时调皮,晚上还与他们挤在一起睡觉,同学劝我宿舍脏,会染上疥疮,依然我行我素,结果再被感染,害得全家都跟着染上。

在父亲的要求下,每天清晨,我会沿着学校门口那条马路跑步,一直跑到通往县城的主干道,再跑到那座大桥,做些伸展运动之后,再回学校。

期间常能碰到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她是我们班的第一名,家就在学校附近,是走读生,初中时,男女生之间依然有三八线,从来不讲话,碰到之后从未打过招呼。

班里还有一位女生,也和她一样,成绩始终数一数二,他们的家庭条件应该都不错,父母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她们一个考上师范,后来回到澡下中学任教,一个考上大学,在外成家。

军校休假时,我见到了在校任教的这位同学,我问她初中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刻苦,她回答说不想比别人差。或许另外一个女孩也是这样的想法,简单的理由,往往成为改变一生的信念。

男同学中,更多的应该是为了摆脱农村命运,我有个同班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却非常努力,睡得最晚起得最早,从来没见他玩过,或许正是抱着了这样的想法。

努力是有回报的,这些农村同学,有的直接考上了医校、师范等中专类学校,个别差了几分,当时有政策,交一定的钱之后,可以当作委培生入学,毕业后一样分配工作,有几个就是这样摆脱了农村命运,隔壁王姓家最小的儿子,正是通过委培,进入高安师范学习。

还有一些考取了一中、二中,他们中有不少考取了大学,其中有一个考取的是浙江大学,部队服役时,正好位于我们连队旁边,偶然之下相遇,认知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对我最终走上考军校之路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