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的诅咒
作者:小蔡飞镖 | 分类:灵异 | 字数:20.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千万不要去死亡诗社4
宋姗姗的故事(1) 我找了死亡诗社
(雪莱的诅咒0)
这是一间破败不堪的两层小洋楼,掩藏在枯黄的茅草后面,周围铺陈着一些杂乱无章的坟堆()。
乱坟岗!
尽管已是早春,这里非但见不到“草色青青柳色新”的早春景象,相反在枯黄衰败的茅草和杂乱无章的坟堆的反衬下,这里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不过,这倒与神秘的死亡诗社有了几分贴切的地方。
乱坟岗,死亡诗社就在乱坟岗。没错,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我牵着杨旸的手走向这栋小洋楼,我明显地感觉到杨旸的手在颤抖。我没有说话,只是用力地握了握杨旸的小手,然后继续往前走。
小楼的门因为经久失修,已显出枯腐的痕迹,似乎一推就会碎成一堆木渣,将时间的沧桑感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扇门虽然紧闭着,却并未上锁。轻轻一推便开了。
在这扇门向我敞开的一瞬间,我的心跳徒地加速了,我听到我自己“咚咚”的心跳声()。
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我,我的生命就要与死亡诗社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一个叫宋姗姗的女诗人即将在死亡诗社的某种文化的陶冶下浮出水面!无数首极富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诗歌即将在我的笔下诞生,然后流传千古……
站在那扇枯腐的门前,一条光明的文学之路在我的眼前延伸开来,我听到了我的诗迷们拍案叫绝的赞叹声。这是一种多么令人陶醉而沁人心脾的声音呀。
是杨旸的声音把我从幻想中拉到了现实中来。
“这是这是什么诗社,这简直就是一个——鬼屋!我们还是回去好了。”她有些胆怯地说。
我没有理会她的话,千辛万苦才找到这里来,怎么能说走就走。
我看着这栋破败的小楼,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名噪一时的死亡诗社。据说许多著名的当代诗人都曾是诗社的成员(这正是死亡诗社吸引我的地方),诗社常常采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方法让诗人们亲身体会死亡的感觉,在生与死的临界点顿悟奥妙,感悟诗歌的真谛。在这座城市的许多高校里,死亡诗社以其前所未有的神秘性为大学生们津津乐道,同时,它的社址也成了许多像我一样的诗歌爱好者所追寻的对象()。
(“可是,死亡诗社名副其实地意味着一场死亡,在我和杨旸跨进死亡诗社门槛的那一瞬间,一场灾难便已经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了,只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现在,在这家咖啡厅里,宋姗姗对我这样说,她的眼里充满了恐惧。“屋子里光线暗淡”,她继续说她的故事——)
屋子里光线暗淡,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令人作呕的腐臭,地板很干净,厅堂里空荡荡的,没有任何家具器物,一道半圆形的木板台阶通往二楼。这样的场景让我忽然想到了斯蒂芬?金小说《撒冷镇》中的马斯顿屋,那是一间住着吸血鬼的屋子。
“请问,这里有人吗?”我大声问道。
没有人回答,屋子里死一般的沉寂。
杨旸扯了扯我的衣服,指了指旁边的一件物什,那是一个路标,上面一个大大的箭头指向二楼。
“杨旸,他们肯定就在上边了,上去吧!”我兴奋地说()。
杨旸向后退了一步,“不,我在下面等你,你上去好了。”语气里暴露出她的忐忑不安,这是个胆小的女孩。
(“他们是谁?”我喝了口咖啡,问姗姗。“他们就是死亡诗社里的人啊!”姗姗说。“你们是怎么找到那个地方的?”“我和杨旸都收到了一封奇怪的电子邮件,邮件里说‘你知道死亡诗社在哪里吗?想要加入死亡诗社吗’,并且附带了一首诗,当时我以为是死亡诗社要招人了,所以按照那首诗的提示找到了乱坟岗。”姗姗说道。)
我踏上那道半圆形的台阶,梯子便“吱吱”地叫了起来,看上去就像要垮掉的样子。我小心翼翼地向上走着,心里担心这架梯子会忽然倒塌。杨旸在下面看着我,说:“小心点,梯子不安全。”
终于走完了这道楼梯,我回头向杨旸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二楼里依旧静悄悄地没有人影,前面有一扇木门,依然是紧闭着但没有上锁,因为时间久远的缘故,门面上有着斑斑驳驳的痕迹。我又想到了马斯顿屋——当我推开门的一瞬间,会不会从里面冲出一个吸血鬼来咬我的脖子?《撒冷镇》的故事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犹豫了一下,走过去轻轻推了推门,木门应声而开。
这还是一间小屋,布置得很特别,在昏黄的光线里,我看到小屋三面的墙上挂满了宗教画,对面挂着一块黑色的幕布,看不到后面是什么()。
“有人吗?”我又大声问了一句,依然没有人回答我,难道这地方没有人住吗?
没有人回答,我便打量起那些宗教画来,这是一些色彩浓重的木板油画和画布油画,每幅画的下面还有文字注解。这些画大多源于名家之手,有迪克?色茨的《下十字架》,科西莫?图拉的《圣殇图》,雅克斯?贝隆斯的《哀悼基督》,还有……我一幅幅地往下看,《圣降》、《悲泣的圣母》、《卸下圣体》、《悲伤的男人》……这时我发现这些画有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耶稣之死!
我环视一遍所有的图画,不错,都是耶稣受难图!只是各位画家描绘的场景和角度不同罢了。尽管这些画的场景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每幅画里都明显地勾勒出了耶稣右肋的那个伤口以及从伤口里流出来的血迹。
这时,一幅奇怪的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幅画看上去有些怪异。
那是法国画家雅克斯?贝隆斯的《哀悼基督》。雅克斯?贝隆斯将事件背景置于夜色中,人物表情凝重,圣母处于画的正中,左边是被刺的耶稣,一个圣徒高举这蜡烛照亮了耶稣的伤口,于是整幅画的亮点便转移到了被蜡烛照亮的伤口上。文字注解介绍这幅画说:“居于画布右侧的那个男人与耶稣无关,他是此画的赞助者,这幅狭长的油画,其边界就是‘圣墓’的边界,因此备受推崇,被放在祭坛中,受到人们的敬畏。”
敬畏?
我的大脑里灵光般地闪过这两个字,“敬”是应该的,可是何来“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