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柔日记
作者:沈志伟 | 分类:其他 | 字数:32.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六十六、家庙
六十六、家庙
家,现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jiā,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内、住所,《史记·乐毅列传》:“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引申为安家落户、定居,家还可引申为自己家庭的住房、室内及机关部队等单位的住地等意。
-----百度百科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周国平散文《家》
庙,miao,从广、朝声。会意。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声字葢衍。古文从苗为形声。 [1] 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
(1)(形声。从广( yǎn),朝声。“广”与建筑物有关。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
(2)同本义 [temple]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 文人 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现代中国人,一般皆称佛教之寺院为寺,如佛寺,而称道教及民间宗教之建筑为观。然亦有人将佛教之寺院习称为‘庙’。
-----百度百科
家庙即儒教为祖先立的庙,属于中国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上古叫宗庙, 唐 朝始创私庙, 宋 改为家庙。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文潞公 作家庙,求得 唐 杜岐公 旧址。”
家庙即儒教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清 袁赋正《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言》:“谨按家庙之所奉祀与夫祖父之所面训诠次为谱,纪其世系、字讳以炳来兹。”《清文献通考.群庙五》:“[顺治]十年,议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
祖庙;宗祠。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儒教祭祀祖先的场所。上古叫宗庙, 唐 朝始创私庙, 宋 改为家庙。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文潞公 作家庙,求得 唐 杜岐公 旧址。” 《宋史·礼志十二》:“ 庆历 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卜外小宅之西,复筑祠一区,敞而为门,竦而为堂,抱而为阁,翼而为两庑两厢,凡三十余楹。朝于斯夕于斯,岁时伏腊祭于斯。 里中士大夫往来祠下者皆伏轼下舆,礼公一瓣香而退。” 清 袁枚《随园随笔·风水客》:“先生发愤集房族百馀人,祭家庙毕,持香祷於天。”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六讲:“前几天我到乡下进了一所祠堂,走到最后进的一间厅堂去休息,看见右边有一个孝字,左边一无所有,我想从前一定有个忠字,象这些景象,我看见了的不止一次,有许多祠堂或家庙,都是一样的。”
------百度百科
最近,季贵雄接了个去铁山寺做装修的小活,是朋友介绍的。
干活时与寺里的师父闲聊,听到了不少有关寺院的传闻。
铁山寺的住持觉心法师的位置是老师父续缘法师传给他的,在铁山寺管账的是觉心法师的哥哥施洋波,据说老师父续缘法师是他们父亲,不得而知。
老师父续缘法师已经退休,每天骑个自行车到处溜达,据说去其他寺院会友,生活比一般退休老头过得潇洒!
铁山寺的住持觉心法师的确水平很高,季贵雄在做装修结账时就感觉比社会上的人难伺候,季贵雄没有计较,只当做捐给菩萨了,这道理季贵雄还是晓得的!
据说铁山寺的住持觉心法师做佛事水平可是一流的,反正每天场次安排的满满的,什么水陆法会超度法会祈福法会不一而止。收费也不低。宣传做的也很好,有文章,有视频刻在光盘上送给客户。听说信众们都很满意。
每年还组织信众们去全世界各大名寺朝圣旅游,从者如过江之鲫!
季贵雄回家把这些传闻讲给妻子永信女听,永信女听了大笑:家庙也!
什么家庙?
哈哈,有家人的庙,庙里的人有家!
季贵雄听了还是云里雾里,这时接了个电话说罗山乡的知足讲寺也要做装修,这活是铁山寺一个叫保嘉的小师父介绍的,保嘉小师父是罗山乡的知足讲寺住持石日法师的徒弟。
第二天季贵雄就去了罗山乡的知足讲寺,见到了石日法师。
石日法师很健谈,一身病,他说自己是业障病。
石日法师给季贵雄讲日本和尚的故事:
日本和尚们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 :
最近,日本一部名为《朝五晚九》的电视剧不仅在国内,也在中国引起了热议。山下智久扮演的僧侣与石原里美扮演的英语教师之间的爱情故事,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大多数日本僧侣是娶妻生子的。那么,这个传统究竟从何而来?
亲鸾与“女犯偈”
提及日本僧侣娶妻的状况,不少人会追溯到镰仓时代的净土真宗祖师亲鸾身上。在净土真宗的传说中,这位祖师与一位叫惠信尼的女性结了婚,此后以半僧半俗的身份布教。而后净土真宗历代也经由亲鸾子孙代代相传至今。今天净土真宗仍然认为亲鸾是日本僧侣娶妻的鼻祖。据《亲鸾梦记》里记载说,亲鸾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这么一件事:建仁元年(1201年)的一天,二十九岁的亲鸾在京都六角堂做了个梦,这就是“女犯偈”。在梦里,六角堂的救世观音突然以僧侣的样子示现,对亲鸾说:“你因为前世宿报,不得不触犯淫戒。那么我自己化身为一个美丽的女子与你结合吧。我必庄严你身,临终引你入西方极乐。”
那么亲鸾真的是日本僧娶妻的鼻祖么?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我们来看京都著名的旅游胜地石清水八幡宫的社僧。从十世纪末开始,这所神社的祠官(其神宫寺的寺官)就由娶妻的僧侣世袭。在十二世纪的纪氏出身的别当光清以后,光清的子孙形成田中、善法寺两家世袭检校的职位。到了第六代善法寺通清时,他的女儿纪良子成为足利满诠的妻子,两人育有一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在地方寺社的系图之中,反倒是没有子嗣的僧侣会被作为特例注明出来。神社、寺院之间的联姻也并不鲜见。
石清水八幡宫并不是特例。佛教史家平雅行在《親鸞とその時代》一书中举出,在比亲鸾略早的平安时代后期,延历寺有一位叫做澄宪的僧侣,活跃在当时的政治中枢之中,同时也是鼎鼎大名的学僧,为天台宗安居院流之祖。
澄宪一共有十子,其中有两个孩子的母亲赫赫有名,就是高松院,她是鸟羽院之女,二条天皇的中宫。换言之,澄宪与皇后育有两子。这件事虽已发生在二条天皇死后,但在贵族社会人尽皆知。不过,澄宪从来没有受过任何的处罚。在他之后,安居院流世代由“真弟”承续,所谓“真弟”,其实就是不同于单单师父弟子的关系,同时还是真实的父子关系。这类真弟相传,在中世佛教界并不鲜见。
寺院不“出世”
为什么会出现僧侣娶妻的状况呢?如果我们把目光回溯到更早的奈良、平安时代的律令制国家之时,会发现日本有与中国类似的“僧尼令”制度。这个制度,一是私度的禁止,得度成为僧侣需经过国家的批准。二是国家对民间传道的抑制。平雅行认为,至迟在十世纪中叶,这种国家管控的“僧尼令制度”已经被朝廷放弃。究其原因,得度管理制度原本是与户籍、税收挂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纳税人口。随着户籍制度渐渐有名无实,以人身支配为基础的税收也被以土地为中心的税收所代替,于是国家也就不再花大力气去禁止私度僧了。到十世纪末,民间传道的抑制措施也不再继续。
当然,国家的得度许可制度并未消失,在国家许可的戒坛(东大寺、延历寺)受戒仍然是要成为一个“官僧”的必经之途。但是随着僧尼令体制的放弃,“官僧”以外大量的遁世僧、圣、沙弥乃至半僧半俗者的人数日趋扩大,这样的转变使得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寺院的世俗化,就是直接的结果。 事实上,中世寺院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地方。寺院的阶层急剧分化,大体上说,可以分为上层的学侣、下层的行人、更下层的下法师,不同的寺院还会有不同的阶层划分。这样的划分多半是由出身来决定的。世俗社会的关系,当然也继续延续到寺院之中。上层僧侣如“大纳言法印”、“民部卿律师”这种称呼,就是由父祖官职的称呼而来。僧侣占有大量私产、私房、诸职、庄园,师父与弟子之间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传法关系,同时也伴随着财产授予的关系。师父与弟子的关系,比之世俗社会的父子、主从并无二致。因而“真弟相传”,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
由于寺院的阶层分化,处于寺院下层和周围的僧侣娶妻的状况更为普遍。譬如延历寺山上是禁欲的“结界”空间,但山下的坂本众徒以及掌握延历寺经济命脉的山徒,乃至在京都以财力和武力闻名的日吉神人、祇园神人就是娶妻生子的。处在寺院下层或周围的为寺院经济经营而出力的,主要就是这些“入世”的半僧半俗者。
有趣的是,在延历寺下属的青莲院门迹之中,恰好就有“出世”与“世间者”两个阶层。学者井原今朝男对日光山轮王寺(现在以世界遗产日光山东照宫闻名)的僧侣阶层做了分析。除了常年住在镰仓的座主之外,寺僧可分为似乎并不娶妻的上层“清僧”、剃发僧形但娶妻的下层先达、山伏、圣,以及最下层俗体并娶妻者,后二者被称为“下山之辈”。但是“山上”的又怎样呢?他们在山下建了住房,平时在山下与妻子一同生活。
显然,娶妻生子并不是下层僧侣才有的现象,即便是位于上层的贵种僧,诸如前面提到的澄宪,就是娶妻的。又如四度担任奈良最大寺院兴福寺别当的雅缘,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后来也做了僧正,女儿则进了宫侍奉后鸟羽上皇。东大寺的一位学僧,死后妻子与四个儿子、弟子争夺财产,也算不得什么新闻。
自平安时代以后,上层“学侣”的主流有着轻视戒律的倾向,重视慧学,而轻视禅定、戒律,这也是破戒娶妻状况的原因之一。《沙石集》里说,对于僧侣娶妻的问题,后白河法皇有句名言,叫做“藏起来的就是圣人,不娶妻就是佛”。《沙石集》作者无住道晓更是感叹,当时的世代,“藏起来”的都已经很少了。比起持守戒律的“清僧”,娶妻的在家僧占据压倒性多数。
日光为数众多的“在家僧侣”
前面提到“沙弥”这个词。原本在印度佛教中,受沙弥十戒者为沙弥、沙弥尼,而后成年受具足戒方为比丘、比丘尼。但至少在日本这个地方,沙弥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中世的文书之中,落款者大多是各式各样的“沙弥”,可以说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世的日本,沙弥十戒、在家信者所受的五戒、八斋戒的区分十分模糊,沙弥与在家人的区分也很模糊。以僧形示人却并未受具足戒者,多以沙弥自称。这些“官僧”以外的沙弥、圣们,娶妻与否,原本就不在国家的宗教体制管理之下。
于是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并不属于寺院的“僧侣”。室町时代有位叫宋希璟的朝鲜使节出使日本,写了本《老松堂日本行录》。这位使节发现日本男女大半为僧,感到十分惊奇。当然出家并不意味着入寺修行,平雅行将之称为“在俗出家”。这类出家者虽剃发剃须为僧形,但依然不离家中生活,甚至仍然掌握着家中权力。显然,这种与寺院无瓜葛的“在俗出家”者其实是“在家僧侣”,本来就是俗人,当然是娶妻的。
在佛教信仰浓厚的中世,不受国家管控的“在俗出家”是一种普及的习俗。执掌国家权力的如藤原道长、九条道家、后白河法皇、北条时赖、足利义满等等,全都是这种“在家僧侣”。无论是“在寺”的僧侣,还是“在家”的僧侣,大多都是娶妻生子的。
最后,我们再看看宋希璟所见的奇特景象。一天他访问赤间关(今山口县)的全念寺,发现在佛殿和僧舍中,僧众坐在东侧,尼众坐在西侧念佛,僧尼甚至同宿。宋希璟不解,就去问附近居住的一个朝鲜人,那人大笑着对他说,尼僧怀孕之后,会返回娘家待产,生下孩子之后再回到寺院修行。他所描写的尚是“在寺”的僧侣的状况,当然,这与“在家”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了。
季贵雄听了大笑问:师父讲的太精彩了!
又问石日法师:师父可有此类故事?
石日法师红了一下脸:我要去念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