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水浒:李世民一统江山

作者:社会和谐 | 分类: | 字数:40.6万

第二十四章 进退奥妙

书名:水浒:李世民一统江山 作者:社会和谐 字数:2157 更新时间:2024-11-13 22:12:05

李世民来回指示着士兵们前进和后退。

鼓声长,则命其前进五十步。

鼓声短则前进三十步。

“前进与后退虽然简单,却是制敌之变。”

李世民给史进解释着这么简单的前进后退,有什么作用。

“前军前进,散兵藏于身后,前正后夺。我军能随时前进,随时停下,略作动静,便可观敌如何应对。”

“或可以使前军作为奇兵,后军作为正兵。或可以前军作为正兵,后军作为奇兵,奇正相合,复邀敌来,观察敌人的阵型变化,寻找空隙攻其薄弱。”

“简简单单的前进后退,主要看你主帅怎么去用。若用的好,便可以体现六花阵大多数的奥妙了。”

王进听着似有所悟,史进听着若有所思。

李世民继续指挥着士兵们前进与后退。

“左翼上前,右翼不动!”

一阵短促的鼓声响起,左翼前进三十步。

中军与右翼停留在原地,前军则略落后于左翼。

大约形成了一个斜阵,好似一个钩子。

“对军队的指挥有一个难点,便是在行进中转换阵型。而转换阵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士兵们跑到那个地方,摆出那副形状。”

“而是在战斗中,根据战场的局势边打边走。”

“眼前这个阵型可以叫做斜阵,也可以叫做钩阵。”

“自左翼处弯曲形成一个弯钩。若敌方使用方阵,便可以此阵破其右翼。”

李世民又令士兵恢复原阵。

扫视了几眼,站的位置确实差不多熟练了,距离相差不大,再也不像一开始那样歪歪扭扭。

“该给他们准备武器了。空着手训练,却不显得威武。若人人手持一根长矛,长矛林立,那才显得威风。”

史进也点头称是。

“我阿爹已经带着庄客准备好了木杆,只是矛头却不多。早起便派人带着钱去了华阴县城,托人从那都头的手里买来一些残破的矛头。”

“反正咱们都头的身份也要报下来了,官府那里打点过了,知道咱们要练兵防贼。买些矛头也不算违法。”

事实上,本朝对武器管控还蛮严格的。

若有人走什么远路,一般都只提着一根朴刀。

所谓的朴刀,又有点像是柴刀。

将杆子去了,便是一把短兵,若遇到了什么敌人,再把棍子安上去,就变成了一杆长冰。

平时用短刀干些粗活,临敌在用长刀对战护身。

既不违法,又十分的实用,所以人人都非常喜欢朴刀。

但其实还是可以在许多的百姓人家那里发现兵器。

甚至还有许多土制的弓箭。

朝廷规定的严是一回事,能不能按照规定办事,管的严不严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像那平时有个什么山贼或者流民闹事,打家劫舍起来,不知道闹了多久,本地的文官向朝廷上报,朝廷调兵来打。

一来二去,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

就那开封城附近,都城所在天子脚下,也时常有人在周围的乡县肆虐。

朝廷多少年都灭不掉。

一来是朝廷防备着那官员,不让那官员掌兵权,调兵自然花的时间长。

二来也是官员们懒政惰政,朝廷也不想管那么多。

向那流民,盗匪、山贼,只要不公开的说自己谋反,很少会被调正规军前来攻打。

朝廷处理起来也不紧不慢。

更有甚的,一窝流贼十来年都处理不掉。

朝廷连这都管不住,哪里还能管得住乡下民间百姓们私藏兵器。

史进自己家中的兵器就很多。

不过史进的兵器虽然多,到底只是对于个人而言的,对这几百号人来说还是不够分的。

还是得重新采买一番。

一上午的时间,李世民没有再教授什么新的东西。

毕竟才是第二天,而这也是一群完全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还是要慢慢的来。

教的多,虽然显得比较快,但却记不牢。

必须把现在已经教给他们的东西铭刻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让他们下意识的能够做出反应,如此一来,即便临敌也不会慌乱了。

而前进后退,其实也是有着许多的东西可以练的。

除了左翼、右翼,前军、后军、中军等各部分别前进后退。

也有两两相合,互相配合着其中两部或三部共同前进,而其余各部留在原地。

通过不同的前进后退的组合,将阵型能够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样子。

如此一来,可以应对不同的挑战。

正如现在最基础的钩阵一样,先让他们练会了这个,便就掌握了最基本的进攻阵型。

既不用一股脑的不知所措的涌上去与敌人对战,也不用呆呆板板的停在原地,摆成一个方阵,正面对敌。

最起码勾阵的侧翼可以从两个方面进攻敌军,把这里兵马放厚一些,便可以攻克敌人侧翼,从而从边缘向中间残食。

仅凭这么一个简单的小阵,李世民想着便足以应对这山上不成气候的山贼了。

当然这伙山贼并不是李世民的主要目标。

一直练到了中午,日上三竿。

准备好的干饭便已经开始散发着香味了。

李世民记得自己前世的时候,百姓们一天还只吃两顿饭。

这赵宋虽说对外战争不利,但内部经济发展的不错,百姓们逐渐开始吃三顿饭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吃得了三顿饭。

据王进所说,开封城附近比较繁荣,那里的百姓普遍的都吃三餐。

而天下其余的地方,则根据其经济情况的不同,自己选择合适的用餐习惯。

史家庄这个地方,说不上太富,也说不上太穷。地方的百姓却很少有有钱的。

虽然三餐的风也已经刮到了这里,但这里的百姓也只能在农忙的时候尝试三餐。

而且吃的大多并不怎么精致。

毕竟要是天天都三餐,全家几口人加起来,增加的那三分之一的口粮可不在少数。

农忙的时候最累,吃三餐能填饱肚子,身上也有劲儿,种地本来就是和老天爷抢时间。

非农忙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活干,照样也很累,只是百姓们也能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