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作者:世家千年 | 分类: | 字数:25.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4章 颖川荀氏
“起初我以为,曹操能够收敛锋芒,刻苦勤奋,潜心经籍。”
“没想到他还是老样子,一到鸿都门学就得罪了先生。”
荀彧放下了竹简,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追求和重视。
颖川荀氏作为士族的代表,也受到了党锢之祸的影响。
荀爽隐遁汉滨,专以着述为事,号为“硕儒”。
乡里有喜庆丧吊,他不参加。
朝廷有征召,他也不应命。
荀彧也遵循叔父的意志,以读书为重。
宦官当政,对士人的打击最为惨烈。
纵使如此,荀彧仍旧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比起流离失所的百姓,要好上很多。
“他没有亲手打死郤俭,就已经是收敛了。”
“想想蹇硕的下场,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荀攸嘴上说着害怕,其实心里有种莫名的雀跃。
打死宦官。
这是何等地荣耀?
荀攸也想试一试,只可惜试试就逝世,还会连累家族。
他们享受着家族的荣耀和便利,相对的,也需要主动承担维护家族的责任。
一切为了家族、后世子孙考虑。
袁绍之所以不被汝南袁氏器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他为所欲为,畜养死士。
哪个家族经得起他的折腾?
“养望,不能像曹操一样急功近利。”
“成为名士,家喻户晓固然重要。”
“可也要考虑声名所累,否则反受其害。”
荀彧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
别看荀攸年纪比较大,却是荀彧的“侄儿”。
荀攸做事,也有点不顾后果。
同是成熟稳重,谋略通天。
相较于荀彧,荀攸总是显得有些年轻人的轻浮。
“曹操为清正的声名所累,那是我们这些士族都选择了旁观。”
“倘若我们都团结一致,何惧宦官为非作歹?”
“每个人都杀一个,很快就能解决宦官之忧。”
荀攸谈起士族的隐忍,瞬间义愤填膺。
造成宦官当政的局面,士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甚至有人选择了为虎作伥!
荀攸感慨世道不平,人人都想做缩头乌龟。
等到别人争取到了士族的利益,他们又要站出来分一杯羹。
这真的是他憧憬的朝堂吗?
为家族、为百姓做一点好事,太难了。
人人都说曹操“急公好义”,是冤大头。
只有荀攸知道,这里面蕴含的大义!
“朝野动荡,谁都不想当出头鸟。”
“曹操功利心强,他可以这么做。”
“公达,你绝对不行。”
荀彧知道自己这个侄儿不甘寂寞,他考虑的问题非常危险。
曹家出身宦官,现在要投向士族,当然需要敲门砖。
曹操霸道、刚烈的手段,正是表忠心的时候。
世家、士族能够传承百年,何曾听说过传承百年的宦官?
这是曹家必须冒的险。
颖川荀氏不同,他们已经非常显赫。
到了如今的地位,必须求稳。
朝堂这样的局面,他们每走一步,都会格外地艰辛。
宦官会盯紧了士族的一举一动!
“难道要放弃这么好的局势吗?”荀攸有些不甘心。
“你什么都不做,就是对曹操最好的帮助。”
“他日曹操若落难,我们再出手,力所能及地相助。”
“曹操能够搅动鸿都门学、太学的风云,但远远不够。”
荀彧神态凛然,考虑深远而深刻。
诸生,只是一股浪潮。
他们的政治地位,根本不算什么。
除非能够针对王甫、曹节、张让、赵忠等大宦官,否则曹操的行动,都显得微不足道。
荀彧是站在士族和宦官斗争的角度,深知宦官的可怕。
因为宦官的背后,站着的是大汉天子!
是天子,要收拢权势,进行中央集权。
只有等到淘汰掉一些世家豪门、形成一种平衡,士族才会再次崛起。
荀彧等待的,正是这样一个机会!
他只需要专心治学,等待一鸣惊人的时刻即可。
“叔父,我相信曹孟德一定能够成功,他的成就不会局限于此。”
“宦官和士族的争斗,必然会被曹操所影响。”
“既然叔父不让我出面,我私下结交总没有问题吧?”
荀攸隐约觉得,未来大势肯定会发生变化。
“我们这些高门大户,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如履薄冰。”
“先辈们抛弃了一些东西,才换取了如今的荣耀。”
“作为后辈,我们必须活着,而且活得更好,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
荀彧知道机遇的重要性,他也知道,曹操的身上蕴藏着莫大的机遇。
同样的,机遇的背后,肯定伴随着危机。
“叔父放心,侄儿有分寸。”
荀攸目光深邃,他准备做一些功课,收集关于曹操的一切信息。
这是一场大势之争,颖川荀氏要博得先机,必须以大魄力进场。
他们比不上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些家族,但也有自己的底蕴。
四面八方,风雨欲来。
预料中的疾风骤雨,一定会冲着鸿都门学而来。
曹操成为了天选之人!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
他在鸿都门学,独树一炽。
所有课程,曹操能推辞一定推辞,他依旧我行我素,追随蔡邕刊石经文。
这是一种荣耀!
只要能够留名,以后曹操的成就不可估量。
任何风风雨雨,都不能阻挡曹操的步伐。
他要取得地位、荣耀,在天下的争夺中,掌控先机。
袁绍为何能够成为盟主?
他的出身决定了一部分,他敢和董卓亮剑,则是另外一部分。
在曹操看来,宦官远远比不上董卓残暴。
他根本不会退缩!
蔡邕看到了曹操的坚持,以及骨子里的坚韧,他越来越欣赏这个学生。
“孟德,你已经是鸿都门学的学子,当以学业为重。”
“刊石经文,你可以一月一来。”
蔡邕给出了极为宽容的条件,曹操却没有答应。
“鸿都门学开设各种课程不加,但远离了儒家显学,也成不了气候。”
“学生当以经学为主,辞赋、字画等为辅,丰富己身。”
曹操拎得清,让蔡邕非常高兴。
“你能够分清楚主次,老夫也就放心了。”
“桥公要返乡养老,你代老夫去送一程。”
曹操愕然,没想到蔡邕竟如此提携!
俗话说,人走茶凉。
但用在桥玄身上并不合适,他还会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