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霸魏

作者:老周不庄 | 分类:历史 | 字数:110.3万

第296章 因时制宜

书名:霸魏 作者:老周不庄 字数:2411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0:03

钟会的态度非常明确,也非常坚决。

平定蜀汉最大的困难不是蜀汉的军队,而是地形。

秦岭横亘在前,没有充足的准备,是很难取得战果的。当务之急是在关中屯田、练兵,做好凭实力取胜的准备,而不是寄希望于蜀汉的内乱,出奇制胜。

总而言之,这事急不来。

相反,北疆的战事则迫在眉睫。

塞外的胡虏遭了雪灾,想入塞劫掠,通常都在冬春之交。如果让他们得手,不仅百姓受苦,还会影响春耕。误了农时,秋后收成必然大受影响。

曹芳稍作权衡之后,就接受了钟会的意见。

其实他也清楚这些道理,只是看到平蜀的机会出现,心中难免蠢蠢欲动。

面对诱惑,他还无法做到完全冷静。

两人商量了一番,钟会建议加强张缉的力量。

蜀汉与孙吴不同,有崇山峻岭保护,强攻的代价太大,能从内部瓦解,可以大大减少伤亡,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蜀汉对益州世族的排斥、打压可比孙吴严重多了。

孙权只是不希望江东世家膨胀,予以平衡而已,蜀汉却是对益州世家强行压制,不让他们进入权力核心。像陆逊、顾雍那样分掌文武的事,益州世家想都别想。

到目前为止,蜀汉的权力还是掌握在荆襄派手中,坚决不让益州世家分一杯羹。

要说益州世家没怨念,显然是不现实的。

身为世家,钟会分析起世家的心态来一针见血。

曹芳对蜀汉政权的弊端也很清楚,只是细节上不如钟会如此准确。两人一个把握宏观,一个把握微观,配合非常默契。

曹芳算了算时间,历史上的蜀汉灭亡是在十三年后。

按照王朝覆灭的惯例,王朝最后的十来年都是各种矛盾积聚、激化的过程。

换句话说,导致蜀汉灭亡的因素现在大多已经具备或者萌芽,只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罢了。

如果想尽快平定蜀汉,他能做的不是出后,而是催化这些矛盾。

他随即想到了谯周的《仇国论》。

这篇文章问世之后,褒贬不一。夸他的说是反战先驱,促进了天下的和平统一。骂他的说是投降主义,从内部瓦解了蜀汉人心。

可是对曹芳来说,他希望谯周的这篇大作提前问世。

可惜的是,他记不得这篇文章的内容,想装逼都装不起来。

他能做的,只是将这个从内部瓦解蜀汉集团的思路告诉钟会,让钟会去想具体的办法。

钟会心领神会,表示愿意捉刀,写几篇类似的文章,与益州名士进行友好的学术交流,启发他们的思路。

不过他也说,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费祎当政,以休养生息为要,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大规模征伐了。此时以反对征伐为理由,说服力有限,不如论正朔更有力。

孙和之所以那么轻易的屈服,去了帝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孙吴称帝的正当性不足。

大魏受汉禅,最为正统,无可争议。

蜀汉自称有汉室血脉,勉强也能自欺欺人。

唯有孙吴,本是汉臣,又为魏藩,最后自立为帝,底气最不足。

如今孙吴已经去了帝号,以吴王自称,该讨论蜀汉的正当性了。

这也是可以瓦解益州士人斗志的重要议题,这也符合当前蜀汉的实际情况。

一是刘备及其元从没什么话语权,就算想为刘备的血统做辩护,也没机会发声。

二是汉献帝十几年前就去世了,炎汉的影响力渐弱,加上蒋琬、费祎久不北伐,等于默认了事实。再以前朝帝系自居,难以服众。

这还能给姜维一个借口,让他竭泽而渔,空耗蜀汉原本就不充足的国力,激化矛盾。

也算是反其道而行,为下一步益州世家反对征伐创造机会。

曹芳觉得有理,接受了钟会的建议。

写文章这种事,他真不在行。

为了防止钟会耍心眼,他要求钟会写成文章后,先让他过目。

与钟会聊过后,曹芳又找来毋丘甸、郭深等人讨论。

最终的意见大体一致,眼下还不具备伐蜀的条件,先处理北疆的事宜为佳。

曹芳随即派人找来了邓艾、石苞的历年考绩,准备从中挑选一个安排到北疆。

他对邓艾的情况相对熟悉一些,对石苞却很陌生。

看了石苞的履历后,他疑惑丛生。

一是石苞本是渤海人,年轻时便以容貌成名,已经做到县吏,为何又去了颍川典农,做了一个普通的屯田民?

二是石苞成名那么久,夸过他的人不乏有影响力的名士,为何要等到司马懿父子来发现、提拔。

这其中必有不实之处。

曹芳反复考虑后,决定还是稳妥一些,先用邓艾。

邓艾的能力是有历史背书的,不会错,而且邓艾在陇右多次立功,证明了他对朝廷的忠诚,无声的与司马懿父子切割,也该提拔了。

唯一的问题是将邓艾从西线抽调出来,会不会影响陇右的防线。

曹芳决定先和征西将军夏侯玄通个气。

考虑到北疆的形势,曹芳安排中领军曹羲率领北军五校先行增援。

经过扩充后的北军五校有一万人,刚刚经过东征的历练,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正是斗志旺盛的时候。让他们驰援北疆,再合适不过。

除此之外,他也需要曹羲去查证一下程喜的所作所为。

如果程喜的确不称职,那就换人,或者提拔刘靖,或者由曹羲暂时代理。

为了增强曹羲的行动能力,曹芳又安排傅嘏为长史,参曹羲军事。

钟会因参谋军事晋爵增邑后,想封侯,先从军,渐渐成为共识。

尚书、侍郎们的参与军事的积极性也有明显提高,傅嘏是最其中的佼佼者。

曹羲接受诏书后,来曹芳面前辞行。

除了谢恩之后,他向曹芳推荐嵇康。

嵇康是为数不多能和夏侯玄并称的谯沛才子,又与宗室联姻,应该予以重用,增强谯沛人在士林中的影响力。且嵇康为人清静自然,功利心淡,很合适治学。

听了钟会的介绍后,曹芳原本不太想主动召见嵇康,听了曹羲的建议后,他又改了主意。

不管嵇康是不是务虚不务实,仅就乡党兼婚姻这个身份,也应该见一见。

他当即答应,会择时接见嵇康。

曹羲感激莫名,再拜而退。

曹芳随即又接见了傅嘏。

对傅嘏,曹芳没有说太多的客气话。

他明确的对傅嘏说,你刚过不惑,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这次让你参中领军曹羲军事,就是对你的考验。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将来你能走到哪一步,只看两件事。

一是你的能力,二是你对朝廷的态度。

卿不负朕,朕不负卿。

傅嘏感激涕零,拜倒在地。

“臣愿赴汤蹈火,以报陛下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