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魏
作者:老周不庄 | 分类:历史 | 字数:11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82章 上下同欲者胜
见钟会心不在焉,张夫人一声叹息。
钟会是她生的,更是她亲手带大的,他现在想什么,她再清楚不过。
“士季,你说卫瓘为何会接受这个任务?这一趟行程数百里,又经由羌人之地,弄不好会有性命之忧,可不是什么好差使。就算他想立功,也不至于冒这么大的险吧。”
钟会眼神闪烁,没说话。
“你再想想,傅嘏出面劝说也就罢了,为何王昶这样的前辈也会出席?”
钟会犹豫起来。“阿母的意思是说,太原人已经彻底臣服了?”
“不是臣服,而是没人希望鲜卑人再来一趟。”张夫人叹息着。“你这些天虽然见了不少人,但他们不会和你说他们的损失。这次鲜卑人入境,有谁没有受到伤害呢?只是损失大小不同罢了。他们这么积极的从军,不是为了配合朝廷,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钟会躬身施礼。“多谢阿母教诲。”
“上下同欲者胜。天子虽年轻,却深谙其理。他能将王昶、卫瓘等人驯服,靠的不是权术,而是人心。你身为天子近臣,若能从中襄助,阿母在乡党面前也有面子。”
钟会再次行礼。
他接受了母亲的劝告,没有急着返岗,而是继续休沐,接待访客,并从中挑选可以推荐给天子的人。
这是天子给他的恩宠,也是天子给他的任务。
王昶、王广等人的确有才,但仅靠他们是不够的。天子更需要太原的中小家族能够发展起来,心向朝廷,而不是唯大族马首是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与匈奴联姻。
从钟会自己的角度来看,他要与钟毓分家,这名声大概率是坏了,想在颍川立足的可能性不大,远不如到太原来,依靠母族。
同时,这也是响应天子恢复旧境的号召。
于公于私,都不容他轻忽。
向天子推荐人才的机会难得,当然不能随随便便,一定要挑几个既能给他丰厚回报,又能为天子效力的人,公私兼顾。
经过几天的选拔,钟会最后选定了两个年轻人。
一个是张家子弟,叫张武。读过一点书,粗通文墨,最重要的是武艺好,弓马纯熟,而且熟悉与羌人作战,经验丰富。
他一开始在县里为吏,后来被选拔到郡里,现在是西河郡兵曹。
选择这个人,既符合张家的利益,也给了西河太守面子。张武将来发达了,他这个故主自然会有收益。
当初他选张武到太守府,就是这个目的。
另一个人是匈奴人刘义,刘豹胞弟的小儿子,也是刘豹麾下的勇士,有一手出神入化的射艺,是部落里的射雕手。
刘豹很欣赏他,想留在身边。但刘义不甘心在部落里待一辈子,他想要更大的舞台,便直接求到了钟会面前。
钟会见识了他的射艺之后,非常满意,又查访了一下他的为人,便决定将这个人招至禁军。
刘豹知道后,也不敢拦着,只好同意。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钟会还列了一份名单,大概有十来人。他对曹芳说,这些人不如张武、刘义,却也能充作普通禁军士卒,陛下不妨酌情选用。
曹芳仔细询问了相关的情况后,非常满意。他将张武安排到步兵营,刘义安排到射声营,予以重点培养,其他人则选了两个为郎官,其他人都安排到禁军各营,算是给足了钟会面子。
他知道这里面有好几个是张家及其姻亲的子弟,也知道他们给钟会送了礼,但他没有说破。
水至清则无鱼。
现在也不是计较这些细节的时候。
——
因为巡幸匈奴南部的计划推迟,曹芳多出了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停留在兹氏是不行的,他计划到其他地方转转。
刚透出口风,便接连有人进谏,应该去祁县。
理由有很多。
有的说,祁县曾是匈奴右部的驻牧地,如今匈奴右部被灭了,但民心未安。天子巡幸,可以安定民心,鼓舞士气。
有的说,祁县在官道上,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如今从关中运来的粮食就要经过祁县,应该予以重视。
也有人更直白,祁县是故太尉王凌的故里。他下葬的时候,陛下没去。他如今已经入土为安,陛下应该去看一看,以示对老臣的恩宠。
除此之外,王允也是汉末名臣,陛下若是能派人祭墓,也可以收拾人心。
大魏是禅代大汉,不是灭了大汉。大汉的名臣,大魏同样应该表示尊敬。
对这些意见,曹芳不置可否。
他时常找王昶聊天,打听一些太原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自然也包括太原的名士。
有一次,他看似随意地提起了王允,问王昶对王允的看法。
在这些天的进谏中,王昶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意见,但他也不掩饰希望天子巡幸祁县的观点,只是不主动提而已。
听到曹芳的问题,他直言不讳。
王允是汉末士风的受害者。
从后汉中期开始,随着儒家学说深入人心,士林风气变得越来越偏激。越是出格的事,越容易传播,也就越成名。
对于那些仕途不畅的人来说,邀名甚至成了唯一的办法。
祁县王氏本来并不有名,至少不如太原王氏。如果王允本人是个普通人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不甘心在郡县为吏终老,剑走偏锋就成了必然的事。
他成功了,但也养成了习气。但凡遇到分歧,他往往会选择激进的那个方案,而不是稳妥的那个。
王昶对王允的严厉批评让曹芳很意外,但是随即一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王昶本人崇尚刚柔并济,甚至以柔弱自守为高,对王允那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做法本质上无法认同。
批评王允,也能让人觉得他事君忠直,公正无私,不偏袒祁县王氏。
毕竟祁县王氏也是晋阳王氏的一个分支。
此外,将王允置于士风受害者的位置,也能为祁县王氏博取同情。
如此士风可不是太原本地特色,而是中原士林风气的侵染。
真要追究责任,源头不在太原,而在中原。
文武双全才是太原特色。
比如他自己。
搞明白了这一点,曹芳表示赞同王昶的观点。
“幽并凉出名将,绝非偶然。文武并重,本该是士之风尚。重文轻武,崇尚空谈,正是后汉衰落之由。就这一点而言,或许比宠信宦官伤害更大。害死王允的不是李傕、郭汜等西凉将领,而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党人。”
曹芳轻拍膝盖,叹息道:“夫子尚中庸,山东党人却事事偏激,实在有违夫子之道啊。”
王昶脖颈一凉,整个人都麻了。
我只是批评一下王允的性格偏激,怎么成了攻击关东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