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霸魏

作者:老周不庄 | 分类:历史 | 字数:110.3万

第398章 智者自悟

书名:霸魏 作者:老周不庄 字数:2347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0:03

看着羊耽,夏侯玄除了无语还是无语。

一方面,他不齿羊耽的虚伪;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惭愧。

天子对羊耽的器重也许是假的,可是对他的器重却是实打实的,只是被他自己毁了。

想想也是,天子如果想为难司马兰姊妹,当初就不会将她们放出来。

是他本末倒置,激怒了天子,以至于闹到这个局面。

他倒不是担心司马兰姊妹——即使是进了辎重营,她们也不会受多大的罪——而是担心改制受到影响。

在他看来,形势已经很严峻,不能再拖了。

他来见羊耽,就是想探探口风,看看天子有没有改主意。

他当然可以去找钟会,但他实在看到钟会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至于曹羲,上次被天子喝斥过后,曹羲无论如何也不肯自找麻烦。

无奈之下,他只能来找羊耽。

来之前,他已经想好了说辞。可是真正见到羊耽,他又说不出口了。

见夏侯玄神情纠结,羊耽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夏侯玄的来意,不由得嘴角轻挑。

原来夏侯玄也会患得患失,还以为你真能宠辱不惊呢。

看到羊耽的表情,夏侯玄顿时面红耳赤,拱手告别。

羊耽始而惊愕,继之以大笑,最后化为一声叹息。

——

夏侯玄缓缓而行,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九泽岸边。

看着水中央的凉亭,想着那日与天子相见的情景,又回想起羊耽的笑声,他百感交集,心中如有惊涛骇浪,久久不能平息。

见有几个匈奴少年在戏舟,他一时心动,举手招呼,请他们载他到凉亭小坐。

那些匈奴少年见他是汉人,穿着又与常见的禁军将士不同,高冠大袖,飘逸不俗,顿生好感,一起拥了过来,争先恐后的要载他。其中一个还用稍显别扭的洛阳官话和他打招呼,让夏侯玄平生好感,便与他多聊了几句。

见夏侯玄语气和善,那个匈奴少年越发胆大,问道:“先生是刚来的吧?以前没见过你。”

夏侯玄笑道:“怎么,行在的人,你都认识?”

“虽不敢说全都认识,至少也认得大半。就是天子,我也远远见过几次的。可是先生面生,从来没见过。”那少年一边撑船,一边打量了夏侯玄两眼。“观先生气度不俗,想必是中原名士。不知是否有幸,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夏侯玄眉毛轻挑,原本沉重的心情突然轻松了许多。

他拱拱手。“谯国夏侯玄,敢问小友高姓大名?”

那少年吃了一惊,停住手中撑船的木棍,回头打量着夏侯玄,眼神疑惑。“你是……夏侯太初?”

“你听说过我?”

“大魏的征西将军,哪个不知道。只是……”少年再次打量了夏侯玄两眼。“只是没想到足下竟是如此秀气,一点也不像行伍中人。”

夏侯玄闻言,有些尴尬。

这个匈奴少年说得没错,他的确不是行伍中人。他能成为征西将军,只是因为他姓夏侯,又与曹爽有着他人难及的亲戚关系。

他的母亲德阳乡主就是曹爽的姑姑。

如果没有这层关系,他这辈子恐怕也不会成为征西将军。

况且这几年的经历也让他明白,他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成为一个称职的征西将军。不仅不能和征东将军毋丘俭、征南将军王昶相提并论,就算是和征北将军程喜相比,他在功业上也是自愧不如的。

“你是……”

少年回过神来,连忙做了自我介绍。“家父呼延彪,家姊呼延药,是护军将军的妻子,我叫呼延垂,今年十一岁,这次是来兹氏做客的。”

夏侯玄打量着呼延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呼延垂有六尺高,身材敦实,看起来至少有十四五岁,怎么也不像十一岁。

这孩子长大了必然高大魁梧,是一名猛将。

“你读过我们汉人的书?”

“我姊姊爱读,我也跟着学了一点,也就是点皮毛罢了。”呼延垂嘿嘿笑了两声,继续撑船,将夏侯玄送到凉亭上,又主动对夏侯玄说,他就在岸边,什么时候夏侯玄要走了,招呼他一声就行。

夏侯玄再三致谢。

呼延垂撑着船走了,半路上几次回头打量夏侯玄。

他非常喜欢夏侯玄,很想多和夏侯玄聊几句,又担心打扰了夏侯玄。

夏侯玄坐在凉亭中,看着沙地上隐约可见的残迹,想着那天与天子论道的情景,不由得想起了嵇康,以及嵇康要做的实验。

他转身,向刚离开几十步的呼延垂挥手。

呼延垂连忙赶了回来。

“你知道嵇康嵇叔夜么?”

呼延垂想了想,伸手比划道:“是不是一个比你还要高一些,长得和你一样好看,和我姊夫护军将军差不多年纪,也不怎么喜欢说话的男子?”

“正是。”

“我知道,还向他请教过问题呢。”

“你能去将他请来么?就说我在这里等他。”夏侯玄说着,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你将这个给他看,他就知道了。”

“不必。”呼延垂推辞道:“嵇君和夏侯君是同道中人,不必信物。再者,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此佩制作精巧,想必是难得之物,更不可轻易与人。”

说完,他撑船离开,向岸边而去。

夏侯玄越发惊讶,盯着呼延垂仔细看了又看。

他听何晏说过,钟会的新婚妻子呼延药虽是匈奴人,却知书达礼,不逊于许多汉家女子。当时还有些不信,现在看到呼延药的弟弟呼延垂,他有些信了。

匈奴人在太原待了三十多年,浸染汉人文化,已经不能全然当作蛮夷看待。

天子此时提出化胡为汉,着实是明智之举。

与其碍于华夷之辨,拒人于千里之外,树立强敌,不如顺势引导,化胡为汉。

五部匈奴不过十来万人,不及太原一郡的户口,更不能和中原数以百万的汉人相提并论,加上双方文化的差距,融合起来并不难。

就算慢一些,用上两三代人,也能看到一定的成果。

一旦这些人服膺教化,成了大魏的子民,朝廷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想到这些,他又不免想到自己在关中的经历。

关中也有很多蛮夷,以羌氐为主。

相比于匈奴,他们与汉人走得更近,有汉姓,与汉人联姻的比比皆是。

毕竟凉州划入大汉疆域已经有三百多,很多羌人、氐人和汉人接触的时间远比匈奴人更远。他们也没有单于,各自为政,不少人都与汉人联姻。

但是,他和那些羌氐相处了四五年,却从来没想过要教化他们。

和天子一到并州就推行教化相比,这见识真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