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魏
作者:老周不庄 | 分类:历史 | 字数:11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11章 后浪
桓范怦然心动。
如果诸葛靓说的能实现,这么大一个水壶就能抵得上一个壮汉,那这火力可比水力、风力大多了。而且正如他所说,火力不要求特定的地形,有煤、有水就行,甚至可以装在船上、车上四处走。
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装在船上,而且是大海船。
最近征东将军毋丘俭正在巢湖练兵,用的是从青州运来的大海船。大海船体量大,能载重,也能承受更大的风浪,但操控也变得异常困难。
海船太沉重,需要的楫桨士数量成倍增加,远远超过了战士。
如此一来,海船体量大的优势就被抵消了。
如果真能造出这样的机械,用烧煤来代替人力,海船的动力问题也许就可以迎刃而解。
而一旦海船的动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造更大的船,将来航行海上也就有了可能。
桓范甚至有些迫不及待了。
运输能力是个限制,一旦打破这个限制,就有无限可能。
比如作战,比如经商。
忽然之间,桓范有点明白了天子的意思。
他说的做一个更大的饼,某种程度上,就是打破现有的限制,获取更大的能力,将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就像当初秦统一六国,然后集六国之力,南征百越,北伐匈奴。
仅凭秦国一国之力,做不到这些。
可是集六国之力,就有了可能。
桓范心思活络起来,参与讨论的动力也更足了,饶有兴趣的听这些年轻人讨论一些他只能听懂小半的话题。
好在杜预有准备,依次让人向他介绍正在研究的技术。
桓范虽然不能完全听懂,却能明白这些技术背后蕴藏的利益,对此充满期待。
不知不觉,月已中天。
杜预起身离席,请桓范来到院中。
院子里,摆好了一架机械,看起来像是一个大管子,斜放在一个精致的铁架上。
“这是什么?”
“这是我新做的聚光镜。”杜预介绍道:“原本是想做个阳隧,后来偶然发现可以用来观远,能看得更清楚,并稍做改进,用来赏月。”
杜预一边说,一边引导桓范躺在准备好的架子上,将眼睛凑到管子后。
桓范只看了一眼,就惊呆了。
明明管子中央有一面镜子,挡住了明月,但他却在镜子中看到了完整的明月,而且更加精晰,清晰得能看到月中阴影,仿佛就在眼前。
他以与年龄不相符的敏捷站起,转到管子另一个端,仔细再看。
“这是……”
杜预解释道:“这就是依据阳隧的原理制作的聚光镜,只不过聚的不是日光,而是月光……”
这时,一旁的马钧问诸葛靓道:“阳隧聚光能引燃,应该是火力所致。这月光难道也是火力不成?”
诸葛靓说道:“应该如此。我甚至觉得所有的光都有火力,区别只有多少而已。火力多则热,则日。火力少则清凉,如月。”
马钧沉吟不语。
一个叫程壹的年轻人凑了过来,轻声说道:“仲思,我有一事不解。”
“你说。”
“那水中是不是也都有火力,只是热的水中火力多,凉的水中火力少?”
“理当如是。”诸葛靓轻轻点头。“我猜想,万物中皆有火力,只是多寡不同。比如你天天摆弄的铁,火力少的时候坚硬冰凉,以火烧之,则渐渐变热,由硬变软,直到化为铁水,是不是与冰化为水相似?”
程壹想了想。“说得也是,的确有几分相似。”他随即又想起一个问题。“依你这么说,那火力多少倒有办法可以分辨了。”
“如何分辨?”
“颜色。铁入火之后,随着烧灼的时间不同,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开始是红,后来是白,如日光一般刺眼。煤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匠人,根据颜色就能判断出火候。”
诸葛靓眼神一闪。“这倒是个办法,值得深究。子元,明年我去找你,仔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言为定。”
杜预认真解释了一番,桓范还是不明所以,只知道这个聚光镜能够赏月,看得更清晰,究竟是什么原理,还是没搞清楚。
但是他却想到了一个问题:只用来赏月太浪费了,应该送到灵台,供太史们观星。
这可比肉眼观星强多了。
如果能有所发现,也是大魏上应天命的象征。
——
桓范与杜预见面,虽然没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但意外收获却是满满。
对天子身边的这群年轻人,他有了几分信心。
但依然不放心。
带着疑惑,桓范又见了几个人,包括王昶、羊耽,也有一些年轻人,比如钟会、嵇康。
王昶、羊耽的态度比较暧昧。
他们支持天子的决定——至少口头上如此——但参与的动力不足,更多的是一种态度。
桓范多少有些失望。
王昶是并州名族,羊耽则是兖州名族,如今却在天子面前唯唯诺诺,哪里像个大臣的样子。
不过他也没有多说什么。
王昶也好,羊耽也罢,都是犯过错的人,小心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他,在关键的时候站在了天子身边。
年轻人则不同,他们不仅支持,而且积极投身其中。
嵇康不问世事,一心钻研学术。
杜预制作的聚光镜,就有他的一份功劳。那架聚光镜看似简单,其实制作要求极高,必须精通算术才行。
钟会虽然不研究具体的技术,却对光的特性非常感兴趣,一心想找到合适的解释。
对桓范的担心,他表示大可不必。
天子从来没打算将汝颍世家赶尽杀绝,否则他和荀顗、荀勖等人就不可能有做官的机会,更不可能得到天子的器重。
天子要打击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世家子弟,以及明明自己侵占屯田在先,却不肯退还的人。
那样的无耻之徒有什么好可怜的。
作为一个汝颍人,他都不愿意与那些人为伍。
再者,他觉得那些人都不过是冲在前面的爪牙,受人指使的走狗,实力有限。
真正的世族都没有参与。
钟氏没有,荀氏没有,陈氏也没有。
一些小豪强,能掀起什么风浪?
贾充如果连这点事情都摆不平,别说对得起天子,连他父亲贾逵都会觉得丢脸。
征东将军不是不肯出手,而是觉得没必要出手。
桓范觉得钟会胡言乱语,不想和他再说,最后去见了何晏。
曹爽当政的时候,他和何晏接触得比较多,算是熟人。
只不过他觉得何晏太书生气,只适合做学问,不适合施政,所以和他走得并不近。
现在,何晏在天子身边,他想听听何晏的意见,顺便打听一下夏侯玄见驾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