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六百年前的自己
作者:旺仔不迷路 | 分类:历史 | 字数:34.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9章 再无下西洋
永乐九年十月三十,早朝。
内官监太监郑和申请第四次下西洋,遭到全体百官反对。
新任户部尚书周文以户部没钱为由,站出来第一个反对继续下西洋。不过周文说的也是实话,此时的户部确实没钱,这场席卷全国的天灾又加上先皇驾崩几乎掏空了大明的钱袋。
翰林院侍讲周述认为下西洋完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毫无意义的事,当廷抨击郑和是在浪费大明的银子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郑和申明自己下西洋是为大明开扩海外航路,发展与海外各国的海上贸易,将大明的各种先进技术传播到海外,扩大了大明在海外的影响力。
“你所说这些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我大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没有?还需要你一个太监去和他们做贸易?”户部尚书周文也认为郑和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浪费朝廷的银子,而没有一丝实际意义。
……
一时间朝堂之上针对郑和下西洋的事议论得沸沸扬扬,郑和一时成了所有人攻击的对象,而在这偌大的朝堂上再也没有一个为郑和说话的人。
朱高煦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顺水推舟罢免了郑和的内官监太监职务。
孤身一人的郑和抬头望向朱高煦,然后缓缓跪下,对朱高煦磕了一个头。
“皇上,让我去为先皇守陵吧!”
“朕念你侍候先皇数十载,君臣情深,既然你有此心,那你就去长陵吧!”
郑和磕头谢恩,起身在所有大臣嘲讽的眼神中走出了奉天殿。
走出大殿,郑和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过去了,他的理想也自此终结了。
停掉下西洋的这项活动以后,朝臣们又开始对当年朱棣要迁都北京一事下手了。
从顺天府巡视完回来的工部右侍郎罗亨信,给朱高煦汇报了北京城的建造进度。
朱高煦问:“工程还需多久?”
罗亨信回答:“十年?”
朱高煦一听还要那么久,不知还要花多少钱,顿时心里就冒出了停建北京城的想法。
虽然朱高煦在北平长大,但他更喜欢这四季相宜的南京。
户部尚书周文也是个懂看脸色的人,他看朱高煦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就看出来朱高煦不想迁都。
于是周文秉承着为主子排忧解难的原则,第一个带头站出来反对迁都。
周文先从政治角度阐述了迁都的弊端,他对朱高煦说:“大明至立国以来,南京一直都是朝廷政治,经济体系的核心,朝廷一半的赋税都来自江南,一旦迁都北京 ,势必会对打击现有的经济体系。”
接着周文又说到经济方面,迁都花费巨大,朝廷官员及其家眷加起来足有数万人,安置这些人就需要数百万两。还有迁都后许多物资都需要从南方通过漕运运往北方,这对于朝廷财政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不过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其中兵部尚书方宾就赞成迁都。理由是自从鞑靼部大败后,西边的瓦剌部趁机向东扩张,如今大明将直接面临来自瓦剌部的威胁。
方宾认为迁都可以使大明的军事重心向北转移,这样更有利于对付已经对大明构成威胁的鞑靼人。
不过方宾的理由并没能说服其他大臣。
刑部右侍郎杨勉以北平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为由反对迁都。
杨勉道:“京师乃国家社稷之根本,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拱卫京师,是作为国都最佳的城池。”
“反观北京,虽三名环山,但南边却是广袤的平原,一旦长城失守,北边敌人的骑兵半日即可抵达北京城下,但是撤无可撤,大明江山危矣!固臣认为北京作为国都实在太过冒险,请皇上三思。”
朝堂上经过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后,谁也没有说服谁,坐在龙椅上的朱高煦被吵的耳朵都痛了,于是他出言制止了底下这些大臣们的辩论。
“好了好了,你们都别说了。”
“至于迁都一事以后再论,但北京皇城的工程不能停。”
周文本想再说些什么,被朱高煦出言打断。
“周爱卿,户部的钱粮都在你手上,北京皇城的经费你多费心一下,切不可误了工期。”
朱高煦说完便下令退朝,周文愣在原地一时没缓过神来,一旁的吏部尚书彭汝器用手肘捅了捅周文。
“走吧!周大人。”
周文这才缓缓离去。
出了大殿,周文拉着彭汝器问道:“你说皇上到底是想迁都还是不想迁都?”
彭汝器凑到周文耳边轻声道:“咱们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管他咋想呢!”
而朱高煦之所以又同意继续营建北京皇城,是因为方宾的话提醒了他。
没错,朱高煦和他父皇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干架的主,如果将来自己御驾亲征瓦剌,那肯定是要在北京歇脚的,如果有一个不错的宫殿供自己休息,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于是朱高煦产生了想把北京城变成大明陪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