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凡三的财富蛙跳

作者:钉耙捞月 | 分类:都市 | 字数:201.2万

第48章 基金造神

书名:凡三的财富蛙跳 作者:钉耙捞月 字数:2985 更新时间:2025-01-22 02:02:11

从2015年起,经过P2P、虚拟币的数年收割,很多人发现:相比而言,除了楼市,股市还是更靠谱的投资场所。这时,房价已高,买房性价比已不高,于是,从2019年起,大批中产阶级人群涌向基金公司。

这时,一批中生代基金经理开始崭露头角,为了尽可能吸引这批90后为主的基民,各家基金公司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过往事实证明,“基金经理排行榜”类似封神榜一样的存在,可谓营销利器。被“封神”的基金经理可以吸引众多“信徒”,享受超多人间烟火。

有排行自然就有竞争,但是基金公司的资源也实际有限的,想要登顶排行榜,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资源)。于是几家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开始了他们的“造神”计划。

基金公司集中投研团队的资源,集中基金公司的投研力量,找到好股票;以“主推”的明星经理所管基金为主,抱团拉升;有时候,几家基金公司达成默契,大家扎堆某一个细分领域,围猎某几只某头股票,从而让主推的基金净值高于其他同行。

然后,集中公司的营销资源,开始为“造神”的基金经理造势,给基金经理做包装营销,学历、业绩、获奖、经历都能成为宣传点。不然,单靠基金经理一个人,要玩几百亿的盘子,实在困难。

经过一番运作,基金净值节节高,基金经理也成功登顶排行榜前十,于是“神”诞生了。

其实,基金造神运动,早在2000年以后就开始了,并造就了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

1989年,18岁的王亚以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考入菁华大学。

在家人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当时热门的电子专业。不过,接触了更广阔世界的王亚很快发现,自己对电子行业兴趣并不大。风起云涌的股票市场,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我记得大四那年就开始买《中国证券报》,那是1993年,该报刚创办,一周只有两期,我还到编辑部买了合订本。”王亚对媒体表示。

在求知热情的推动下,王亚选修了菁华经管学院的企业管理双学位,“那时证券投资方面的书还不多,我把几乎能借阅到的书统统拿来看,越了解这个行业,自己越着迷。”

菁华毕业后,王亚被分配到了中信集团。一年后,他加入了京都证券东四营业部。 1998年,王亚转到刚刚设立的京都基金管理公司,开始了基金投资管理的职业历程。

不过,此时的王亚还没开窍,在投资方面的成绩四平八稳,并无出彩之处。

2003年,王亚管理的京都成长业绩在公司内部倒数第一。痛定思痛,王亚去国外进修,跑到西方的美国华尔街取经。

学成归来,王亚回到京都基金公司,开始崭露头角。

贴近市场、交易次数多、偏好冷门股、交易能力强等特质加身,再遇上2006年开始的大牛市,王亚接任京都大盘精选基金的基金经理以来,6年时间回报高达1182%,而同类基金平均回报仅为234%。

辉煌的战绩,将王亚推到了聚光灯下。此后,中国股市出现了“王亚概念股”,只要是王亚所投资和重仓的股票,都会引来投资者的广泛追逐。

高处不胜寒。

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王亚萌生退意。

2012年5月7日下午,在京都基金位会议室里,刚过不惑之年的王亚出席媒体恳谈会。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基金一哥”提出离职。

“外界关注太高,压力太大”。

王亚表示,市场对于“王亚伟概念股”的追逐,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投资,一些市场机会在面前,本来可能可以把握,但又担心误导投资者,这让自己的投资变得缩手缩脚。

离开公募行业,王亚创办自己的私募基金千帆资本。这应了那句老话:公募的尽头是私募。

此时,王亚“公募一哥”光环犹在,他在私募领域的开局十分漂亮。

千帆资本首款产品问世,直接刷新2012年私募界三大纪录:认购门槛最高达到2000万元,刷新1000万门槛记录;募集20亿元打破私募单只募资记录;固定管理费率高达2.5%,远超同行1%-1.5%的水平。

此后,千帆资本的盘子越做越大。到2015年,千帆资本管理规模接近200亿元,2018年更是飙升至300亿元。

当市场进入调整期,围绕在王亚身上的光环也逐渐失色。

2018年前三个季度,王亚的产品几乎全面亏损,平均亏损30%以上。

其中,千帆3号持有的三聚环保一度连续3个交易日跌停,千帆9号持有的经纬纺机,也曾出现两个一字跌停。此后,千帆资本接连踩雷,大手笔投资的一汽系和中科招商都遭受重创。

红花还需绿叶扶。

离开了京都基金背后强大的资源支撑,王亚已经玩不转了。

此时,一直在一旁虎视眈眈的其他基金,早已看透了京都基金造神的套路,利用王亚轰然倒下的机会,纷纷推出自己的基金明星,一时间,新一代顶流基金经理脱颖而出。

正所谓长江后浪追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与第一代顶流王亚相比,新一代明星基金在管的规模更大,年纪轻轻就管理几百亿上千亿基金。

基金圈一直有“规模是业绩的敌人”的说法,规模越大,基金操作难度越高,可选择性也越小。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基金经理能亲自管理的基金也就3、5只,其余的都是给小弟练手。从业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带的小弟往往从业4~5年;从业6、7年的基金经理,带的小弟一般是从业1~3年的。

2019年时,A股已接近4000只,总市值在500亿以上的上市公司也就270个。这就限制了基金只能重仓权重股,买点成长股还不能买多,买的少对收益提升又不大。

于是,有基金经理发明所谓赛道概念,一家基金公司几十只基金,数家基金公司上百只基金,切入某一个有成长性的细分领域,疯狂买入,形成疯狂的抱团效应。

换句话说,整个市场分成了赛道股与非赛道股,赛道股鸡犬升天,非赛道股则落花流水,从而形成所谓结构性的行情。在这种抱团模式下,只要站上了风口,猪都会飞。

这帮新锐基金经理们,首选的股票就是所谓大消费概念,口号是消费升级,细分领域白酒、医药,炒作特征就是所谓的喝酒吃药。

此时,基金公司超过百家、基金产品上万只,超5亿投资者参与其中,其中不乏近几年涌入基金江湖的“小白”。这一时期,多位基金经理凭借对细分领域的深耕“出圈”,在“饭圈”营销的加持之下,市场涌现出一批公认的大神。

比如,资产排名第一基金公司,某基金经理重仓白酒,被基民亲切唤作坤坤。作为新一代“公募一哥”,坤坤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率高达499.46%,并收获了不少高光时刻。

2019年,A股大涨,公募基金规模迅速扩大,不少基金经理顺势起飞,坤坤则是其中“飞”得最高的一个。彼时,他持续重仓以贵州茅台(.SH)为代表的白酒股,随着2020年贵州茅台登顶A股“股王”,坤坤的管理规模迅速爆发,一跃成为国内第一个规模突破千亿的基金经理。

末日,由坤坤管理的蓝筹精选混合净值单日大涨5%,他因此成为了微博热搜的红人,甚至还有基民为他成立了后援会,高喊“坤坤勇敢飞”。

伴随着这股基金热潮,不少投资者跟风购入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热门基金。

除坤坤外,还诞生了一位医药“女神”——华欧基金的兰兰。

兰兰2014年10月加入华欧基金,凭借着2019年的医药行情晋升为基金界的当仁不让的“女顶流”,在管规模也快速增长,很快突破千亿大关。

这种疯狂的造神运动,让许多年轻的基金经理跃升为所谓的顶流。而伴随着水涨船高的股价,自然也引起凡三这样的市场老油条的警惕。

这波轰轰烈烈的基金造神运动,让凡三看到了白酒医药的估值泡沫被迅速吹大。为此,凡三吩咐凡雪,密切关注白酒股走势,做好随时出货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