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第115章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字数:3199 更新时间:2024-11-16 11:37:25

作者:【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2],秦军泛南[3]。

佚之狐[4]言于郑伯[5]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7]之往来,共[8]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9],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0],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1],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12]戍之,乃还。

子犯[13]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14]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15];以乱易整,不武[16]。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2]函陵:郑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3]泛(fàn范)南:泛,水名。此指东泛水,在今河南中牟南,现已干涸。[4]佚之狐:郑大夫。[5]郑伯:郑文公。[6]执事:左右办事的人,实际指秦穆公。不敢直指,故称其左右。[7]行李:使者。[8]共:同“供”。[9]焦、瑕:二城名,故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附近。[10]东封郑:东取郑地作为自己东面的疆界。封,疆界,此作动词用。[11]说:同“悦”。[12]杞子、逢孙、杨孙:皆为秦大夫。[13]子犯:晋大夫狐偃的字。[14]微夫人:微,无;夫(fú扶)人,那个人,指秦穆公。[15]所与:同盟国,秦、晋同盟。知:同“智”。[16]以乱易整,不武:秦、晋两国整军而来,若互相冲突,变整为乱,即胜也不威武。

赏析: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中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描绘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外交家形象。

这件事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当时已取得霸主地位的晋国,联合西邻秦国去攻打东邻郑国。晋、秦两支大军驻扎的函陵和泛南,都是郑国的地方。

晋国为什么要来攻打郑国呢?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年,郑文公缺乏远见,没有理睬重耳。“贰于楚”,是指在晋楚城濮之战以前,“郑伯如楚致其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郑国准备派兵帮助楚国对晋作战,后来虽未参战,却因此得罪了晋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对意欲扩张的霸主来说,可谓信手拈来的藉口。

两国军队同时入侵,郑国君臣惊恐之情可想而知。大夫佚之狐却胸有成竹,他给郑文公出主意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军队一定退走。烛之武何许人也?他有什么妙法可以使秦退兵?不禁令人产生悬念。郑文公接受了这一建议。“辞曰”和“许之”是烛之武对郑文公请他出使说秦的态度。过程交代十分简略。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这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文公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文章到此,立即回到如何解围的问题上来。这一段,在重兵压境、国家危难的大背景下,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其人的形象,用笔简洁,并为下文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正面展现烛之武见秦穆公、巧退敌兵的场面。“夜缒而出”,交代他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敌军围困,自然不能开城出入;夜间行动,又可避人耳目。此次说秦,重在离间秦晋联盟,因此,尤不能让晋人知道。从中,还可以看出烛之武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在见到秦穆公之后,这位外交家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然事外的姿态开始了他的劝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郑对秦国有好处,那就麻烦您来吧。接着,烛之武就秦、晋、郑三国关系,从四层意思上对秦穆公进行说服。第一层意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超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必会为晋所有。“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陪,当“增益”讲;邻,指晋国。不直指其名,表现语气的委婉。采取疑问句式,既加重亡郑不利于秦只利于晋这一论点的分量,又显示出态度的恳切。第二层是从正面向穆公提出建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不灭郑的意思。郑国在秦国的东方,因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应,这有什么不好呢?第三层,烛之武进一步指出晋君不可信。二十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黄河归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了。“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并提,说明晋君态度变化之快。这里,烛之武重提秦穆公亲身经历的这段往事,巧妙而有力地指明晋君实为忘德背信之徒,不可与之共事。把过去晋惠公的事扯到眼前的晋文公身上,看似无理,其实也有内在关联,并且可以触动秦君之心。第四层,烛之武直截了当地指出:晋国哪会满足?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不损害秦国,到哪里取利?损秦以利晋,请您自己考虑吧。至此,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方面,把秦、晋之间的矛盾全部揭示出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事实上,秦穆公也确实被打动了,所以,他一直未打断烛之武的话,说明他听得十分入神。

这一大段,作者在“退秦师”的“退”字上做足了文章。一位勇赴国难、知己知彼、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爽快地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驻兵为郑国防守。秦穆公自己则率大军回去了。

那么,晋文公又怎样了呢?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击秦军。此时,晋文公还比较理智,他说:不行。没有他人的助力,我们到不了今天。我还是回去吧。

晋文公流亡时由楚国到秦国,是秦穆公帮助他回晋做了国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说的就是这段经历。晋文公讲了他不可攻击秦军的道理,可以说是为自己下了台阶,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撤军。这是烛之武退秦师成果的延伸。从全文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烛之武说服秦穆公“舍郑”退兵,拆散秦晋联盟,改变了中原形势,从而使郑国转危为安,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作者对晋文公这位中原诸侯盟主善于权衡利弊,自我克制,从而作出撤军决定,也是肯定的。

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终结,突出了烛之武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形象。文章详略得当,语言精练,尤其是在运用对话方面,达到了纯熟的艺术境界。首先,用对话写人物和事件的发展。烛之武其人,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评论,完全通过人物对话来体现。写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佚之狐的举荐作为事前铺垫渲染,有他自己说秦穆公的话作为正面描写。读者从他柔中有刚、委婉透辟的言辞中,自然看到了一位古代杰出外交家的形象。刘勰说:“烛武行而纾郑,……亦其美也。”(《文心雕龙·论说》)的确,烛之武为郑国解围,他的精神和才能,都是美好的。除开篇叙述形势外,其他人物,从佚之狐善于识人,郑文公急切中起用烛之武,到结束时晋文公说“吾其还也”,全以对话表现。

其次,寓褒贬于对话之中。正面描写烛之武如此,反面批评郑文公不能用人,也是如此。作者不发议论,而倾向自现。寓倾向于叙事写物之中,这是《左传》,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可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