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第129章 尚书·虞书·皋陶谟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字数:4426 更新时间:2024-11-16 11:37:25

作者:【先秦】佚名

曰若稽古。皋陶曰[1]:“允迪厥德[2],谟明弼谐[3]。”禹曰:“俞[4],如何?”

皋陶曰:“都[5]!慎厥身,修思永[6]。惇叙九族[7],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8],在安民。”

禹曰:“吁[9]!咸若时[10],惟帝其难之[11]。知人则哲[12],能官人[13]。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14],何忧乎兜[15]?何迁乎有苗[16]?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17]?”

注释:

[1]皋陶:后世奉为圣贤。东汉王充《论衡·讲瑞》说:“夫凤皇,鸟之圣者也;骐驎,兽之圣者也;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2]允:情态副词,诚信地、确实地。迪:履行,践行。《尔雅·释诂》:“迪,道也。”借声为“蹈”。[3]谟明:决策英明。弼谐:辅臣和谐。弼,辅助,这里指辅佐君主的大臣。谐,和谐。[4]俞:叹词,表肯定,含轻微叹美义。可译为“好啊”。[5]都:表示赞叹语气的叹词。[6]思:句中语气助词,“厥”“思”互文,无义。《尚书核诂》:“《汉书·元帝本纪》永光四年诏曰:慎身修永。”修思永,《史记·五帝本纪》引作“修思长”。[7]惇叙九族:意谓使九族敦厚顺从。惇,厚。叙,顺从。[8]人:指官吏。下文“民”指平民,“人”与“民”对举。[9]吁:叹词,表示轻微惊叹的语气。[10]咸:范围副词,都。时:是,这样。[11]惟:句首语气助词。[12]哲:明智。[13]官:任用。[14]而:连词,表并列关系。[15]何:语气副词,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怎么”。以下两句“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中的“何”用法同。[16]迁:迁徙,流放。[17]孔:程度副词,很。《尔雅·释言》:“孔,甚也。”壬:佞,巧言善媚。《尔雅·释诂》:“壬,佞也。”《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第一段,禹和皋陶议政,皋陶提出“慎身”“知人”“安民”的德政主张。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1]。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2]。”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3],柔而立[4],愿而恭[5],乱而敬[6],扰而毅[7],直而温,简而廉[8],刚而塞[9],强而义[10]。彰厥有常吉哉[11]!

注释:

[1]亦:通“迹”,检验。《墨子·尚贤中》:“圣人听其言,迹其行。”《楚辞·惜诵》:“言与行其可迹兮。”这是“迹行”“迹言”连文的例证。详《尚书易解》。[2]载:通“哉”,句首语气助词,一说“哉”训为“始”。《史记·夏本纪》“载采采”作“始事事”。采采:从事其事,即“将要试用他”之意。采,事。[3]栗:坚强。《礼记·聘义》:“缜密以栗。”郑注:“坚貌。”孔疏:“栗,谓坚刚。”[4]柔:柔顺。立:卓立,有定见。[5]愿:老实,厚道。恭:严肃,庄重。[6]乱:治。《尔雅·释诂》:“乱,治也。”这里指治理的才能。敬:敬谨。[7]扰:和顺。孔传:“扰,顺也。”毅:刚毅。[8]简:孔疏:“简者,宽大率略之名。”《尔雅·释诂》:“简,大也。”这里指志向远大,不拘小节。廉:廉隅,指人性格、行为不苟。[9]刚而塞:性刚正而内充实。刚,刚正。塞,充实。[10]强:坚强。而:上文及此处的九个“而”字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义:宜,合宜。[11]常吉:祥善,指九德,即九德之人。常,祥。

“日宣三德[1],夙夜浚明有家[2];日严祗敬六德[3],亮采有邦[4]。翕受敷施[5],九德咸事[6],俊乂在官[7]。百僚师师[8],百工惟时[9],抚于五辰[10],庶绩其凝[11]。

注释:

[1]宣:显示,表现。[2]浚:恭敬。明:勉力,努力。有家:附音词,“有”为词头;家,为卿大夫的封地。[3]严:通“俨”,矜持、庄重的样子。[4]亮:辅助。采:事务。[5]翕:聚合。《尚书释义》:“翕,合。翕受,合受九德也。”敷:范围副词,《尚书核诂》:“敷,《诗传》:‘遍也。’《史记》作‘普’,‘普’亦‘遍’也。”施:用。[6]事:从事,任职。[7]俊乂:马融说:“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8]师师:互相效法。[9]百工:百官。惟:思。时:善。[10]五辰:北辰。北辰有五星,因称五辰。北辰居天之中,所以借喻国君。详见《尚书易解》。又,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认为“五辰”是“三辰”之误。“五辰”在先秦文献中只此一见,“三辰”则常见。诸如,《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旗旗,昭其明也。”杜预注:“三辰,日月星也。”《国语·鲁语上》:“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韦昭注:“三辰,日月星。”《尧典》“历象日月星辰……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与《皋陶谟》“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文意相仿,可以参考。[11]其:语气副词,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应当”“必定”。凝:成功。

第129章 尚书·虞书·皋陶谟

第二段,皋陶阐述“九德”的道德准则。

“无教逸欲[1],有邦兢兢业业[2],一日二日万几[3]。无旷庶官[4],天工[5],人其代之[6]。天叙有典[7],敕我五典五惇哉[8]!天秩有礼[9],自我五礼有庸哉[10]!同寅协恭和衷哉[11]!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12]!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13]!政事懋哉懋哉!

注释:

[1]教:《释名·释言语》:“效也。下所法效也。”逸欲:安逸贪欲。[2]兢兢业业:“兢兢”与“业业”均为叠音词,二者都是形容戒惧谨慎的样子。孔传:“兢兢,戒慎。业业,危惧。”《尔雅·释训》云:“兢兢,戒也。”“业业,危也。”[3]一日二日:马融说:“犹日日也。”万几:变化万端。《尚书今古文注疏》:“言有国者毋教以佚游,当戒其危,日日事有万端也。”[4]旷:空,空设。庶官:众官。[5]天工:《汉书·律历志》作“天功”,谓天命的事。[6]其:命令副词,这里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必定”。[7]叙:秩序,引申为规定。典:常法。有典:附音词,“有”是词头。[8]敕:告诫。《说文·攴部》:“敕,诫也。”惇:敦厚。[9]秩:秩序,引申为规定。[10]自:用,遵循。五礼:郑玄说:“五礼:天子也,诸侯也,卿大夫也,士也,庶民也。”庸:经常。[11]寅:恭敬。协:情态副词,协同一致。衷:善。[12]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章:显扬。[13]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用:施行。

“天聪明[1],自我民聪明;天明畏[2],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3],敬哉有土[4]!”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5]?”

禹曰:“俞!乃言厎可绩[6]。”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7]!”

注释:

[1]聪:听,指听取意见。明:视,指观察问题。《孟子·万章》引《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是其义也。[2]明:表彰。畏:惩治。蔡传:“明者显其善,畏者威其恶。”[3]达:通。上下:上天和下民。[4]哉:句中语气助词。有土:有土地的君王。[5]朕:《尔雅·释诂》:“我也。”《古汉语纲要》引蔡邕《独断》:“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秦始皇二十六年,制定‘朕’为天子自称,后世因而不改。”此处为尊卑共享的自称代词,皋陶就自称“朕”。惠:句中语气助词。厎:致,达到。[6]绩:成功。[7]思:句首语气助词。《词诠》:“语首助词,无义。”《尚书核诂》:“思,亦通作‘惟’。”曰:句中语气助词。一作“日”。蔡传:“‘思曰’之‘曰’当作‘日’。”“惟日思赞助于帝。”赞赞:郑玄注:“赞,明也。”《尚书易解》:“赞赞,重言之者,肖其语气也。”襄:辅佐。

第三段,强调要重视道德伦常关系,遵守尊卑等级制度。

点评:

皋陶,古书又写作“咎繇”,在儒家礼赞的古贤系统里地位崇高。晚唐着名诗人皮日休作《咎繇碑》曾称皋陶:“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皋陶谟》的“谟”,就是“谋”。《皋陶谟》记叙禹和皋陶讨论政务,主要内容是皋陶的一些政治主张,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谈话记录。

《皋陶谟》是《尚书》明治道的专篇。《尚书大传·略说下》引孔子《书》教“七观说”:“‘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皋陶的治道就是“慎身”“知人”“安民”的六字政纲。“慎厥身,修思永”,是治道之本;“知人则哲,能官人”,是治道之要;“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是治道之归。皋陶“慎身”“知人”“安民”的政纲后来成为儒家一贯的政治主张。《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国语》则称君王当“安民以为乐”。

《皋陶谟》提出官德的“九德”,既是任人的重要标准,也是修身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是“知人”“安民”所需的基本素质。“九德”是本篇的关键。孔传概括《大禹谟》《皋陶谟》篇旨说:“大禹谋九功,皋陶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与《舜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相通,每种德性都体现着儒家的中和思想。蔡沈《书集传》说:“正言而反应者,所以明其德之不偏。”皋陶还提出以三德要求卿大夫,以六德要求诸侯,以九德要求天子。为政惟德,“德,国家下基也”。以德知人任人,以德治国安民。

《皋陶谟》的“德”成为传统文化一个始创性的重要政治概念。道家讲德,老子就有《德经》。儒家讲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墨子也讲德,特重知人任人德才兼备。“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虽然“德”的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但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一个高频词,是我们选拔评价干部的首要标准。

《皋陶谟》阐释的治道,还有五伦、五礼、五服和五刑。皋陶将五伦(五典)列为首位,礼、服次之,而刑在最后,这与儒家观点亦相一致。皋陶虽是法官,但具有鲜明的儒家道德色彩。在儒家观念中,德为主,刑为辅,刑法只是德与礼的辅助手段,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德与礼的力量远胜于刑法。《皋陶谟》应该经过儒家的整理编辑。

儒家整理编辑《皋陶谟》是为了完善儒家的理论体系。学术界一般认为《皋陶谟》是《尧典》的姊妹篇,《尧典》主要反映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和向往的社会制度,《皋陶谟》则主要反映儒家的治道和伦理思想。《皋陶谟》记叙皋陶和禹的事,《尧典》记叙尧和舜的事。从古史资料的角度分析,《皋陶谟》与《尧典》二者具有互补关系。

孔传本的《皋陶谟》把“帝曰来禹”以下分为《益稷》篇,西汉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中的《皋陶谟》包括下篇《益稷》的内容。本书则依孔传古文《尚书》分为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