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开局被当成了神仙
作者:哭泣的团团 | 分类:历史 | 字数:69.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章 初到山村
跟随着李铁来到村子里,通过一路上的闲聊,何杨了解到。
李铁所在的村子,村子目前120户,共计人口:713人。其中小孩:216人,成年人:287人,老人:210人。而李铁便是终南村的村正,类似于后世的村主任。
村子处在终南山脚下,位于蓝田和长安之间的岔路中。
从村子出发到岔路口约有20里的路程。从岔路口往东,走上40里的路程可到蓝田县。从岔路口往北,走上60里的路程可到长安。简单算来,就是到蓝田大概60里,到长安大概80里。
而何杨与村民相遇之处正是后世的终南山,距离村子大约20里的路程。因山路崎岖且下雪后不便行走,何杨跟着李铁回到终南村之时,天色已是渐晚。而这些猎户的家人,却冒着风雪在村口,盼着猎户的亲人回归。
李铁带着何杨走在最前,对等在村口的村民说道:“在的人都去帮帮忙,王二他们抬着老虎走在后面!”
说完李铁快步向前,将何杨领到自家的屋子。一把推开低矮的房门,对着屋内喊道:“老婆子,快去起锅烧水做饭,再收拾一间屋子,今晚有贵客!”
“好勒”一个苍老的妇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对何杨施礼后对李铁说道:“既然有贵客,老头子你把梁上的熏肉取下来吧。”
李铁点点头,取下熏肉,简单清理一下堂屋后,示意何杨随意,便走到外面劈柴,帮着操持晚餐。
话说现在的大唐,普通百姓还仅食早、午两餐,王公贵族大多也吃不上三餐。这既是自古以来的生活习惯,也是粮食产量低下,基本只能糊口的原因所造成。
何杨盘坐在堂屋,打量着这座破旧的草屋。见李氏拿着破旧的陶器,从里屋里拿着不多的糙米,何杨忍不住说道:“大娘,我这里还有一些吃食,今晚也是打扰你们了,要不晚饭就我负责吧。”
“使不得,使不得!”
听见何杨的要自备吃食,想来也是干粮之类的东西。抱着柴火回来的李铁,连忙出声拒绝。
“无妨、无妨,我这吃的东西还挺多的。”
说完何杨微微一笑,走到李氏面前,将陶器中不多的糙米腾出后,打开随身空间,洁白的大米宛如水流一般,慢慢地注入陶器中。
“神……神仙!”
王二站在门口的惊呼道,手里提着的虎肉,不经意间掉落地上。
李铁被王二的惊呼声唤醒,连忙拉着李氏跪拜道:“拜见神仙!”
站在门口的王二,见状也跟着拜下。
而就在三人拜下的瞬间,何杨感到一股微弱的信仰之力融入神格之中。虽然信仰之力不多,但感官上也宛如久旱逢甘霖般明显。
何杨将李铁扶起,解释道:“在下并不是什么神仙,只是普通的修道者罢了。”
修道者?李铁等人满脸问号。
修道者他们听说过,大唐最出名的修道者当属袁天罡。可即使袁道长早已声名在外,可也没听说过,袁道长能够凭空变出如此洁白的精米!
不止李铁、王二不信,门外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也是一脸不信。何杨也懒得解释,随他们怎么理解,反正信仰已经开始收集,便当着众人的面,继续将陶器装满。
又是一波信仰被神格收割。
眼见门口已经塞满了围观村民,李铁开口说道:“好了,大家伙都散了吧。天色已经晚了,大家伙尽快把老虎处理了,把虎皮留下,虎肉、虎骨每户分一点,剩下的先存好。”
说完对着何杨拜道:“小老儿擅作主张,请神仙责罚。”
“无妨,还是叫我公子吧!”
毕竟没有社交牛逼症,老被人叫做神仙何杨也挺尴尬的。
见李铁将聚集的人群驱散后,何杨挽起袖子说道:“天色已晚,我也来帮忙做晚饭吧。”说完不顾两人阻拦,直接帮着二人准备晚饭。
一顿粗糙的晚饭过后,何杨躺在床上分析着穿越后的一些变化。
首先是李铁、李氏、王二等人,产生的信仰为0.1,根据时空圣皇根据设置的信仰等级,这部分人被定义为信徒。而晚饭过后,持续产生了部分能量值,这部分能量值相比李铁等人要低上一级,属于信众之列,根据系统记录每人有0.01信仰。
何杨估计,这部分能量值的产生,乃是在李铁家门的围观村民,回家宣扬时,他们的家人贡献的信仰。只是没有亲眼所见,造成了信仰偏少。
初步收获信仰后,何杨激动的久久无法睡去。也不知道了多久,随着一声鸡鸣,伴着朝阳升起,何杨在嘈杂的劳作声中,走出潦草屋。
接过李氏早就准备好的热水,何杨站在院子里,在众人的注视下,从空间随手拿出洗漱用品,进行一番简单的洗漱。
伴随着一波能量值到账,何杨对李铁说道:“村正,能否让人带我四处走?”
李铁点点头,让人将王二叫了过来嘱咐道:“王二,你就带着公子四处看看。东西装好后,我让人去叫你。”
王二叫声好,随即领着何杨在村子里逛着。
终南村的村民们以种地为主,辅以织布、狩猎、熬盐等。根据大唐的国策,只要年满18岁,县里就给丁男会分配一顷田。
其中有20亩是永业田,剩余80亩是口分田。相较于永业田可以传给后世子孙,口分田在老人去世以后,朝廷就会把这些口分田都给收回去,重新分配给其他百姓。
想要获取更多的永业田,只能是朝廷分配,继承家业,朝廷赏赐,军功奖励四种方式。李铁就有幸在讨伐刘黑闼后,因功奖赏了10亩永业田。
终南村地理位置靠近秦岭,地势偏高灌溉不方便,这里的土地大多比较贫瘠。官府和世家都看不上,土地兼并的问题倒也没有在终南村中出现。
别看成年男子能分到100亩土地,因为劳动力有限,每家每户种植的土地并不多。每年除去缴纳的部分,每户留下的口粮也仅能糊口。
低下的收入导致村民个个面黄肌瘦,没有多余的精力修缮房屋,所以村里的屋子大多也以茅草屋为主,少数村民能够砌筑泥砖墙,但大多数还是篱笆墙。
终南村占地面积也不大,整个村子从村头走到村尾,步行也就30分钟左右。
总长度约在2000米,宽度大约1000米。连通外界的唯一通道,便是村子中间的土路。沿着路向村头走,一路可以走到蓝田县里。至于往村尾走则是几座大山形成的山谷,村民们大部分土地,都分配在这里。
听着王二的介绍,何杨大致了解了村子的情况。
一路走来,看着衣不蔽体的孩童,小声议论自己的夫人,何杨都报以微笑。
在即将走到村尾时,刘寡妇对着王二招了招手,红着脸将一个不大的陶罐递给了王二。
何杨见王二抱着陶罐回来,开口调笑,“哟,心上人给你了啥好东西?”
“不~是,不是什么好东西,就是一些褐盐。”王二红着脸,小声回答道。
“褐盐?!”
何杨一愣,将王二手里的陶罐打开,发现陶罐里装着一些褐色的粉末。
见何杨不解,王二随即解释道,这里的村民,在农闲时男子进山打猎,女子则通过熬制褐盐补贴家用。
至于盐的来源,山里倒是有个不小的盐矿。
不过这盐矿杂质过多,吃多了会全身发紫。达官贵人看不上,只有这些贫苦百姓平日里熬制一些自用。有多余的,才会拿到长安城里换取些物资。
话说李渊建立唐朝时,所有的制度几乎全部是沿袭自隋朝的,后期有或多或少的改进。盐在唐朝初期是无税的,因为隋文帝时经济稳定,农业税可以应付财政支出,所以将从北周以来的税盐取消了。
唐朝建朝初期,虽然百废待兴,但是整个朝廷也是节俭开支,所以也是以减税减负为主,盐业无税也就如此沿袭下来。
因为收取盐税,故此大唐百姓多在农闲时熬制食盐来补贴家用。
逛完整个村庄,何杨和王二返回村口,路上听王二说了,今天休沐结束,村民们准备将一些货物拿到长安里进行售卖。
两人回到村头时,村民们的货物也差不多装好。货物比较单一,除了车上几个装着褐盐之外的陶罐,还有冬天狩猎的动物皮毛。
见何杨归来,李铁上前道:“公子,我们准备前往长安,不知公子可愿一同出去走走?”
何杨点点头,知道李铁等人要去长安,何杨也按捺不住想要看看的心情。
在大家伙盛情下,和李铁坐上了牛车。其他一同随行的村民,除了王二之外,还有李石和张虎两名猎户负责推车。
至于为何需要人手推车,那是拉车的老牛是村里唯一牛。在大唐耕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官府对于耕牛的保护很严格,每一头牛不但要登记造册,死亡时还要经官府核实,以此来避免百姓宰杀耕牛。
在日常的管理中,不但要好吃好喝伺候着耕牛,偶尔用牛拉车,除了要辅以人推,还不能鞭打耕牛。一旦耕牛被鞭打受伤,不仅会影响来年耕种,相关责任人还会被抓捕问责。
再是村里到县城的道路十分颠簸,行驶起来十分困难。
以大唐目前的国力,也许只有长安到洛阳的官道尚算平整,日常也有专人在维护。至于村、县之间,有路已是不错了,平不平整官府才不会去管。
一路颠簸,短短40公里的路程,放在后世也就半小时。可在大唐,却足足走了小半天。
好不容易来到长安城下,李铁停下牛车,随即提议道:“公子,今天尚早,我等还需到坊间置换些物件,要不让王二带着您到处看看。”
何杨摇摇头,“我自己在城里逛,你们事办完后,我们就在城门处集合。”
说完便于与李铁等人告别后,独自沿着朱雀大街向东市走去。
长安城的东、西两市依着皇城南面而建,互相对称地设置在东西两侧。作为全国交通干线、宽150余米的朱雀大街,横贯城区,从皇城正南方穿梭而过。
从皇城正南门朱雀门沿着朱雀大街往东走三坊之地即为东市,往西走三坊之地即为西市。
东、西二市分别设置有两个北门,这四座北门不约而同地面朝这条东西向的交通干线。因此,不论是居住在城区北部的达官贵族,还是居住在城区南部的普通居民,都可方便地购物。
不过,因东市由于靠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周围基本都是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宅第,市场经营的商品基本都是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玩乐的奢侈品。
而西市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大量的胡人再次营生,所以想要将手里的物件卖个好价钱,还得去东市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