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朕再也不做木匠皇帝
作者:堂少 | 分类:历史 | 字数:7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0章 朝会2
朱由校面带着淡淡的微笑,不急不徐的问了几个人一些问题,等着他们回答。
冯三元几人却渐渐如坠冰窟,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水。
刘一景燝,韩爌等几个大佬却满心苦涩。
新帝在昨天就把封赏人家熊廷弼的旨意拟好了,就等着宣旨了。
你们几个就不能等一等,缓一缓,看清了风向再出头?
再说了,你们这些人就是待在边关也看不出个门道,这待在京城就啥都懂了?
蠢货,被人当枪使了还不知道的蠢货。
韩爌刚想起身去替几人找个台阶下,就被刘一燝轻咳一声给制止了。
朱由校没搭理他们的小动作,对着几人又问道:
“几位爱卿,为何不语啊,难道是不想教朕这边关之事?”
“陛,陛下,臣等不敢,臣等所虑不周,请陛下赐罪。”
“冯御史,尔等只是思虑不周吗?”
“陛下,臣的确是风闻奏事,所虑不周。
还请陛下恕罪。”
朱由校摇了摇头,坐下淡淡说道:
“宣杨渊,姚宗文,刘国缙上殿吧。”
冯三元一听三人的名字,立刻就泄了气,瘫软在了地上。
朱由校看着跪在殿下的几人说道:
“不耽搁时间了,田尔耕,直接念他们的供状吧。”
田尔耕应旨后朗声说道:“杨渊,杨镐之叔父。
杨镐与贺熊廷弼本为旧友。
杨渊脑廷弼不仅不替杨镐免罪,还亲自派人押解进京问则。
因此密谋刘三元、姚宗文构陷廷弼于御前。
姚宗文与熊廷弼乃旧友,曾求廷弼欲于谏官不得,因此怀恨在心。
刘国缙,因招募辽兵逃之十有八九 ,被廷弼罢官。怀恨在心。”
朱由校接着说道:“冯三元,尔等还欲辩吗?
只因熊廷弼不允尔等漂没军资,辽东每年三百万军饷,尔等可望而不可及 。
因此就要相互勾连,构陷边关大将。
方首辅,姚宗文此行可报与你知?
刘阁老,冯三元等可与你请示过此事?
诸位臣工,你们看,只要有共同的目的,这浙党和东林也是可以共谋的吗?”
方从哲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了,只是连忙谢罪道:
“臣确实不知此寮所谋,但臣身为首辅,御下不严,臣请罪。”
刘一燝也连忙出班奏道:
“启禀陛下,冯三元等人之恶行乃是私下所为,臣确实不知。”
朱由校没有搭理他们,继续说道:
“左都御史张问达可在?”
张问达连忙出列。
“臣张文达恭迎圣训。”
“张爱卿,你主领都察院,这御史参核朝廷重臣就不需要向你报备吗?
御史本为监督官员不法所置。
而如这几人所为,这都察院,有还不如没有呢。”
张文达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了。
说不知道吧,要你这当头的干什么?
要说知道吧,那会不会被问成同谋?
朱由校摇了摇头,坐回御座说道:
“来人,冯三元等人不顾军国大义,以己之私构陷边关大将罪无可恕。
酌,皆免官罢职,抄没家产,三代之内皆流于台湾为役十年。
张问达御下无方,贬延安知府,都带下去吧。
各位爱卿,以后各部员出错,朕同样要追究主管上官的责任。
方首辅,刘阁老,杨巡抚,你们回班吧。
王大伴,不早了,宣旨!”
王承恩领旨后,就从小太监端着的托盘上拿起了一份圣旨看了一眼说道:“
宣前辽宁巡抚周永春进殿接旨。”
随着门口太监的传宣,周永春踏入了朝堂躬身领旨。
王承恩接着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原辽宁巡抚周永春忠正廉洁勇于国事,特起官复用。
令其巡抚山东军政利税防务等,不得有误。钦此。”
周永春领旨谢恩后,被值殿礼的部侍郎引入了朝班。
随着一道道圣旨的宣读,加入朝班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多。
站在文班前面的已经换成了孙承宗。
武官之首虽然还是英国公张维贤,但他也成为了阁臣。
等宣读完最后一道封赏的圣旨 ,宣旨的太监已经换了三个了。
文官队伍一下多了四十五人,武官队伍里虽然只多了三十多人,
但却有六十多个御笔亲封的京营参将,游击,指挥使站在了廊厅之外。
这朝堂格局一下子就大变样了。
只是新的阁老就增加了五个。
六部尚书虽然没换,但左右侍郎可都有更换。
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不听话就滚蛋,旁边安排好了人等着接班呢。
左都御史换人了,这以后谁贪污,谁渎职就看皇帝的意思了。
最让人没想到的是,锦衣卫指挥使洛思恭一下子升成了上直卫都指挥使。
这是皇帝要亲自掌握亲军的信号啊。
再想想外面站着的那些京营将领和意气风发的张国公。
怕是这军权就要从兵部脱离了。
兵部不答应行吗?
看看新增加的兵部尚书和左右侍郎,
再看看翻了一倍的内阁成员,这已成定局了啊。
朱由校看着一下有点拥挤的朝堂后满意的点点头说道:
“为了体恤老臣,朕特旨:
从今日起,大明的文武臣将,四品以下六十岁,三品以上六十五岁者,
若是没有特旨,都可以回家荣养了。
为了彰显老臣的功劳,荣养后俸禄、赏赐依旧,直至终老仙逝。”
众人一听这恩赏可是够黑的了。
有几个人能在六十以前爬上三品高位?
又有几个人在六十五岁以前爬上三品?
你没看叶老大人一听让他入朝,又屁颠屁颠的准备回来了吗?
还回来?回来干啥?已经是六十多的人了,回来准备办理退休吗?
不等众人回过神,朱由校又丢出了一个炸弹。
“各位臣工,我大明底层全靠诸多吏员辛勤奔劳。
他们可谓我大明吏治之基石啊。
为了奖励他们的付出,也为了激励他们为大明去做更多的贡献,朕特旨:
所有功劳显着的能吏,皆可依考评升县级主官和周佐官。
吏部,要拿出一套公平可行的考评制度用于执行此策。
都察院,要勤以监督,若有故意打压或冒功顶替者要予以严惩。”
那些老臣的脑袋一下子就炸开了。
这可是在官员后面放了一群狼出来了。
这样一来,众官员还敢集体撂挑子,用罢工来要挟皇上吗?
这些官员能干的事儿,那些吏员也能干个七七八八。
可那些吏员能干的事儿,多数官员干不了啊。
怕是有一半的官员离开了师爷,连政务都玩儿不转。
吏部给侍中出班奏道:“启禀陛下,吏可为官此法自古没有,若是如此有违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