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

作者:大梦道人 | 分类:历史 | 字数:146.4万

第105章 生财有道

书名: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 作者:大梦道人 字数:2264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2:42

他有两个任务要做,其一就是安民。

不说从五代十国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就是从靖康之乱开始,南北长期的对立,隔阂非常大。

所以老朱要像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一样,统一南北的服饰,礼仪,以增强民族归属感。

老朱在汴梁一方面接见北方的降官、降将、士绅,另一方走进山川大河,田间乡里,吊孤访老,安抚百姓,发展生产。

老朱第二个任务就是统筹北伐事宜,一开始是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北伐,随着北伐军一路摧枯拉朽一般,扫灭北元残余势力。

冯胜、邓愈、李文忠等先后从应天、江西和浙江调往战场。

这些人都是封疆大吏,平日不归徐达、常遇春统领,而且还都是战功赫赫。

如今突然间就调拨徐达麾下,朱元璋怕他们不服从调度,所以老朱要统一指挥。

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

老朱坐镇汴梁去了,留守监国的朱标,就成了应天的老大。

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现在应天大大小小的权力掌握在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和左丞杨宪手里。

李善长自不必说,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他从小喜爱读书,精通儒法两家,能谋善断。

在老朱率领二十八个老兄弟远走滁州的时候,就开始投奔老朱,也是淮西的老兄弟。

老朱身边都是些没有文化的草莽,对文化人出身的李善长就尤为重视。

他不仅给老朱做行军参谋,参与军机,还给泥腿子出手的老朱日讲,是老朱的老师。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李善长擅长理财,长期给朱元璋统筹粮草,军需,是朱元璋的萧何。

朱明王朝的建立,李善长的功劳不亚于徐达和刘伯温,是明初三杰。

杨宪字希武,山西太原人,不属于淮西核心圈子。

和李善长作为政务型人才不同,他在老朱设立的特务组织检校任职,属于特工人才。

他善于揣摩上意,深得老朱的信任。

早年,浙江地方虽小,却被朱元璋、张士诚和方国珍分割,敌我三方势力犬牙交错。

老朱在浙江的势力范围离大本营远,他又忙着对付陈友谅,只好派义子朱文忠前去坐镇。

朱文忠年轻气盛,老朱怕他管理不好浙江的军务,就派杨宪一起去。

杨宪名为属官,却是特务组织—检校在浙江的头目,负责监视诸将。

临行前,老朱还对杨宪说道:“文忠虽然是我儿子,可是年龄小,没有从政经验,也没有历练过。浙江的事务都由你做主,如果出了事,我拿你是问!”

杨宪也不负老朱的期望,没有因为朱文忠是老朱的义子就畏惧,还向了老朱揭发朱文忠任用一些儒生干预政事。

当时浙江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张士诚又重用儒生,浙江的很多儒生都在张士诚手下做过官。

老朱怕这些人图谋不轨,所以就把他们传到应天,严加处置。

在和陈友谅对峙期间,浙江人虽少,却始终是铁打一块。

朱文忠和杨宪立下汗马功劳,在平定陈友谅之后,鉴于杨宪的优异表现,老朱把他调回应天,成为检校的头子,继续监视诸将。

老朱的核心班底是淮西文武,他们在大明的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可是也逐渐居功自傲,多有不法,养成了骄兵悍将之势。

为了制约淮西文武,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就把杨宪安插到中书省,用以制约日益膨胀的淮西勋贵。

北方战事未平,中书省的主要职责是为前方筹集军需粮饷,所以中书省,乃至应天还是李善长老相国说了算。

朱标只是一个挂了名的监国,跟着李善长学习辅政。

老朱叫标榜勤政爱民,所以不像元朝和其他诸侯横征暴敛,而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虽然轻赋税、薄徭役,可是作为生财小能手老朱不怎么缺钱,反而很富庶。

老朱第一个财路当然是盐业,朱元璋在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制盐还是严格的管制。

元末明初,虽然有晒盐,可是制盐的主要方法还是煮盐。

老朱治下的盐矿实行严格的“灶户制”,所谓灶户,就是官营制盐手工业。

只有灶户才能允许从事盐的生产,缴纳一定额度的盐,还要把余下的盐收归国有,由官方进行运输、买卖。

灶户制使得盐从生产、运输到贩卖,都是实行严格的官营,确保每一分钱都流到官府的口袋。

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盐作为一种必需品,老百姓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盐。

食盐的严格管控,为老朱带来了滚滚的财富和军费。

食盐管制赚的只是普通老百姓的钱,那些肥的流油的狗大户,却没有伤筋动骨,依然是吃香喝辣。

讨饭出身的老朱对这些狗大户,是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一口气吃了他们。

早在龙凤四年的时候,老朱就下过军令,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狗大户,秋毫不犯。

如果老朱就会这样放过这些狗大户,那你真的把老朱当成善男信女了。

人老朱是不会派大军到狗大户家里烧杀抢掠,却依然有办法放狗大户的血。

老朱对付狗大户的办法就是开设妓院,让吴语浓浓的姑娘的裤腰带把这些牛鼻子拴住,让狗大户乖乖的把钱掏出来。

这些为富不仁的狗大户,平日里让他们出点血接济穷人,或者是出点军粮,就跟要他们命一样。

一看到那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姑娘,他们连路都不会走了。

别看他们都有钱,家里有使不完的侍妾,可为何还要拿着大把的银子往妓院里扔?

还不是应了那句俗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家花哪有野花香?

再也怨不得别人,还是男权思想作祟。

娶老婆都要求是贤良淑德,出嫁之前冰清玉洁,出家后要三从四德,不准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这就使得很多媳妇都很木讷,没有灵性。

不管是谁搂着一个木头睡觉,都会打不起精神来。

妓院的姑娘不一样,她们迎来送往,礼义廉耻在她们身上是不存在的。

久经沙场历练,一个个是练就了骚浪贱的本事,极大的挖掘男性的荷尔蒙。

他们手里一旦有些糟钱,就开始源源不断的往妓院跑。

自从管仲开创出国家大妓院这个暴利行业之后,历朝历代的妓院都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