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边境旅者

作者:完了没名字用了 | 分类:科幻 | 字数:59.5万

第106章 战斗机器

书名:边境旅者 作者:完了没名字用了 字数:2436 更新时间:2024-11-16 13:40:43

金属氢存在需要以极高压和极低温维持亚稳定状态,压强不能降,否则可能只要一微秒你就可以看到真正的"魔术"画面。

这意味着金属氢不能在外壳外形成,否则无法制成电池。当然,如果觉得自己很厉害,你也可以对金属氢进行类似凝聚态处理,如果金属氢具有某些性质的话,你就可能得到一块常温常压下可以稳定存在的金属氢,这个处理需要多大压强呢?我不知道,可能需要数千万倍大气压处理一定时间吧。这个压强已经属于无法想象的等级,但其必然存在,因为现实中存在比这个压强还要大的物质。

虽然实验室可以有高压条件(没有几千万倍哈,别误解),但是,出实验室就熄火了,其实很多技术都出不了实验室,不然现在世界必然大变。

好了,抛开这些东西,毕竟比较难。不过如果能合成那么大的金刚石或者有合格的天然品的话,她愿意试一次。

这次会议最后的部分就是:战斗机器人。

这是防卫力量,肯定存在的,不过,目前不怎么成熟,急需一次或者数次大规模打靶实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的敌我识别系统还不是特别准,如果只是带个芯片的话很容易被钻空子,如果加上几个芯片也还是可以钻空子。

就算芯片植入皮下,敌人也可以把尸体的芯片挖出来伪装自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芯片是每个人一种发射密码,信号是内部分配。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人被收买贩卖芯片。

为了防止掌握信号密码的人被收买,这种信号密码的授权是被绝对的高层掌握的,这样应该没问题了,如果连到了那个等级都背叛,那这个国家大概率已经没有希望了。

这种种手段无法防止挖芯片行为,但还是有手段对付。芯片植入皮下后再受强氧气刺激就会发出另一种信号密码,这种密码解读的意思就是:没有意义。看到后还是会攻击,为什么不把其曝氧后的信号改成:敌人!呢?这样没有意义,反而增加了被利用的可能性。

这么多功能,注定了这种芯片寿命不长,大约十个月就需要取出来更换,说实话,挺受罪的!不过反正不是她,无所谓了。

识别系统只是部分。如果只靠这些是没太大作用的,需要接收其它作战单位的信息,以此扩大视野。不过这个机器人目前……嗯……反正如果用来实战的话是直接投送到对方阵地上,所以应该不缺视野发现敌人,只需要做好基本防弹和攻击就行!

外壳材料很重要,如果被一梭子扫爆的话,这样的机械是没用的。而用在机器人上的合金又不能太重,所以厚度上肯定不怎么厚,只能提升强度,特别是抗冲击,抗变形。

这个不是他们该关心的,而且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只差个高实战性质的试验而已。

可以用一些模型试试,真人目前是没那个条件的。

……

十月二十三日,上午八点二十三……

距离那个会议已经过去好几天,从表面上看不出c国有什么变化,基本什么都没变,根本无法想象他们通过了什么决议。当然,这些决议需要递交上去,会批多少就不知道了,估计有些会被驳回,比如:到木星采气之类的……这样的项目耗资巨大,但是效率比直接在本星球开采低很多,只能作为备选方案,直到本星球该资源完全耗尽前都不考虑启用。

而且,以目前的发展速度,过几十年可能会淘汰现在的燃料,油改电已经经过二十多年,电动车越来越多,而且对燃油车的税收及对燃料的税收都增加,按照经济学规律,这样必然会削减燃油车数量,市场会试图寻找替代品,电动车得到市场,其自然得以发展。

产品升级需要市场。市场越大,理论更新速度越快,虽然实际情况可能会因为企业想节约成本或求稳而达不到理论值,但逻辑上没问题,毕竟"可以"和"就可以"确实不同。

综合种种情况,木星的资源大概率不会遭到人类洗劫。除非有一天人类需要出本星系,那时才可能会用,因为那里才有足够的基础燃料。得来后可以聚变,也可以直接烧水,看情况吧!

就目前情况看,聚变还是比较不明朗,而且这次会议全程没有提到一次,如果这个技术突破的话,何须再麻烦材料研究院呢?难道不是嘛?

理论就是理论,如果连导热介质都没有的话,热量只会以热辐射的形式浪费掉,要么找到介质然后烧水,得到37%的理论转换值。要么不找介质,光电效应,直接上,但是,有部分频段注定浪费,总转化率未必高。热电效应更差劲,如果用这个需要研究出转换率更高的材料。(怎么说呢,光和热还是有不同的,这里的"热"从微观角度看其实是粒子振动快慢,与热辐射这种光还是不同的,热辐射本身理论上不具有温度,或者说:正常人其实不会问热辐射有没有温度这个问题,这就像问人为什么有十八只脚一样。总之,热电与光电不同,如果还是不懂,那简单点,光电一般一频谱限制,晶格电子有一定偏好,热电就全收只要能导致温度升高即可)

其实,直接烧水不符合目前的发展阶段,因为体积太大,如果烧水也不是不可以,要尽量小型化,不然应用范围会比较局限。

如果能以后两种方式解决的话,至少设备占空间肯定会小些,小型化技术压力肯定会更小,但是前期的技术问题肯定也更多,就降温这个问题来讲就非常难以解决。

好了,反正想这么多也没有用,她根本没有足够的"余钱"研究这种东西,用了很多复合材料和合金材料,烧钱!

看着跳板建设的"布局图"她一直没有说话,这是她头次看到这整张图,或许"这张图"也是最近才赶出来的,嗯……但是从施工进度和这样的详细程度看又……可能她本来就不懂这个,看啥都合理吧!学渣抄作业是看不出来什么的。

就工程方面,她确实勉强算得上是学渣,就比文盲好点的那种,为什么建这个,不知道,为什么这里这么搭,也不知道……

十二条轨道从中心点向四面八方扩散,轨道符号两边的那些圆圈是什么?这个她虽然不懂,但也看过其它的图啊,其它的图都是直接一个符号表示,只有桥梁和隧道会出详细图纸,现在这个是什么情况?

啧!

感觉总共有几千个,也没有详细图,所以也不知道,问他们,他们也不知道,想了一下,没去问秦明远,不为难他了。

不过想想,有这么多,估计也不算特别重要的东西吧?

算了。

还有跳板的详细图纸展示可以看呢。虽然看不懂,但她是又菜又爱玩的人。她看得比较认真,也不知道是不是走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