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别瞎说!农门老太哪里懂强国

作者:每天都想笑 | 分类:古言 | 字数:87.4万

第81章 生产艰难

书名:别瞎说!农门老太哪里懂强国 作者:每天都想笑 字数:2186 更新时间:2025-02-02 02:05:48

但算盘也不是华国独有的东西。

希腊有计数板,印加人有梯田算盘。

罗马有沟算盘,俄L斯有欧洲算盘,这两种都与与华国的算盘高度相似。

至于东瀛算盘,别提了,那本质上就是华国算盘。

“当家的,你怎么了?”

乔震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被唐悠悠摇一摇才回神。

“哦,没事儿。”

“顾儿,这阿拉伯数字算是另一种计数书写的方式,你觉得怎么样?想学的话,我可以教你。”

现在的渊朝虽然有这东西,但认识的人很少,书写起来弯弯扭扭不似汉字横平竖直,让人不习惯。

但学会以后,用起来确实要方便一些。

而且,就十个符号,个十百千的十进制与算盘计数也是一致的。

“谢谢姑父,我想学。”

阿拉伯数字并不难,唐曲顾很快就学会了。

既然有人开了头,乔震决定将阿拉伯数字教会全家。

以后他俩在家用起来也方便。

“对了,顾儿,我拿了两截木头回来,你能做成木垄吗?”

秋收要用。

“可以的,姑父,我明天上午就能做出来,肯定赶上秋收。”

“好,那辛苦你了。”

乔震放下东西,背上要给乔三的粮食,跟唐悠悠说好后,出了门。

唐悠悠逗了一会念儿,和陈氏唐母一起做衣服,她还要缝制装野菊花的套子。

乔咏清拔完野草又背着背篓上了山,砍柴已经是他的专属工作。

乔咏荷带着弟弟打扫完房间,背着背篓和二哥一起上山,再采一些野菜。

时光就像手里的沙,悄悄溜走从不与人打招呼。

天已擦黑,唐悠悠将最后一个菊花枕头做好,伸了伸懒腰。

家里的人,除了小念儿,一人一个。

乔咏清盼了这个枕头很久,终于拿到了。

菊花的特殊清香,闻着就很舒服。

“谢谢娘!”

唐曲顾也很喜欢“谢谢姑姑!”

“把枕头放回去吧,老二一会过来做饭。”

晚饭唐悠悠带着乔老二一起做,主食小米粥配上一盘酱黄豆。

酱黄豆是按唐悠悠的简易做法,煮熟的黄豆,捞出来,撒上盐,倒上一点点酱油就成了。

在唐曲顾的要求下,唐悠悠将他安排到去烧火。

坐轮椅上烧火略微难了点,但能和所有人一样都参与做饭,唐曲顾觉得很高兴。

如果眉毛没有被烧掉一截的话。

“噗!哈哈哈”

乔咏清实在忍不住笑出了声。

唐悠悠敲了敲他的脑袋“看着锅,笑啥?”

“顾儿已经做得很棒了!”

唐曲顾在家里也不是没烧过火,但在轮椅上还是第一次。

他摸摸自己被烧掉的眉毛,有些想哭:姑姑你下次夸我的时候,可以把笑容遮一遮吗?

……

中午的豆角肉丁,大家没舍得多吃,还剩了半碗。

唐悠悠用筲箕盖上,放在阴凉的地方。

这会拿出来,再回个锅继续吃。

天色渐暗,唐悠悠去隔壁还簸箕的时候,杨家还没有传来好消息。

唐悠悠知道生孩子不容易,儿奔生娘奔死,阎王爷处隔层纸。

没有现代医疗手段的时期,产妇和孩子的死亡率很高。

在秦汉时期,女子生产被视为不干净,不能在自己家中生产。只能去路边、坟墓边,或者野外临时搭个茅草屋生孩子。

生完以后一个月才能回家。

乔震跟她说这个的时候,唐悠悠气得差点没把衣服撕破。

比起落后的医疗条件,愚昧的人心更让人胆寒。

直到魏晋时期,女人才开始在家中生产。

但这个时候的大夫都是男性,女人生孩子能清稳婆的家庭就算是不错了。

唐悠悠记得,原身生四个孩子的时候,家里没有能当家的女主人,都是乔震去请的稳婆。

那些黑白的记忆,凶险而沉闷,唐悠悠不敢多想,只能祝愿隔壁能母子平安。

杨家此时也急得团团转,杨家大儿媳吴氏面色苍白,身下的血迹已经染红大片床单。

即使有草木灰的吸收,也透出强烈的血腥气。

吴氏跪在床上,已经不能靠自己支撑住身体。

有经验的常婆婆让王氏准备板凳、布条和绳子。

板凳上铺干净的布,把吴氏扶起坐在板凳上。

从房梁吊下绳子,绳子末端绑布条。

吴氏力气快用尽了,常婆婆只得用布条绑住她的双手。

板凳支撑她的下半身,房梁的绳子拉起她的上半身,以蹲式产子。

杨家二媳妇在一旁协助。

杨家大儿子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时不时看着王氏从产房里端出来的血水。

“娘,芬娘没事吧?”

王氏生过三个孩子,也见过不少难产而亡的可怜人,这会见大儿媳已经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心里也没底。

她自己怀三个孩子的时候,生产前都在干活。

为了不让儿媳妇受自己的苦,吴芬娘怀孕后,没有让她做一点重活。

王氏自问对儿媳没有亏心,可谁知这样竟然害了儿媳,常婆婆说产妇虚胖,没有力气。

再这样下去,母子都保不住。

王氏见大儿子的模样,自己也很焦虑“别瞎说,菩萨会保佑她的。”

这一夜十分折腾,吴芬娘多次晕厥,都在常婆婆的帮助下醒了过来。

到了凌晨,吴芬娘才艰难生下一个皱巴巴的女婴,自己也累得昏睡过去。

杨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阿弥陀佛,虽然不是男孩,但大人小孩都平安。

熬了一天的王氏拿出布匹铜板和鸡蛋等物品给常婆婆,感激的道“今天真是多亏了您,要不是您老在,今天家里的喜事就没了。”

大儿媳这胎竟如此凶险,王氏庆幸自己听了唐悠悠的建议,请了稳婆来家里。

不然,不仅喜事没了,还得变丧事。

常婆婆累极了,也没有推辞“母女平安就好,孩子胎里足,好养活。”

“只是……你家儿媳,这次难产伤了身子,以后可得好好补补。”

“最好去看看大夫。”

常婆婆没有把话说死,但王氏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

“您的意思是?”

“唉……老婆子实话跟你说吧,你大儿媳以后恐怕很难怀上身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