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别瞎说!农门老太哪里懂强国

作者:每天都想笑 | 分类:古言 | 字数:87.4万

第202章 清明回乡

书名:别瞎说!农门老太哪里懂强国 作者:每天都想笑 字数:2207 更新时间:2025-02-02 02:05:48

“没错。”

乔老大有个想法,“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个卖给学堂?”

每次科考都有新的押题,注解等书籍售卖。

这些书籍大多是手写,数量也有限。

能买到一本简直受宠若惊。

“到时候让学堂统一复写,发给学生。”

“你觉得学堂会买吗?”

全员读书都讲究“苦读”的时代,学堂会接收这明显有“抄近路”嫌疑的东西吗?

乔老二摆摆手,站出来,“你们说那么复杂干嘛?印些经文卖给大户人家不就好了。”

一旦遇到各种节气,菩萨的生日,富人家的夫人太太,就喜欢捧着各种经书,在菩萨面前供奉。

每次一抄,至少十遍起步,多的几百遍都有。

但供奉到佛前的,也不可能每次都是自己亲手抄的。

有的老太太目不识丁,怎么写?

还不是儿孙代劳。

年轻人,没那么重的佛心,哪里就愿意自己抄几十遍了。

“有了这蜡纸印书,用来印写经文,岂不是很方便。大户人家一定会喜欢的。”

唐悠悠点头,“是个好办法。”

“不过,经文我们要印,学校的生意也要做,就和经文一样,只卖印书。”

商量好销售方向,又有了新的问题,谁去干这个事?

乔家三兄弟都在读书,可以刻写蜡纸,但没法做销售工作。

家里其他人也都抽不开身。

“算了,家里事情太多了,这件事我联系荣丰商行,问问他们有没有兴趣合作。”

正事说完,乔老二问“娘,今晚能吃黄蛋丝吗?”

黄蛋\u003d土豆。

上次乔老大带着兄弟去把青岗村后院的黄蛋挖了回来,装了两箩筐。

唐悠悠嘴馋,当晚便让罗娘了煮来吃了一顿,从此家里的孩子们就爱上了这个黄蛋。

喜爱程度仅次于肉类。

唐悠悠虽喜欢吃,但更想留下一些做种子。

土豆产量高,要是能普及,多好啊。

念及此,唐悠悠无情拒绝了乔老二“不行,几天前才吃了一顿,过几天再吃吧。”

第二日,唐悠悠找来荣丰商行的郑银发,给他讲这蜡纸印刷机,问他有没有兴趣合作。

郑银发看见东西,眼睛闪闪发光,好像看见了金山银山。

“夫人,只要你把这印刷机卖给我们,我们可以出五百,不,出一千两。”

他知道的用途比唐悠悠宽泛得多,而且荣丰商行可以把这东西拓展到全国。

“我可以卖给你,但同样的,我不要一次性买断,要抽成。这次,我要两成。”

“两成太高了!你知道我们需要花费多少成本么……”

最后一成成交,合同为期也是十年。

蜡纸看着简单,却并不容易做,没有唐曲顾的指导,不一定能做出来。

还有油墨,也是游太白试验了好几天才调制出来。

这次拿到的定金是一百两。

唐悠悠决定,以后得到的分成分成三份,自家拿一份,唐曲顾拿一份,游太白拿一份。

唐曲顾一直在默默付出,没有提半点意见。

但唐悠悠希望他能有收入,无论什么人,有钱说话做事才硬气。

并且,这蜡纸印刷机,没有唐曲顾和游太白,做不出来。

分钱给他们很合理。

唐曲顾自然想推辞,“我怎么能要姑姑的钱,我在姑姑家又吃又住……”

“打住,”唐悠悠不喜欢听这些,“给你就拿着,这是你应得的。”

孩子太懂事,有时也不是好事。

心思重。

游太白则爽快接下钱,“没想到跟着夫人还有钱赚,真是令人意外。”

拿到钱以后,一点没留,都给了叔叔游掌柜。

游掌柜老泪盈眶:天天跟县令干活,终于有进项了,这侄子没白养。

伙计:好家伙,以前挣死人钱,现在连活人钱都能挣了,纸衣铺威武!

春日匆匆,转眼就过去了一个月。

这日正好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错了,今天清明没下雨。

而且,也不像后人以为的那样凄惨。

扫墓祭祀只是百姓活动中的其中一项。

赏花赏景,打秋千,斗百草,街边艺人吞刀、吐火、高空走绳,好不热闹。

清明这天,百官放假。

乔震让大家锁好县衙,让全员都休息了一天。

有人住的远的,天没亮就收拾东西往家赶。

“木娘,你也回家去看看吧。”

唐悠悠知道钟木娘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即使她上岗还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也放她一天假。

“夫人,我不用回去的。”

“是不是又不听我的了?”

“没有,只是我……”

唐悠悠摇摇手,示意钟木娘不用再说。

她拿出提前准备的小点心,“回去看看孩子,这些点心是我给孩子们准备的,让孩子甜甜嘴。”

说起孩子,钟木娘也有一些哽咽,做娘的哪有不想孩子的。

“谢谢夫人,我以后拼了命也要保护你。”

“没那么严重。天色不早了,你赶紧收拾收拾回去,孩子们还等着呢。”

“哦,对了你回去后帮我汪淑娘,我想请她来做管家,看她愿不愿意。”

钟木娘连连点头,太好了,汪淑娘也能来县衙了!

“我一定把话带到。”

“快走吧。”

一早打发走钟木娘,唐悠悠和乔震也收拾一下,准备回青岗村看看。

陈氏抱着孩子过来找唐悠悠,犹豫着开口。

“娘,我能不能回娘家一趟。”

这是唐悠悠来了以后,第一次听陈氏提起娘家。

她仿佛记得,陈氏的娘家很偏,要在大山里足足走上三个时辰才到。

要是不熟悉路,还会迷失在山林中。

见陈氏眼巴巴的样子,唐悠悠心里泛着心疼,“还认得路吗?”

陈氏自从嫁过来,就没有回去过。

“如果认得路,就让老大陪你回去一趟。”

“念儿先别带,等她长大一些,再回去。”

听唐悠悠不仅同意她回去,还主动让丈夫跟自己一起回娘家,陈氏不争气的眼泪又掉了下来。

她不知哪里来的冲动,一把抱住了唐悠悠,“娘,你真好,谢谢你。”

唐悠悠愣了一下,自从来了古代,除了年龄小的孩子,她几乎没有这样抱过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