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瞎说!农门老太哪里懂强国
作者:每天都想笑 | 分类:古言 | 字数:87.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34章 蜂窝炭的合作
“真厉害,这是如何做到的?”
唐悠悠笑而不语。
“抱歉,我就是觉得好奇,不是要打听方子。不过,这方子您要是愿意出售……”
“不出售。”
开玩笑,虽说希望全国推广,但献给蜀王和卖给商人是两码事。
“那县君夫人希望如何合作?”
“我们负责做出这蜂窝炭,你负责推广出售,怎么样?”
要卖蜂窝炭,煤炉子也要同步出售。
唐悠悠希望把这个做成产业链,和蜂蜜一样,让全县的老百姓一起受益。
商业推广的事,暂且由荣丰商行做,要是不愿意,唐悠悠也不强求。
“在下多问一句,这黑山的煤炭可用多久?”
不愧是商人,一句话问到了点子上。
要是量少,也做不了多久的生意。
要是量大,上面应该会派人来管辖,就算和县令谈好,这生意也保不住。
唐悠悠神色略有不自然,像是在掩饰什么,小声地说,“这些事你不用操心,你就说你愿不愿意合作,不愿意我再找别人就是。”
郑银发听她这口气,看来黑山存量不小,乔县令这是不打算往上报?
要是被发现了,这可是掉脑袋的大事。
唐悠悠说完那番话,淡定地喝起水来。
“县君夫人,咱们只在来福县做这生意吗?”郑银发很精明,随口就换了一种提问的方式。
想问的内容和原来的一致,要是存量小,是不可能往县外销售的。
“能把生意做多大,这是你擅长的事,你问我做什么。”
意思就是:想做多大做多大,咱煤矿耗得起。
郑银发倒吸一口凉气,这得多少煤矿啊,而且还不用上报的。
“夫人,这生意我们接了,咱们谈价格吧。”
两人开始商议细节,蜂窝炭的价格是昨晚蒲孙定的。
煤与炭在渊朝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煤就是黑煤,燃烧有黑烟还呛人,每一百斤价值130文。
炭专门指的是木炭,一百斤价值350-500文。
蜂窝煤算是煤炭的一种,但又没有木炭那么高级。
唐悠悠定的价格是,一百斤蜂窝煤按照150文算,大约一只可以卖1-1.5文钱。
郑银发估计的价格也是这样,但在有些地方,这价格还能略微浮动。
但蜂窝炭没用一只两只买的,最少五十只起步,不然家里烧几天就没了。
“蜂窝炉的价格,我们定的是五百文一只,你觉得如何。”
外面的炭火炉子,价格高低不一,大部分是用铁器或者铜器做的。
价格在三五两银子,到几百两银子不等。
郑银发觉得这蜂窝炉的价格可以卖到六百甚至八百文。
有的赚。
两人定好价格,取货时间,就将这些内容签到协议中。
这次的主体不再是个人,而是以来福县的名义签下。
最后由蒲孙签名按手印。
办好蜂蜜和蜂窝炭的两份合同,接下来就是医馆的建立。
整个四月过得十分忙碌。
时间来到五月,唐悠悠家里种下的第一批玉米已经熟了,可以开始吃嫩玉米。
这个时候的玉米品种不如后世的香甜,但煮熟的嫩玉米有一股别样的清香。
唐悠悠煮了一大锅,让乔震拿着分给同事们吃。
除了胡飞,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吃这东西。
“乔大人,这就是你跟我们说过的苞米吗?”
蒲孙只对两样东西感兴趣,一是钱,二是食物。
“这也太香了。”
秦实默默啃着玉米,想着这东西吃着味道确实好,但成熟以后该怎么保存呢。
要是晒干的话,以后还怎么煮熟,要是不晒干,会放坏。
“这苞米完全成熟以后怎么吃?”
乔震吃完一个,放下苞米芯,擦擦手。
“在水嫩的时候煮来吃,可以饱腹。”
“等成熟以后晾干又方便保存,还可以碾碎后煮苞米粥,一样可以当主食。”
蒲孙眨巴着小眼睛问,“大人,这产量真有您说的那么高?”
亩产六百到一千斤,这数据多可怕啊。
蒲孙有一丢丢怀疑。
“今年本官也是第一次种,等过两个月收获的时候就知道了。”
唐悠悠在县城买的五亩地全部种上了玉米。
“不过这嫩玉米不能多吃,还要给明年留种子呢。”
县衙里剩下的一些玉米种子,已经在荒地里种上,十月左右收获。
唐悠悠家的五亩玉米,自结苞以后,还派人专门看管,免得被带着小偷属性的人或者动物给破坏了。
秦实对玉米的味道很中意,打定主意以后就算这东西产量不高,自家也要种一些。
“乔大人,河道工程已经全部竣工了,您要不要抽时间去检查一下。”
“好,我一会就去看看,河道的事告一段落,你就盯着小黑山那边吧。”
小黑山是乔震给新发现的煤矿取的名字。
反正上面的也知道黑山这个地方,也派人来看过没看上。
就算是知道来福县在出售蜂窝炭也不会上心。
黑山那点东西能采多久啊。
实际上已经剩不下多少了。
为了故布疑阵,乔震还让黑山那边留下一个作坊就三五个人,做做样子。
被人问起来都说是黑山,一看就这么点东西,没什么好看的。
秦实欣然答应,黑山的煤矿是整个来福县发家致富的秘密,这事让他管,足见乔大人对他的信任。
他一定好好干。
“青松,石料的碾碎进展怎么样了?”
徐成一直负责修路,瓷片,瓦片等小碎片好处理,但石头却需要现用现打。
将大石头碎成小石块,就是现在的工人主要工作之一。
自从唐悠悠之间开荒徭役改变了招工策略后,百姓们天天都盼着县衙招工。
据说,来福县下辖的三十八个村长,没个村都派了一个人专门在县城蹲点。
一点有招工的消息,马上代表村子来争取。
原来黑山的工人转移到小黑山继续干活,又扩招了五百人。
修河道的工人回家后,县衙又招了一批修路的工人。
唐悠悠将工人的收入提高,导致每一次招工都会挤破头。
这就又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