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宠妾灭妻?皇后直接登基
作者: | 分类:古言 | 字数:158.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56章 移民
贞节牌坊的事情告一段落,我们还是说回小儿女心思——
楚湘虽然不会把徐承志对女孩子的要求告知刘七娘,但徐承志会呀。
此时,那个被楚湘救了的少年任星炜,就在压抑着内心巨大的羞涩,和主将一起吹着海风,小心翼翼问起吴王安否。
徐承志还能不知道你小子的心思,直接噼里啪啦把楚湘的择偶标准说了。
任星炜呼吸都有一瞬间的凝滞,反应和徐承志是一模一样:“殿下……胃口真大。”
徐承志自然以回以王爵之尊,倘若被你小子轻易骗到手了,那怎么能行。
任星炜也不得不承认:“……也是。”
那……就这样放弃了么?
也没有。
先说一下男孩子们最近都在干嘛吧——在海上漂着。
这是楚湘和徐延商量过的,一呢,既然不搞海禁而是整海贸,那肯定得闹明白自己家门口都有什么岛屿,海上都是个什么情况,把精确的海图画出来。
尤其……
楚湘羞羞涩涩地给大舅舅说:“陆上没什么好说,边界在哪就是在哪,总不能趁着晚上移动界碑,但是海上,谁知道呢?”
热知识,咱们海上其实没有邻国的!
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十二海里是领海的国际法!
完全可以先探索着,找得到的岛屿都画在咱们大魏的版图里,将来的水师有事没事就到这些岛屿上巡视一圈,如果有力所能及之处,就再往外探索探索,把那部分也画在版图里,水师反正定期巡视嘛。
这样百年千年下来,只要没人争,地方不就成我们的了么?
徐延好笑:“这事儿我们得贴钱干,吃力不讨好的,何必呢?”
“诶。”楚湘道,“话不能这么说,最开始的时候当然是贴钱,但要是发现了那种有水源能种地的大岛,我们不就可以往上面迁百姓了吗?”
海岛上有人了,基础设施就会因人而逐渐到位,整点田地,养点鸡鸭,建个港口,往来的商队就可以得到补给,朝廷也可以从海岛上的百姓身上收到税。
并且这样船只更有保障——倘有风浪,再大的船,都没有岛安全,没人的岛屿始终还是有点怕怕的,有人的岛屿那不等于回家一样吗?
“还有,我听哥哥说,海上风光很好。”楚湘说,“现在百姓或许还负担不起去海岛上游山玩水,但是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我们先把所有岛屿都占下来,哪怕是为了子孙后代观光方便。何况我们现在不知道拿岛屿做什么,万一后人需要呢。”
先占着,占着总不会吃亏。
“要是有大的岛屿,我们可以在上头设县,设郡,再摆两门炮。”楚湘道,“不为别的,就为了我们占了地方,哪怕只是三五个月的,和岛上的官员有文书往来,我们对那个地方就是有控制力的,说不好听点,倭寇什么时候来了,岛上直接就能开炮回击,打赢了最好,打不赢,我们要是什么时候和岛上断了联系,就能知道出了事,既有海图,也知道小岛的位置,会很方便地打回来。”
现在漠北都讲一个御敌于国门之外了,为了能让百姓安心生活,漠北守军日常都是出国门巡逻,遇上什么麻烦直接在国外解决,江南也可以,就是把战线推到海岛上,这样在陆上的百姓就能安心搞发展,海上的百姓辛苦一点,武德充沛一点,国家也适当地给些免税和补贴,其实整体上看,对国家来说是赚的。
小姑娘家家的,说什么子孙后代用得上的话,徐延倒是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以中原的武德,什么时候想要什么时候打就完了,占什么地盘呀。
但是,作为一个将军,“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一点,是徐延不得不认同的。
所以徐延也就点头了,和楚湘合写了一份奏章递到了长安城去,说要探索江南及福建一带,目前所能探知到的岛屿,纳入我国版图管理。
看到这个奏章的官员人都裂开了。
#日常辱骂徐影为什么不是个男人
这叫什么,这叫开疆拓土啊,你别管这个土能产生多大价值,但开疆拓土对汉人来说就是有着莫大的意义,但凡封禅没被宋真宗搞臭,我们现在都得琢磨着拍个马屁请陛下去封一封!
虽然没办法发自内心地夸赞女帝圣明,但这个事儿是不可能不同意的,甚至还有官员建议,要不吴王殿下就不要把和倭寇有勾结的江南富户弄长安来杀了,您在当地把该杀的都杀了然后把不该杀的流放到岛上得了呗!
像之前的儋州和琼州,原本也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只是流放着流放着建设起来了,现在也都成不错的地方了。
这个建议就算了。
徐影连流放这个罪名都不太喜欢,何况是把人流放到海岛上,要是万一把海岛整成什么恶魔岛了,过往的商队都要被宰一刀那不亏了嘛?
要迁就迁正经百姓,朝廷给政策,比如给三年粮食,然后百年之内不纳税,再加一个开拓的田地都是自己的,再许诺一下等某个岛屿够人口设县了,百年或者本朝之内岛屿上的县令都由岛屿内自行推举,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怕没人愿意去。
又不是官员们自己要被迫搬迁,百姓迁犯人迁都一样,官员们都没和徐影吵,朝堂上一点阻力都没有地通过了这个方案,就是弱弱地建议徐影,还是不要让本地的人自己选县令了,容易脱离掌控。
流官是千百年来政治智慧的结晶,徐影一想也算了,岛还没建设起来呢,许诺这个也未见得会多多少“勇夫”,于是拉倒了。
朝廷既然意见一致,山东、江南、福建、两广总督便很快都在自己辖区范围内签了公文,让各地官员——尤其是沿海官员统计愿意往目前已探知的海岛上迁移的百姓,官府会在出发时为其发放农具和三年的口粮,也许诺百年之内不向海岛上的田地和人民收税。
山东和江南的百姓对此都没什么兴趣,因为他们的生活足够富足,不必去海岛上筚路蓝缕也能活得很好,若是供子弟读书考个功名还能实现阶级跃迁,要是去了海岛上,考功名的路途肯定要遥远得多,细算下来肯定是觉得吃亏。
但此时还比较穷苦的福建和两广地区,本来应付朝廷税务就应付得大家眼中常含泪水,功名什么的又有一种反正也考不上所以根本没人在乎的美,这会儿有这种机会,踊跃得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