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座穿梭门
作者:水月国的白煜 | 分类:历史 | 字数:66.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1章 绷紧欲发的箭
八月十三。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
“这日子倒是过的极快,现在的局势倒是有趣。宋终,凌瑶此去离开多少时日?”
宋杭贤稳坐于院中亭台处,在这儿吹着晚风,看着圆月,突然出声询问道。
宋终站在旁边,拱手抱拳,恭敬回道:“此去已有月余,南下不知所踪。凌家必有反骨,还请大人多加防备!”
“无妨。多她凌家又如何?”
“凌家整合叛军,联合楚军将斗家双将击杀,定然会被斗忠泉疯狂报复。”
“他们的处境极差,已经自顾不暇。而夹在楚军与孙元兴之间,绝对是最为危险的。”
“与虎谋皮,更何况楚军之心险恶,比之猛虎还要阴狠。虎狼在吃你之前至少会让你知道,而他们却不会。”
“变数、变数,谁又能说将局势全然掌握呢?”宋杭贤微微笑着,便不再多说。
楚军的确拥有狼子野心,他们并没有蚕食失去凌家主的凌家叛军,而是大方的将他们放走。
果不其然,如楚王庆所料,凌家竟真有隐蔽的行军路线,而这条路线极有可能是通往大庆腹地的。
若是这条路线直通大庆王都乃至中原富庶之地,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定然能让楚军赚的盆满钵满,甚至是到那一步。
思量结束后他便立即行动起来。
他当即率领楚军对百丈渊再次发起进攻,这次进攻的声势浩大,规模甚至达到全身而动的境地。
秋风萧瑟,天气愈加清寒。
形势不容乐观,楚军已经攻至河岸。孙元兴接替斗家军并不顺利,只能依靠随行而来的军队艰难抵抗。
败退只是因为楚军攻势太猛,斗家军因失去斗忠泉而沉湎其中,自然就落于下风。
但孙元兴还是依靠出色的指挥能力,将几近崩溃的局面弥补,并反击回去,将楚军击退。
至此,这场突击战算是结束。
而楚王庆则直接率领大军,紧随凌家叛贼北上,直指大庆腹地。
孙元兴得到斗忠泉的遗物,他打开那木盒的一瞬间,便愣住而久久不能回神,他呼吸急促,心脏狂跳,甚至比面对楚军的突击危机时的频率还要快。
他陷入莫大的悲哀之中,他无奈的将斗家众将全都安葬。
他怔怔的站在原地,而不知所措。
不由回想起他诗中所言
薪火相传志不灭,不挽岬南势不归。
愿成厉鬼游百夜,长寂南境不听鸱。
斗忠泉、安秋林的忠肝义胆、慷慨不屈,斗家军士的愤怒哀嚎以及暴起反叛,都让他历历在目,刻印在脑海深处,久久不能忘怀。
孙元兴动摇。
孙元兴敬佩。
孙元兴释然。
“南境斗家,蒙冤昭雪;世代传承,举世无双;尽死为荣,忠肝义胆!”
………
凉风阵阵,落叶娑娑。
相比于春的繁丽、夏的浮华、冬的死寂。秋是格外凄清且苍凉的,这般颗粒无收的年份,像是经历垂垂暮年一般,悲哀却无力。
是如凄凄惨惨戚戚。
一场秋雨一场寒,在秋雨后,此行变得更加艰难与困苦。尤其是雨后的北境,寒冷难耐,但同样馈赠给饥民一丝生机。
这一路上,不管是野菜,还是树皮,或是初生的植物枝叶。只要是能吃的下的,都被采摘一空,并拌着一点点陈碎米煮成粥,并吃下去充饥,成为这一路上南下的动力。
腰间挎着的小袋子,以及背上背起的行囊,或是藏在衣服里那仅剩的一些碎米儿。毫无疑问的是这些饥民、流民南下逃乱最后的仪仗,是他们的命根子。
这些是逃荒出发比较早的,是比较明智的,若是再晚一些逃难,就得到冬天,那旅途将更加艰难。
那些地主家的佃农,得到垂怜并没选择逃难,有些还能抵得上税收,他们也不愿意离家出走,地方赈济救灾的力度还是十分不错的,他们希望减少流民四窜的情况。
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大多都已经跑路。
这种赈济放粮更像是具有选择性一般。
流民大都去往神州。
北境五州仅仅只有神州能调度大量资源进行赈济,且神州的资源储备与号召力绝对是最强的。
但事实上却是有些自顾不暇。
他们要将一部分流民分流去往南边。
修砌的场地是容不下这么多人的,开源是极为重要的措施,否则将导致极大的动乱,影响神州乃至京都的秩序。
何荣光统筹赈济大事,六部百官自然要配合的,做什么事情都一路绿灯,但却逃不过开源的命运,何荣光虽然惋惜,但京都已经不能再吸纳流民。
他们不得不开源、开辟新的赈灾途径。借用苏宁所修的道路,让这难民去往较为安定的荆州。
而这条路现在已经被朝廷视为官家重道,是有不少官兵护卫的。理所当然的成为他们所修建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较为安全的。虽有小股贼人流窜至此,但荆、神州迅速派遣军队平乱,不过半天,就将乱象解决。
第71章 绷紧欲发的箭
这亦得益于此道路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这条道路,讨伐苏宁的军队要慢上许多,向南输送难民一事更加艰难。
现如今发些粮,让这些人继续往南走。兴许还能有些活路。
何荣光此刻心如明镜,他对局势洞若观火。他明白,大量的难民、流民、饥民流窜此处,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汇聚如此之多的人,背后肯定有推手。
除去南边的,东西北三方难民同时流窜至京都,这未免太过巧合,使得京都压力暴涨。若是朝廷粮、地不够,这人一多起来。如果赈济不均,恐怕激起民变。
虽可以镇压,但是此事一出。
流民、难民恐怕敢怒而不敢言。
面对死亡困境……
这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爆炸,让大庆京都陷入内耗的炸弹。
不过好在京都早就预料到此时情境,提前准备许多,再疏送一些流民去到南方,京都压力才被缓解。
若非有准备,恐怕北境也将崩盘。
京都勉强算是万事顺利。
何荣光近来非常忙碌,方知一派的官员被查处,审问。朝廷内外大小事宜,基本都落到虞丘与何荣光身上。
世家对粮价的控制、把持,已经摆到明面上去,獠牙在此刻显露。他们对权力的虎视眈眈,有如司马昭之心一般,被人尽皆知。
唐文江苦苦等待中秋到来,他决定对常家、宋家来一场关门打狗。距离中秋还有两日,暂时还不好撕破脸皮。
届时…
等到中秋举办皇家宴会时,好把这些用心险恶的世家大族一网打尽。
而这些都不是何荣光所能够知晓的。
而宋杭贤一旦伏诛,世家集团落寞,他何荣光的路途也不会见得有多光明。
正如方知所言,这一路走来,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它总是像如履薄冰一般,万事未必能顺心顺意,且多般变化。
只管做好眼下的事情,万事万物皆是处于螺旋运动的一个状态,听天由命般的全凭造化,人生际遇本就如此,崎岖而又绚丽。
就像对苏宁谋叛此事,何荣光心里竟然不反感,放在以前他万万不敢想的,他竟然有朝一日能拥有如此想法。
人总是会被一些经历与想法改变的,也许正是在何家村生活的那段时间,何荣光已经被苏宁深深的影响。
他是那么恣意洒脱,让何荣光觉得原来还可以如此“活着”。
他的想法新奇而独特,他的思想像是群星一般璀璨闪耀夺目。兴许苏宁媲美圣人,甚至超越圣人,他的功绩、他的名字不得不被铭记在历史之上,而皇族、朝廷却是这番做派,让何荣光感到悲哀、厌烦。
原本总是一腔热血,想着施展才能、抱负,将一番伟略实施而兴国兴民。但自他步入朝堂以来,看到的只是权力的掣肘与争斗。
他想要脱身,却没有任何办法。
如今他已经深深陷入其中,成为明争暗斗的棋子,这与心中理想或有偏颇,面对动乱、饥饿、战争……这一切让他备感无力,让他感到迷茫与荒诞。
容不得他多想,眼前堆积成山的公文还需要他去处理。
万事都要往前头看,事物总是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若是再有转机,兴许还能将何荣光那颗缓缓欲坠的内心拉回。
远在神州左侧的青州,在得到汴州城的消息后,那青山匪首燕飞鹰当即乐的起飞。
立马招呼二弟徐志,三弟郑暴富。并呼唤各山头英雄好汉齐聚一堂。
这其中自然属他们青山主脉一支青山好汉最为势大,又得朝中大家族相助,钱、粮、武器哪门子没有。
如今造反的时机已至,他们并非出头鸟,将不会得到朝廷的派兵平叛。
而他们将作为一支奇兵,直击大庆京都西部,让大庆彻底陷入混乱之中。
青州山多且险峻,易守难攻。配合宋杭贤策反的地方府兵,从内部瓦解青州。
染指青州指日可待。
但青州多山险,如若不能一击将青州府兵置于死地,将会后患无穷。
一个响当当的造反口号是尤为重要的。
在大当家提出这个问题时,二当家徐志当即就嚷嚷道:“替天行道!”
“我们青山各山头上各位好汉,当初被朝廷所逼,而不得不落草为寇。”
郑暴富用力拍着桌子,紧跟着说道:“我家原在青州城还算有些关系,靠卖猪肉为生,应当是欣欣向荣才是,不过被那有些关系的官兵盯上,奈何家道中落,实在势微,无力抵抗,所有一切都被抢了去。”
“我不忍那府兵飞扬跋扈,一怒之下,将其打死,被官府号令追杀,这才逃至山野,倒也算是幸运,能与各位兄弟结缘!”
“我们造反,岂不就是“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呐!”
大当家的环视众人,豪迈道:“兄弟们,都备好马,磨好刀,吃饱喝足,休息好,我们中秋前一定拿下青州城。”
“上酒!”
随后不久。
燕飞鹰举起手中酒碗,托在胸前一丈不到。
众人同举。
燕飞鹰敬到。
一饮而尽。
“诸位好生休息,养足精神,过两日便“替天行道”!”燕飞鹰大笑道,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
而闫百道自然就混迹其中。
梁州、冀州处。
不少匪徒正逼着流民一路向南跑。
而他们的任务到此也差不多结束,急令下达,让他们快速返回集结。
这是北境的情况。
而身在南境的凌瑶,则是带着十万兵马直指京都。他接手叛军,并带着凌家两代人的积蓄,便从禹州开道而去,顺着蕲州与禹州相交的山角,一路向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这样一来,她凌瑶便从棋子而成为幕后的第三只手,甚至是那得利的渔翁。
只是她们不知道的是,楚军紧随其后,恐怕要将凌瑶的算盘打空。这个局势恐怕更加混乱,甚至向着不可控的局面发展。
唐文江自然知晓眼下动乱,京都是要全程戒严的,但是中秋节在即,为不造成恐慌,还是尽量将局势控制的像往常一样。
只能暗中加派城门守卫,进城、出城各方面监察都严格许多。
晚间紧紧关闭城门,只许从小门进出。
御林军,也就是禁军,统领名唤风华。底下有四大统领,分镇守东南西北四方。
他们都是风华的心腹,对风华、对皇家乃是忠心耿耿。各军部署城门防守。协同城门守卫一同防守,将大庆皇都打造成铁桶一块,很难被攻破。
虎啸军副将军典清率领虎啸军中剩余的老兵和近些月训练的新兵,镇守在京郊不远处,随时准备驰援京都,镇压叛乱或民变。
还有一些没有纳入虎啸军的新兵,尽数在京郊不远处的校场中继续训练。
更是严阵以待,随时支援京中。
以备不时之需。
两处合兵且不算禁军,大概有将近十万余人马,定然能够将京都守卫的很好。
更何况京中还有宗庙军队,他唐文江还有些一支战无不胜的铁骑精军。
万般算计也敌不过绝对的武力,只有胜利者才有绝对的话语权。
唐文江有着稳坐高台般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