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作者:笙歌独欢 | 分类: | 字数:132.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21章 新政
熙和帝和宁老太爷都是一惊,“试行?”
苏惟生点点头,“道理其实很简单。老爷子也知道家父在博阳开的点心铺子吧?”
宁老太爷愣了一下,“老夫记得是叫八方斋。”
苏惟生解释道,“后来家父又在另外几处地方开了分店。每次做出新糕点时,家父都会先放在第一间铺子里试着卖一卖,若是反响不错,其余几家铺子才会陆续增加这种点心,如此一来……”
熙和帝眼中一亮,“如此一来,万一这种点心不合众人口味,也不至于坏了整家铺子的口碑,还可节约成本,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陛下英明!”苏惟生恭维了一句,便接着道,“闽都郡的温陵府离京城比较远,就算出了乱子,也不至于危及京城。那里物产丰富,又有海港和码头,日后远航也可从此地出发。拿此地试行新政,陛下以为如何?”
熙和帝激动得直接站了起来,“这个法子好!”
他确实没想到可以在小范围内先试一试,要是真能如此,就不至于引发大的混乱,朝堂也就稳定了。
试问京城众多官员,谁家没有铺子?衣裳首饰酒楼不一而足,谁家没上过新花样、新菜色?可居然谁都没想到同样的法子可以用到朝政上来。
到底是因为苏惟生的脑子太灵活,还是因为那些人的思维太陈腐?
宁老太爷一巴掌拍在苏惟生肩膀上,“好个机灵小鬼!”
难怪他们这些老头子绞尽脑汁都没能想出办法,原来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对啊,谁说开放路引非要全国统一呢?苏正德使用的增产之法,不一样是先在平宁县试点的吗?
苏惟生龇牙咧嘴地道,“宁太傅,您轻点儿,疼!”
宁老太爷摸着胡子哈哈大笑,熙和帝也不禁露出一丝笑意。
活跃了一下气氛,苏惟生又拱手对熙和帝道,
“乱世需用重典,新政最初施行之际混乱是少不了的,所以要实行严苛峻法,杀一儆百。皇上届时可多派军队把手,衙门里也要多增加差役用以维持秩序。两年以后,温陵府若是形势平稳,经济有了繁荣之兆,改制的成效也就出来了。到时候世家的反应若不强烈,便可在全国推行新政。不过……”
熙和帝听得正起劲,见他突然停了下来,不由急道,“不过什么?”
苏惟生道,“据微臣所知,眼下朝中与商事有关的事宜乃是由户部、工部和内务府监管,涉及的也就是坊市规划、商户登记和契约管理等方面。温陵府一个地方倒好说,等新政在全国推广开来,朝廷还需制定专门的律法和条文,对所有商户进行分类并统一管理……”
“你的意思是,还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用来管理商事?”宁老太爷是从外任官一路做到尚书之位才致仕的,接触底层的机会并不少,所以对民间的各种问题比熙和帝了解得更为透彻。
这样一说,熙和帝也明白过来,“是这样吗?”
“没错,”苏惟生道,“皇上成立专门的部门,也是表明对新政的重视,官员们办事时必然会更加用心,商户们也不必再战战兢兢,担心某天政策突然又起变化。此后再全面放开路引,商业自然会慢慢繁荣起来。”
熙和帝和宁老太爷都没想到,不过几天功夫,苏惟生就能考虑得如此全面,连几年后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将其职能都说得如此详尽,让人一下子对商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两人兴奋之下又提出了不少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原本他们对苏惟生能全部答出来并不抱希望,毕竟他的年龄和阅历摆在那里。
能提出“试行新政”和“建立专门的商事管理机构”已算是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其中细节完全可以让其他朝臣前来商议探讨,力求拿出最完善的方案,让改制能顺利进行。
却没想到,苏惟生又给了他们惊喜。
苏惟生想起前世庆隆帝耗尽半生心血写出来、却因党争和身体原因被耽搁下来的手稿,不禁心生感叹,说起来,庆隆帝虽然手段狠毒了些,却不失为一位开明的君王。只可惜……
他回过神,结合这些年的所见所闻,以及从何父、陶老爷等人那里打听来的各种不成文的规定啥的,将熙和帝与宁老太爷的问题都回答了个七七八八,而且想法十分有新意,把两人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殊不知苏惟生心中也是掀起了惊涛骇浪,宁老太爷也就罢了,人家是虽有家中助力,却也是从外任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懂实事并不奇怪。
可熙和帝,竟也能跟上老爷子的思维,而且对许多细则都解释得十分清楚,每每还能讲解一下许多政令的不足之处,这还是那个庸碌无能的皇帝吗?
苏惟生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个小心眼儿的皇帝还真有几分本事,大家都小瞧了他?
“苏爱卿还有何高见,尽管讲出来!”熙和帝看向苏惟生的眼神已经亮得吓人了,仿佛见了什么绝世珍宝。
“微臣觉得,技艺也非常重要,”苏惟生道,“正如种地需要更精巧耐用的农具,需要农人钻研粮种、化肥等方方面面。把黄豆做成豆腐,再制成上好的豆腐干也是需要技艺的,把棉花织成上好的布匹,也同样如此。”
“这技艺除了匠人的一双巧手,还有器具的改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织布为例。从最原始的腰机到战国时的足踏织机到西汉初年的新型提花机,后者无一不比前者更省时省力。”
“如果有工匠能再次改进织布机,节省人力的同时,还能使布匹的质量更上乘,花色更美观,是不是对大魏的纺织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届时皇上赏赐以金银、赐予亲笔所题的匾额、更甚者奖励工匠家中识字之人做个八九品的小吏……工匠受此激励,会不会更加积极地去改进织布机,从而使大魏的纺织业更上一层楼?”
“届时织出了既便宜又美观的布匹,咱们是不是能将之卖到新罗大食等国,垄断他们的市场,进而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掌控呢?臣把试行新政的地点定在南边有大港口的地方,用意正在于此。”
“再说农业。想来皇上也知道,家父不过按照书上的法子试了试再生稻,柳知府与陈县令加以推广,就使得平宁县试种再生稻的农家多了近一半的产量。如果再将双季稻在江南实施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