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作者:笙歌独欢 | 分类:历史 | 字数:132.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29章 成效
与此同时,京城的晋王正对着苏惟珏的折子犹豫不决。他犹豫的是,该如何对苏惟生论功行赏,要不要把人调回京。
苏老太爷过世之后,温陵府苏惟珏,也就是苏正良的长子也上了折子。
折子上除了丁忧之事以外,还讲了些新政的成效。
对,就是苏惟生刚进翰林院那会儿向熙和帝提议的那个新政。
到了今年五月,温陵府的物产已经比以前丰富了不少,有一部分是商人们从外地运过去的,有一部分则是当地人自产的。
这些物品通过交易,光是这一年多以来税收的收益,就已是从前两年的总和。
苏惟珏还预计,随着大魏钱庄的开办与先期的引导,后面半年多将比前五个月的税收增加一倍有余。
裴阁老看着折子深吸了一口气,“比起周边几个州府,温陵府的条件虽然要优越不少,但放在自古富庶的江南面前,却又算不得什么。”
“皇上当初提出新政的设想时,老臣还有些不以为然,毕竟一个府城,地方就那么点儿大,放开路引,任由物品流通,即便起到点作用,于整个大魏来讲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可老夫着实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温陵府的税收就翻了一倍!”
晋王满脸红光,“要是整个大魏都把路引放开,鼓励百姓经商,大举发展商业,让各地的物品进行大面积流通,不知若干年后,又会是何等的繁华景象!”
整个大魏的税收都翻上一倍,对朝堂、对萧家王朝的影响会有多大,不用脑子都能想得到好吗?
罗涉江目中微闪,“这些,当真都是苏惟生想出来的?”
裴阁老点点头,“不错,这是宁太傅和皇上亲口承认的。就连由户部承办、效仿江南各大商行开办大魏钱庄的提议,也是这小子建议的。”
他长叹一声,“苏惟生还提了大力提倡手工技能、奖励各地能工巧匠的建议。当时老夫也不以为意,只是瞧着投入不大,才没有反对皇上吩咐工部办理的决定。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提议,就能给朝廷带来这么大的惊喜呢?”
工部尚书连声附和,“有些家族掌握了一种技能,想的并非将之传出去造福民众,而是藏起来,当成传家宝一般代代相传。而正是这种代代相传,最后导致技艺或失传、或残缺不全。”
“自从苏惟生写的那些条例颁布之后,为了家族荣耀,有几十个家族将那些技艺上报给朝廷,效果着实显着。”
“比如棉花的病虫害十分厉害,有个家族贡献出了一种药剂,在下种时拌在种子里,能预防虫病。并且,在播种后墒情不足的情况下,如若喷施这种药剂,还能保温增墒,确保棉花顺利出芽。”
“当地官员说,如果大面积使用这种药剂,按那个家族从前种植棉花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棉花收成起码能比往年增加两三成!诸位大人请想想,这项收益会有多大!”
范伯寅却提出疑问,“那个家族原先正是靠种棉花,才能拥有大面积的棉花田地的吧?一旦棉花产量增加,棉花价格定然会下降。年年如此,献出药剂的家族岂不是会遭受巨大损失?那家人难道不是百姓?苏惟生如此作为,将旁人的利益置于何地?”
裴阁老冷哼一声,“范大人从未留意新政,还是不要信口胡言的好!”
工部尚书左看右看,觉得哪个都得罪不起,忙解释道,
“范大人有所不知,在苏惟生写的条例中,如这种能大面积推广的农药、农具,都会由朝廷出资办一个作坊,专门生产。而依据利润的厚薄,献方子的人可在作坊里占两到三成份子。”
“工部的官员向各个种植棉花的百姓推广这种药剂,就算价钱不高,但因为销量大,利润还是挺可观的。两成利润不光弥补了他们在棉花价格上的损失,还会让其获利更多。”
“更何况朝廷还会给予他们一个奖励、或者一笔银子,皇上不是还亲自赐过几回字么!所以这些人才会如此大方,将珍藏的技艺献给朝廷!”
范伯寅哑口无言,不吭声了。
罗涉江恍然,点头赞道,“这个苏惟生,小小年纪倒是深谙人情世故,把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新政能取得成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不是!”晋王感慨,“父皇挖掘出这样一个能臣,实在是朝廷之福,也是整个大魏之福。那么诸位认为,是不是该把苏惟生调回京城?”
范伯寅眼珠子一转,第一个开口赞同,“老夫没意见!既是能臣,又如何能放在花城那等贫苦之地浪费时间?若他能调任回京,再提出些建设性的意见,咱们大魏的税收说不定能更上一层楼!”
能臣?那位容得下能臣吗?花城那地方水泼不进,弄回花城放在眼皮子底下才更好动手哩!
赵尚书眼皮子一跳,“不成!”
他听赵怀瑾讲过,晋王在几年前的青云楼文会上就对苏惟生青眼有加。
而自家孙子好不容易破了几件案子,填了去花城时被苏惟生挖下的坑,那小子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回来,必然会受到重用,岂不是把孙子的风头全抢光了?
面对众人不解的目光,赵尚书绞尽脑汁,“花城再贫苦,也同样是大魏的领土,花城的百姓也是大魏子民。苏惟生既是能臣,就该尽力让花城百姓过上好日子,半途而废算怎么回事儿?”
范伯寅淡淡道,“赵大人别忘了,花城是滇池王的封地!”
赵尚书据理力争,“封地怎么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范大人空口白牙,就要将花城置于大魏国境之外吗?”
罗涉江道,“臣也不赞同苏知府此时回京,一来赵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二来,这自来放外任,就没有短于六年的。苏知府任期不到两年,历练时间不够,若此时调任回京提拔重用,恐惹人非议。”
范伯寅皱起眉头,“苏惟生是皇上的弟子,皇上对他的重视举朝皆知,想必不会因此而议论。就算受到非议,身为弟子,难道不该在老师重病之时服侍于君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