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重建大明
作者:火之虎vvvv | 分类:历史 | 字数:334.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59章 关于秦朝铁路
本章可跳过,技术说明章。
因为百万测了,有很多新涌入的读者,也有了一些对于秦代铁路的质疑。
这里稍微做一个解释。
关于秦朝铁路这件事,我第一次听说是什么时候呢?
12年。
也就是我开始进入网文行业的第一年。
这个秦朝铁路,我请教了业内很多人,甚至和南大的一位陈教授也讨论过。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技术没有障碍,是可行,并且有实施基础的。
他的论断是:这是秦朝在山区,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而采用的非常规办法。
他说了一件事,我觉得可以讲一讲。
大秦征伐百越。
当时战争长期僵持,对秦军极为不利。
面对这一困局,为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经过调查研究,决定派监军史禄率领秦军和民工,在海阳山(今广西兴安县境),开凿一条沟通南北水运长60里的水道——灵渠。
两广的山区,让秦朝花费大代价,不惜开凿灵渠。
而伏牛山呢?
秦朝为了征伐百越,能修建了灵渠,为什么不能在秦岭修建运输军粮的设施呢?
众所周知,这是横在关中与南阳盆地之间的最大障碍。(内部就是韩国、魏国、楚国等,当时是天下最富饶的地方)
秦国想要一统六国,只有两条路:商於古道、崤函古道。
这两条古道,都在秦岭等大山之中,更是有天险武关、函谷关阻挡。
而函谷关,却不是那么容易打过去的——秦朝一大半时间,都花费在这里,已经足以证实。
既然崤函古道难行。
那么商於古道呢?
张仪的一张嘴,硬生生将这块战略要地,划给了秦国。
这在秦国自己的地盘上。
那么,既然后来的秦朝,为了统一百越这种当时的蛮荒地带,都能花费大代价开凿灵渠。
为什么就一定不会在商於古道,制造秦代的铁路,从而解决大军粮食运输问题呢?
要知道,这个的技术,当时的科技已经是可行的,无非就是思路问题罢了!
他问我——秦始皇为什么车同轨?
为什么非要让两车轮之间的距离,固定化呢?
是不是,这个规定的出现,是为了配合某种战略问题呢?
……
这个问题,我记忆犹新。
我们知道,“车轴适配车厢”这问题好解决——
农村大量采用了套筒的办法,将两个车轮套在一起,从而能够适应宽窄车厢的。
这个手拉车,学名叫地排车。
这种车,有两种车轮,一种是两个车轮被轴固定死了的。
另一种,每个车轮上,都只固定半截车轴,在九十年代,农村手扶拖拉机没普及之前,还很常见。
若是真的为了配套方便,为什么秦朝不采取这个办法呢?
不要忘了,这种办法,才是最简单粗暴,而又适应性更强的操作。
完全可以做到随时损坏,随时更换啊!
这在军事上,才是最容易被采纳的办法啊!
难道随时都能将两辆断了轴的车,拼凑在一起的办法,就比“专家解释的车同轨”更差吗?
这不符合军事规律啊!
再来看这一副图片
这是秦陵兵马俑的实物图。
为何追求统一的秦始皇,会放任出现两种如此迥异的车轴?
为什么上图的车轴,竟然与现代火车车轮如此相似?
现代的解释是:上面套着一把武器,用来绞断敌人的马腿,或者步兵。
姑且不论这种形状,怎么固定武器。
再来看另一种车轴的局部图。
看出差别了吧!
有一个清晰的用来插入武器的孔洞!
如果将上面的战车,放在加高了的火车轨道上呢?
恰恰这种倾斜的设计,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保证始终在两条轨道中央行进。
……
假设——秦代真的有木质轨道的铁路。
那么正如有些读者的疑问:“什么样的木材能够防腐千年不坏?”
这个问题,我是懒得解释的。
中国现存的木质建筑,历经千年而不腐者有很多:
应县木塔,距今九百多年。
最多的还是距今一千三百年左右的唐代建筑,有南禅寺、广仁王庙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天台庵弥陀殿……数不胜数!
风吹雨淋日晒的山西悬空寺,更是距今整整1500年!
距离秦朝,也就区区六百多年……
木材的防腐,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碳化。
更好一点的操作,就是蒸煮杀死虫卵后再碳化。
若是再想让保存的久一点——松香防腐层、沥青防腐层……
天然沥青,在中国的运用,早在部落时期就开始了。
公元前770年的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秦雍城、湖北江陵楚郢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
更是发现了大量运用在房顶的沥青。
……
就算是现代的枕木,采用沥青防腐,也是最常用的办法。
以上,是对于秦代铁路的一点浅见。
若是不对,请诸位一笑置之。
至于是否真实可行——套用西方针对华夏历史的一句话——
孤证不可立!
反正我们的孤证,就是不可信的。
他们的孤证,就是正确的!
这一点,已经成了常态……
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意大面在温泉区,出土了2300年的铜器……
嗯!
栩栩如生,氧化几乎没有……
就很新,也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