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重建大明

作者:火之虎vvvv | 分类:历史 | 字数:334.1万

第822章 于谦死因(1)

书名: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重建大明 作者:火之虎vvvv 字数:2290 更新时间:2024-11-16 16:10:39

杀了赵知县,并不是曹化雨的最终目的。

他还要掌控武清全县!

因此,派遣手下,假扮赵知县,就成了曹化雨最好的选择。

若是寻常人,想要假扮知县掌握一个县,却是千难万难!

知县虽然独大,县内却不完全是知县说了算的。

尤其是作为运河重镇的武清。

明朝万历13年,武清知县陶允光在新建《文学泮池聚奎楼记》碑文中称:“雍阳北拱神京,南襟沧渭”。

京杭大运河,肩负的是南粮北输的重任。

只要作为都城,人口必然会暴增。

那么当地的粮食自然是不够吃的。

明朝除了万历改革后的明末这一段时间之外,一直都是实物税。

百姓上缴国家的,是粮食、丝麻、布匹……等等实物。

京杭大运河自从开通之日起,就肩负着朝京师转运粮食的重任。

(当然,永乐疏通大运河之前,使用的是海运。)

从元代定都北京起,在大运河沿岸设置了多个大型粮仓,其中之一,就设置在武清。

武清的这个粮仓有多大?

先看看这个记载:“设有14仓,每一个仓包括50到80个仓廒,(仓廒:就相当于一个大仓库)。

每个廒大约在三间左右,这么算来,十四仓的仓库数大约在2600~2700之间。

十四仓储粮226万石左右。”

就算按照平均数,武清的这个粮仓,能储粮16万石。

按照一石粮食160斤算,就是2582万斤,也就是吨。

最少能储存一万三千吨粮食,由此,就可以知道武清地位的重要性了。

也就是动手的是曹化雨这个锦衣卫南堂理事。

换了其他人,想要这么干,自己全家的脑袋先掉了……

……

明朝时,全国的农业水平,已经数倍于前。

实际上,明朝经济的繁荣程度,社会物资的富饶状态,是后世人完全无法理解的。

虽然因为缺粮,导致了大明的灭亡。(直观主因。)

但是,明朝粮价的稳定时间之长,却是历史之最。

从开国到万历末期,这长达250年左右的漫长时间,明代粮食始终稳定。

从开国的一两银子三石——到万历后期的0.7两银子一石。

两百多年的发展,粮价只是涨了一倍!

就看这一条,就知道明代农业产出的繁荣了。

而粮食,是社会最基础、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不分。

粮价稳定,就足以说明明代社会的繁荣。

当然,局部地区、局部时段会有波动。

当然,明末必须除外——

隆庆开海之后,外贸银就到了士绅手中,巨额白银的局部转移,再加上皇权受限,就会导致物价飞升。

在经济学上,这样状态下的粮价上涨,是正常现象。

就是那句话——畸形的社会,就会导致畸形现象。

明朝前200年左右,粮价始终稳定在0.5两银子以下。

就算遭了灾,粮价的波动也不大。

比如:

嘉靖二年,南京旱灾,米价1.3--1.4两。

嘉靖三十二年,大饥荒,米价2.2两。

就算万历十六年,黄河水灾,脱了皮的米,也才2两银子一石;仓库内的陈米,1.5--1.6两银子。

这是灾年的米价啊!

比如现在,稻谷一斤也就一块多,米价呢……

粮食价格,分为:稻价、麦价、粳米价、仓米价、面价……

这是皇帝还有点权利时期的价格。

再看看崇祯朝:

崇祯十三年、河南米价34两。

十四年:山东米价154两……

崇祯十四年,我拿杂粮价格来举例:

就算是杂粮,一斗粟米(小米、高粱等)——售价超过一万枚铜钱。

十斗一石,也就是说,一石杂粮,售价已经达到了十万枚铜钱。

这时期铜银兑换价格,在七百多到八百多之间。

按照八百兑一,折合125两银子。

杂粮啊,125两银子一石……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要讲讲明朝的粮食归属权的转变过程了。

明朝农业发达,各地粮仓,动辄就是十几万石以上的储备。

甚至,数百万石之巨!

《明史》记载中,也有这样的原话:

“洪武二十四年,储粮十六万石于临清,以给训练骑兵。”

实际上,到了永乐之后,临清仓,已经常年储备粮食150万石!

宣德六年,更是再次扩建,足足容纳300万石之巨!

就这一个仓,就已经超过了元朝运河储粮之和!

要知道,这还是建立在明朝地税,只有三十税一的基础上。

粮食产量之高,就可见一斑!

仔细研究一下明史,就会发现——只要遇上了灾荒,调查属实后,地方上奏请求减免税收,朱家人没有不同意的。

被黑的那么惨,还是在《明史》中,有这样的原话——“民不知凶荒,朝廷不知缺乏也!”

明代漕运比元代更为发达,明政府成立了专门运粮的部队——运军,辖下运船有一万一千多艘,官军达12万人之巨。

因为粮仓分散各地,不容易管辖。

于是,明英宗开始改革:

“毁临清、德州、河西务仓三分之一,改为京通仓。”

历经景泰帝、成化帝三朝,运河四大粮仓,就此成型。(算上英宗复辟的天顺朝,就是四朝。)

分别是: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

明英宗为何要集中粮仓呢?

这件事稍后讲述。

既然扯到四大粮仓,那就扯一扯于谦的死因之一。

明朝在“仁义”皇帝弘治朱佑樘之前,有一个定语——叫做“国积三年粮。”

朱佑樘之后,就变成了“国积两年粮”、隆庆之后,就变成了“国积一年粮”,甚至……很多粮仓一粒也没有!

这个“国积三年粮”是啥意思呢?

——明朝储存在官方粮仓里面的粮食,足够吃三年——是全国。

实际上,单单从明朝官仓的储粮归属权转移情况,就能看出明朝灭亡的真相。

我记得在逃离京师那一段,我在评论里,怼过一句——“要不要我将全国粮仓位置全部写出来?”

具体位置,那是要费功夫……

但是,粗略到县,这就很简单了!

甚至,我还能告诉你这个地方是官仓,还是义仓!

陈佐立先生的硕士论文《明代粮仓研究》,专门就讲的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