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人在诏狱,我给朱标讲国运

作者:小鸟非 | 分类:历史 | 字数:48.1万

第179章 想法颇多

书名:大明:人在诏狱,我给朱标讲国运 作者:小鸟非 字数:2142 更新时间:2025-01-23 02:06:27

“不仅如此,还可以向中央的皇家钱庄申请求助投资,若是通过,还会吸引其他地区比如苏杭两州的参与,到时候就更加无需担忧耗费的问题。”

陈楚一番话下来,简直是让人找不出问题,每当有问题出现,他也总能用三言两语轻松化解。

朱樉无言,撇撇嘴退回去。

李郭这时问道:“都尉大人,这政策要何时实行?”

“不急。”陈楚告诉他。

投资畜牧说简单,也确实能像他所设计的那番一样轻松,但说难,也确实很难。

一定要抓住好时机才可以,不然就是万事开头难。

“我也只是有了个想法先提出来,这毕竟是个不亚于买地的工程。”

毕竟他想要做到家家都有马跟羊,就得让官府统计好真实的人数。

“先准备准备,等入春再开始。”

而且还有农民刚准备卖土地,政策颁布太快也不行。

像过去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经典,其含义在于治理国家,就像煎烹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的翻动它,否则,这个鱼就被弄撒了。

一个国家的各项政策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老百姓也就会能适应它,然后按规矩做事,如果朝令夕改,百姓就会感到困惑,就连统治者也可能会迷茫。

频繁变动,虽然目的都是想往好的方向去改变,但真要是一天一个法这么搞,很容易就会成为第二个“王安石变法”。

虽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很大原因是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被整治了,而陈楚不害怕中都的达官贵族。

但是还是要考虑一下百姓的适应能力的。

不过,政策不能频繁出台,可不代表他的思绪也要跟着慢下来。

毕竟他之前可是暗自发誓要好好搞事......必须要时时刻刻为中都发展谋出路才对

所以其实陈楚现在跟众人说的只搞马羊也不过是缓兵之计,他的心思已经完全放在畜牧业上面了。

只是为了不一次性说出来,吓到他们怕他们吃不消,脑CPU跟不上,陈楚才这么打算一个一个地放出来。

畜牧业搞好了,没准中都还能成为农业大城。

但在此之前,还需要搞清楚中都的地况,反正城内估计是一时半会养不了其他牲畜了,只能把目光放到周边。

陈楚的养马之策无人反驳,他想了一下问李郭:“中都周围的地理环境如何?”

李郭作为一都副官,这些早已熟背于心,他立即说道:“都尉大人,中都地处平原,虽是无遮无挡,但北临淮水,东南又有濠水。”

陈楚点了点头,又问他最想问的问题:“山多不多?”

“都尉大人,中都有万岁山形势壮丽,岗峦环向。万岁山的东西两侧则有两峰对峙,一山为东日日精盛家山,另一山则是西日月华马鞍山。三山东西相联。”李郭说到此处不免有些身为中都人的骄傲自豪。

遥想当年,中都一度也是被选为营建皇城的最佳位置啊。

“妹夫,你又想干什么?”朱棡见陈楚没头没脑地随意一问,不禁疑惑。

陈楚笑得有些什么,说:“我暂且还不能透露,各位皇兄皇嫂可别怪我这次卖关子了。”

他看向突然陷入缅怀过去的李郭,出声道:“李通判,照你这么说,这山还是太少了点啊。”

……少了点?

李郭瞬间汗颜,擦了擦额头不存在的汗珠说道:“都尉大人,下官所说只是中都较为有名有代表性的,中都作为一城,周边的山还是有许多的。”

陈楚闻言,了然地点了点头。

虽然李郭的回答已经非常详细,可见他对中都的了解颇深,但陈楚心中的那个盘算之计必须要做到绝对没有差错。

担心有偏漏的他于是对李郭说道:“李通判,你下次再回去找人在周边的山勘测一番,我只要地理环境较为平坦安全的。”

“下臣知晓。”

“嗯……”陈楚又陷入思索。

李郭等人都不禁有些感慨,陈楚今日想法颇多,看来新的一年开始,他确实是要把中都改变一下。

“你在找些农工,在淮河的南岸挖一个水库,工钱就按照修路的标准算。”

总之陈楚一番话不讲明原因,让朱樉等人很是云里雾里,朱樉忍不住问:“妹夫,你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又是找山又是开水库的。

然而陈楚依旧是摇头,“皇兄之后就会懂我的用意了。”

他可不能说,说了这朱樉又要不乐意得出声反驳几句。

“对了,李通判,这扩建的书院如何了?”

“都尉大人,年前已经建了两座,过年耽误了一会儿,现在已经开工了,都尉大人,还有王爷王妃不如去转转?”李郭提议道。

“好,我毕竟也有些时日没见那帮孩子了。”陈楚指的是之前在中都府教的那帮孤儿。

这江文要说有良心吗,他那般对待前来告官的老百姓,要说没有良心,他又各处寻找孤儿,将他们送去书院免费支持学习。

………

盛鞍书院。

书院傍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之中,许是圣贤诗书的,书阁也沾染了清幽风雅的韵致。朱色大门洞开,回廊辗转曲折,建筑物错落有致。

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五十间。

有一些屋子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但由于重视中都的地形,所以采取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庭院内林木遮掩,亭阁点缀,感觉上极具“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效。

书院建筑虽较封闭,而环境的开拓则十分开敞,两者相互映发,构成有机联系,反映了盛鞍书院教育的特点。

以往中都的书院小而简陋,但这第一所扩建出来的盛鞍书院可是在条件变好后出来的,可见当时江文有多重视这书院。

但也确实,中都虽然落后了些,但那是曾经,现在经济发展起来,文化方面自然也要做到最好,不能在其他州面前落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