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九天揽月
作者:凤凰苗苗 | 分类:历史 | 字数:80.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54章 破釜沉舟
而让俄军指挥官感到头疼的是,华军在这个时候居然停止了攻击。
下午,华军飞艇回程的时候,在切尔拉克斯基撒下大量俄文传单,限令俄军24小时内投降,并承诺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俄军指挥官趁电报线还通畅,立即把切尔拉克斯基被围的消息电告鄂木斯克指挥官,表示切尔拉克斯基已经无法守住,请求允许突围向西南方向撤退。
切尔拉克斯基指挥官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为了以后自己减轻战败的责任。
西南方向是俄国保护国哈萨克斯坦的领土,那一带人烟稀少,根本没有可供大军补给的村庄,如果俄军携辎重撤退还不如就地投降,没跑出100公里就会让华军追上,在没有防御工事的野外,俄军那什么和华军作战。
所以往西南方向撤退的唯一办法,就切尔拉克斯基指挥官带着少量骑兵撤退,撤退速度以及补给都能有效解决,但如果没有鄂木斯克指挥官的同意,他这样撤退就是临阵脱逃了,就是回去了也难逃一死,还会连累国内的亲属。
鄂木斯克的指挥官当然不可能是个傻子,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算计,如果无关紧要他是可以同意他们“撤退”的,反正是能逃回来一个算一个,至少多一份力量,可现在如果同意切尔拉克斯基俄军撤离,剩余的1万多人将群龙无首就只能投降,这个命令他怎么敢下。
于是,鄂木斯克指挥官要求他们坚守切尔拉克斯基,援军马上就到。同时立即派传令兵去追赶援军,命令他们回防鄂木斯克,他不想再在切尔拉克斯基浪费兵力了。
被拒绝的切尔拉克斯基指挥官无奈之下选择躺平,该吃吃该喝喝,尽情享受这余下不多的自由时光,对部下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你们该干嘛干嘛,别烦我。
24小时一到,俄军切尔拉克斯基剩余1万余人全军投降,华军攻克切尔拉克斯基。
四月十八,华军第三近卫集团军第三近卫军第八师抵近鄂木斯克俄军前沿塔夫里切斯基防御阵地,华军随即展开进攻,鄂木斯克会战的决战由此拉开序幕。
塔夫里切斯基位于鄂木斯克东南43公里处,是鄂木斯克城的门户,俄军在此驻扎有1.5万守军,在鄂木斯克和塔夫里切斯基中间还有一道防线,同样有1.5万守军,这就有效地防止了华军空降包围守军的战法,以防守将士不至于担心后路被断而崩溃。
而鄂木斯克周围还有俄军的5万大军驻防,可以随时向前线提供支援。
而从西面进攻过来的第七近卫军前锋也已经抵达鄂木斯克东面的鞑靼斯克,在那里遭到了俄军托木斯克军团8万大军的阻击,鞑靼斯克离鄂木斯克还有170公里。
如此便形成了俄军鄂木斯克军团、托木斯克军团16万大军对阵华军第三近卫军、第七近卫军9万大军的局面,25万大军在长170公里、宽50 公里的区域里展开搏杀。
而俄军在300公里的后方伊希姆还有21万大军,华国在600公里外的巴尔淖尔仅有2.5万军队,为预防不测,作为伐俄军团总司令的左宗棠调动了在科布多、新疆一带驻防的第五集团军第五军3万人进入巴尔淖尔,作为战役预备队。
雷彪则带领第三近卫集团军直属的炮兵师、骑兵师、警卫旅、集团军直属战地医院等前进到第一线的塔夫里切斯基,就近指挥战斗。
担任主攻的华军第三近卫军第八师并不因为集团军老大的到来改变节奏,依然是在飞艇的配合下按部就班地向俄军发起正面攻击,而第六师则从西面迂回到塔夫里切斯基守军的侧翼发起进攻。
塔夫里切斯基守军在华军两个主力师的夹击下伤亡惨重,仅仅坚守2天就败退下来,指挥官带着仅剩的5千向第二道防线转移,华军两个师尾随而至,随即分为左右两翼向第二道防线发起攻击。
华军在空中始终保持有10艘飞艇配合地面部队进攻,这基本就把俄军的炮兵给废了,没有炮兵支援,俄军是处处被动挨打,伤亡惨重。
因为华军是用飞艇运输给部队提供给养和弹药补充,俄军就算是想袭击华军的粮道也没办法攻击,这使得战场上的华军炮弹像不要钱似的一个劲往俄军阵地砸。
特别的集团军属炮兵师的两个150mm的重炮旅,那炮弹砸向阵地上就像是炸雷一般,俄军赶制的钢筋混凝土工事也让它轰得全部散了架,阵地上是一片狼藉。
第二道防线面对华军的立体打击,也仅仅坚持了3天就被击溃,2万人撤下来勉强够1万人。俄军在两道防线上累计损失了2万兵力,而华军在突破俄军的两道防线时,总共战死732人、伤2145人,伤亡还不到3千,而且其中近千人住个十来天院又可以上战场了。
了解到情况的鄂木斯克军团指挥官是一脸忧虑,他清楚自己手上的6万人根本阻挡不了华军前进的步伐,而且一旦鄂木斯克失守,在鞑靼斯克作战的托木斯克军团的退路也就被切断,变成瓮中之鳖,所以他只能紧急向伊希姆的西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巴里亚京斯基元帅请求支援。
收到求援电报的巴里亚京斯基元帅也非常郁闷,自己布置了20万大军,还有阵地之利,竟然在这么短时间里让11万的华军打得是稀里哗啦,这种情况下,三五万援军也未必有用,而且这种逐步增援的做法就成了添油战术,那是兵家大忌。
正确的做法就是全军压上,和华军在鄂木斯克一带决一死战,一战定输赢。
但是俄军的军需供应压力就太大了,40万大军,光每天消耗的粮食就接近500吨,加上武器弹药的消耗,就奔600吨去了,每天需要30辆汽车运输,最少需要300辆汽车才能满足要求,短时间内,他确实有能力调集400两汽车,但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月,否则托博尔斯克也没粮可调了。
不过,巴里亚京斯基并没有纠结多久便做出了决定:全军出击,在鄂木斯克一带同华军决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巴里亚京斯基立即从托博尔斯克再调1万大军进驻伊希姆,而自己则率20万大军,分4批出发,增援鄂木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