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清末之九天揽月

作者:凤凰苗苗 | 分类:历史 | 字数:80.9万

第257章 华皇的烦恼

书名:清末之九天揽月 作者:凤凰苗苗 字数:2327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7:45

当哥萨克骑兵回到伊希姆,带回了令人沮丧的消息,35万俄军在鄂木斯克遭到华军合围,就逃回来这点人,近30万大军被华军歼灭。

圣彼得堡冬宫,沙皇接到鄂木斯克战败的消息是悲愤万分,一口鲜血喷出瘫倒在地,一下就病倒了,俄国上下陷入一片慌乱中,连东方的军事调度也没人敢去处理,好在此时华军还在鄂木斯克附近清剿残余的俄军、以及处理大量的俄军战俘,并没有继续进攻。

左宗棠也想继续进攻啊,这叫乘胜追击,但二十几万俄军战俘比华军人数还多,看管俘虏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还得保证他们的吃喝拉撒,左宗棠也是不得不暂停前进的脚步。

五月廿七,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病情好转,随即招群臣商议对策,以收拾残局,亚历山大二世躺在病床上艰难的说道:“现在帝国遇到空前危机,战无不胜的俄罗斯军队在东方遭遇惨败,大家都说说怎么办?”

群臣似乎没听到沙皇在说什么,个个低着头是一言不发。

怎么办?能怎么办?现在打仗惨败,既然打不下去了就只能求和,可沙皇陛下都不肯说出这两个字,试问群臣有谁敢说?

一阵沉默,亚历山大二世也意识到没人肯出来背这个锅,而且也没人背得动这口锅,他自己也不想背,所以本来是要皇储亚历山德罗维奇(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参加这次会议的,最终也让亚历山大二世给否决了,他不想皇储参与这件注定是耻辱的事件,以免受到伤害。

亚历山大二世:“仗是打不下去了,看看我们怎么体面地结束这场战争吧。”

既然沙皇给会议定调了,群臣自然不能继续装聋作哑,否则就是在激怒沙皇,分分钟都可能会砍头、流放,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首先是帝国财政大臣诉苦:“陛下,帝国财政已经濒临崩溃,不少部队都处于欠饷的境地,而且英美两国提供的200万英镑贷款,我们也需要偿还,这仗确实不能再打下去了,同华国媾和是目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亚历山大二世听完不住点头,就是这个理,说得好啊。

财政大臣这番看似废话的言论,确实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沙皇选择结束战争的合理性,有了这番说辞,沙皇的“认输”就变成合情合理合法的正确之举。

陆军大臣也出来发言:“陛下,现在我军在东方剩下的近十万俄军,已经不足以抵抗华军,臣建议让部队主力撤至叶卡捷琳堡一带,加强该地区的防御安全,托博尔斯克一带只驻防少量警戒部队。”

这个安排其实就是要放弃叶卡捷琳堡以东地区,以确保俄国欧洲部分的安全,叶卡捷琳堡是俄国冶金工业重镇,而且还有铁路通往圣彼得堡,兵力调动,物资补给极其方便,地利优势明显,反观华军反而会受制于长途运输,处于不利的位置。

亚历山大二世:“可以,就按这样先安排。”

其后又有几名大臣先后发言,都是在讨论如何加强防御抵御华军的进一步扩张,却没有一个人去触及这次会议的核心:怎么媾和,以什么条件媾和。

亚历山大二世只能把眼光射向一直没有发言的首相兼外交大臣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示意让他出来发言。

作为首相兼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知道自己必须表态:

“陛下,媾和一事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媾和的关键又在于领土划分,从华军的态势来看,托博尔斯克已经是华军嘴里的肥肉,不吃下它华军是不会罢休的。

华国政府报纸声称,俄国是欧洲国家,就回欧洲吧,亚洲是华国的。

所以,这次和谈,我们必须准备付出巨大代价,首先托博尔斯克以东的地区我们就不用考虑了,哈萨克、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估计也保不住,能不能保住西西伯利亚的一部分都难说。

请问陛下,这样的谈判谁敢去谈?”

泥马,华国的胃口这么大,怪不得戈尔恰科夫不敢说话,因为整个俄国论谈判没人能和戈尔恰科夫比,谈判代表几乎是非他莫属了,而中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等地加起来超过700多万平方公里,这种谈判谁敢啊。

听到戈尔恰科夫这么说,连亚历山大二世都不敢出声了,这些领土加起来比俄国的欧洲部分还大,这特么的怎么弄?

不过亚历山大二世并没有犹豫多久,因为形势逼人,华国还有那种攻无不克的“炮车”,这仗根本就打不赢,再打下去俄国在欧洲的诸多公国都可能会起来造反,到时候俄国还有没有都难说了。

亚历山大二世:“这仗是没法打了,再怎么艰难也只能谈。戈尔恰科夫公爵,我身体不适,这事就全权委托你处理了。”

说完,亚历山大二世像是用完了全身的力气,闭上眼睛往床上躺下,然后挥挥手示意群臣都退下,办事去吧。

虽然取得了鄂木斯克战役的胜利,京师紫禁城里华皇吴天佑的日子也没比亚历山大二世好过多少,他的麻烦来自内部,是最难处理的棘手事。

问题出在新接收的领土上,包括东孟加拉、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这些在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乖乖听话的地方,都大面积不接受华国的统治,只有阿萨姆相对平稳。

吴天佑知道这里面有英国和荷兰的影子,但短时间内自己无法消除,所以就派大军驻扎,每个地方都灭了三个部落,领头的全部咔嚓了,男丁全部抓去修路挖矿,女的则优先分配给愿意复员的将士们就地扎根复员,同时从国内招收单身男子、贫困家庭移居到这些地方。

高压之下,各地的土着部落变得老实不少,华国适时推出政策,要求所有部落首领、贵族等子女必须接受标准的华文教育,部落首领们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了。

这本是吴天佑以及华国政府对新增领土的标准操作流程,不仅华国是这么干,美国人这么干,欧洲人也这么干,只是欧洲人口不多,没那么多人口移民罢了。

这件事首先是在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跟着欧美各大报纸则争相转载、报道,不久这事就传入华国国内,引起华国那些所谓的开明知识分子精英们的口诛笔伐,强烈谴责政府的这种惨无人道的政策,要求华皇出面处理这一事件。

他们又怎么知道,这事的始作俑者正是华皇吴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