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 分类: | 字数:216.7万

第369章 宝藏传说

书名: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字数:3160 更新时间:2024-11-12 16:17:38

圣火令?

这玩意就是圣火令?

传说中的圣火令约莫有两三尺那么长,质地异常坚硬,不仅可以当做武器使用,而且上面还雕刻着非常厉害的武功心法什么的……当然那只是小说家言,根本就不足以为信。

虽然圣火令这个东西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但却和武侠小说中的圣火令完全就是两回事。

虽说明教的历史非常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却仅仅只是局限于西亚那一片儿,并没有传入到国内,一直到了南北朝的中后期,才开始流传进来,但却依旧信者寥寥。

明教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和发展,是在隋唐时代。

隋唐时代是封建制度的繁荣时期,不仅工商百业蓬蓬勃勃,而且文化非常包容,允许五花八门的“亚文化”类型存在。尤其是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胡人商贾开始大量进入内地,让明教及其文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中原文化本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明教及其文化只能算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而且内部流派众多,所以基本就是局限在某些区域,信奉者大多是来自于胡商这个群体。

历史上真实的明教其实非常的松散,并没有阳顶天、张无忌那样的教主,更没有“左右光明使”“四大法王”等等这些正式的职位。真正让明教朝着“正规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的是一位历史名人,而且是一个名声很糟的历史名人:安禄山。

和小说中主导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那个明教完全不同,历史上真实的明教所充当的角色其实并不怎么光彩。

因为安禄山本就是胡人出身,为了取得胡商这个群体的支持,安禄山设置了很多中低等的官职,由明教众人担任,所以这些人拒绝承认大唐朝廷,而是依附于安禄山,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帮凶。

明教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武功,明教教众多是些将本逐利的胡商,打仗肯定不能依靠这些人,所以他们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充当了“维持会”的角色,帮助维持占领地区的治安和商业秩序,仅此而已,有点类似于色目人在元朝的作用。

这些人在占领区大肆搜刮,搞的怨声载道,虽然积聚了大量财富,但却终究无法改变历史的方向。

后来,随着安史之乱被逐渐平定,这些人就从跟随着叛军逐渐从全国各地退回到了山西东部和河北一带。陈长生拿的这个“圣火令”就是出自于那个时期。

“罗教授,《倚天屠龙记》中的那个明教,和历史上的明教不是一回事吧?”

当陈长生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罗教授直接就笑了:“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怎么能一概而论呢?安史之乱就是明教的巅峰,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就飞速衰落。唐武宗灭佛的时候顺便打击了明教,变得非常边缘化了。就不要说消灭元朝建立明朝了,他们甚至连五代十国时期都没有撑过去,到了宋朝建立的时候,明教几乎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

明教远远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厉害,更和明朝的建立没有哪怕一毛钱的关系。真要说历史影响力的话,连白莲教都能甩明教八条街。若是没有那些武侠小说的推波助澜,很多非专业的现代人根本就不知道明教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

“原来是这么回事哦,要不是罗教授指点,我还真的信了小说中的那些情节,以为明教是一个很大很厉害的组织呢……”

“你也不好好想想,历朝历代的官府又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动辄就能聚啸起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组织存在呢?”罗教授笑道:“其实,从安史之乱以后,国内的明教就迅速走向衰落,几乎销声匿迹,根本就不可能在元末发挥出具有决定性的历史作用……”

明教是什么样子,到底有没有流传下来,等等这些问题陈长生才不在乎呢,他只在乎一个问题:手中的这枚圣火令到底值多少钱?

“这个东西应该不怎么值钱,因为这东西既不是官方的物品,而且非常的粗糙,也就只有雕刻在玉牌上的那些符号还稍微有点研究价值……”

“罗教授认识这些符号?”

“前些年曾经和一些国际上的学者交流过,所以我能认出很少的几个符号,代表的是太阳、光明、温暖的意思。其实这就是一种美好的寓意,而不是什么圣火令。”罗教授笑道:“圣火令不是金庸的首创,而是首见于许大昌的《四海言异志》,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圣火令这个名字。他还说圣火令和一个大宝藏有关……”

宝藏?

陈长生对于宝藏之类的东西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从罗教授这种专业人士的口中说出来,愈发的兴趣浓厚,赶紧追问道:“什么宝藏?”

罗教授从书架上拿出了一本蓝色封皮的线装书,很随意的翻了翻,就好像是在给小孩子说起一个很有趣的童话故事一般,笑呵呵的说道:“据这本书里说,在安史之乱时期,明教搜罗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大唐朝廷平定了安史之乱以后,这些人担心受到清算,就把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埋藏在一个很隐秘的地方,若是能找到这个宝藏,就可以发大财……”

“宝藏?真的有这种可能吗?”

“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这个许大昌是清末的人物,他写的东西和金庸的差不多,无非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和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而已,根本就不可信。”

罗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只相信真实的历史考据,至于野史和民间传说什么的,他才不会当真呢。

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本就是清朝末年的人物,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估计也就是捕风捉影的说法罢了。

“这本书上说,当时的那些明教中人,把宝藏的埋藏地点镌刻在五块圣火令上,只要凑齐了五个圣火令,就可以找到宝藏的埋藏地点……这样的情节你有没有想点什么?”

陈长生哈哈大笑着说道:“找到五个圣火令就可以得到宝藏,这和凑齐七龙珠召唤神龙差不多嘛。”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罗教授哈哈大笑着说道:“所以我才说这样的传说不可信嘛。”

“适才看老爷与那老者通话……”三奶奶笑道:“听其言辞,那老者应是博学广知的大儒吧?”

虽然三奶奶把罗教授说成是“大儒”确实有些滑稽,但总的意思还是没有错的:三奶奶已经看出罗教授就是学养深厚的饱学之士。

“嗯,他确实就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宗师级人物。”

“那大儒和老爷说的宝藏之事……”三奶奶笑道:“奴也十分认可那大儒的说法。所谓的宝藏多半是以讹传讹的子虚乌有。其实只要稍微用心想想就可以知道,兵荒马乱之时,若真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多半会想方设法的分批流散四方,又怎么可能埋藏于地下呢?”

“当年残元北遁之时,也有人说元廷在北方埋藏了大量宝物,事实证明不过是捕风捉影罢了。”

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少和宝藏有关的传说,早在大明朝建立之初,就流传着元廷把天下宝藏埋藏于某个地点的说法,并且引得无数贪婪之辈趋之如骛。先是说是元顺帝把很多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埋藏在北平附近,后来又说是王宝宝的财物就埋藏在山西的黄河边上,其实全都是好事之徒编造的谎言罢了。

不管是元顺帝也好,悍将王宝宝也罢,撤走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匆忙,不管他们搜刮了多少金银财宝,都完全可以从容不迫的带走,根本就用不着埋藏起来……

类似的传说,陈长生也听过不少,最典型的历史就是“建文宝藏传说”:根据网上一个帖子,说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时候,建文帝根本就来不及带走大量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所以就只能匆匆忙忙的把数不清的宝贝埋藏在某个神秘的地点。而且这位网友还引经据典罗列出了很多所谓的“证据”,说的有鼻子有眼儿就好像是真的一样,搞的很多网友都真的相信建文皇帝朱允炆真的埋藏了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谁要是发现了肯定会发大财。

但这个事情陈长生是亲身经历过的呀,他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

逃出去的朱允炆已经穷的连那些“忠臣义士”都养活不起了,反而是那些个“忠臣义士”在想方设法的养着他。要是真的埋藏了那么多的金银珠宝,早就让王良臣他们想方设法的弄走了,周正还用得着和桃儿杏儿他们合作?还用得着辛辛苦苦的贩运水果过活?

历史上关于宝藏的传说,十成中有九成九都是穿凿附会的民间传说,不仅毫无根据而且经过一再的夸大,其本事就和神话故事差不多。当做小说来看一看那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要是真的信了甚至去辛辛苦苦的寻找宝藏,那就只能说是想象力太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