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 分类: | 字数:216.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39章 快车道
西边的太阳已经开始沉了下去,灿烂的霞光折射在琉璃瓦上,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因为心情大好的缘故,朱棣始终面带微笑,显得格外亲切:“魏国公总是说子孙不争气,以朕看来,魏国公还是过谦了,静昌的差事就办的很漂亮,大大涨了我上国天朝的体面,朕的面子上也是有光的,你也是有功的……”
虽说徐静昌就是个典型的公子哥,但是在面对朱棣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拘谨,说着早就准备好的那套说辞:“微臣奉旨办差,何敢言一个功字,不过是我大明国力强盛,万岁洪福齐天,所以才有四夷宾服的盛况。”
虽说小朝鲁仅仅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但他终究是漠东联盟的“总盟主”,能够不远千里来到京城陛下大明天下,已经足以说明大明朝的地位和影响力了。
虽然这仅仅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却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毕竟这是朱棣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外交“壮举”。
不动刀兵,而让蒙古各部来朝,就是实打实的功绩呀。
其实吧,这事根本就没有那么夸张,但却经不住朝廷刻意做一些夸张的宣传。
自从徐静昌和陈长生带着乌拉图娅母子跨过长城进入大明以后,朝廷就开始铺天盖地的广为宣传,硬生生的把这场不大不小的胜利,说成了是整个北伐的“丰硕成果”。
这当然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
所谓的漠东五部,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就算是凑到一起拢共也就只有大几千帐而已,总人口在三到四万之间,差不多也就相当于一个末等小县的人口数量罢了。但朝廷却故意忽略了这些事实,一味的宣扬之下,就好像整个漠东地区已经正式纳入大明版图似的。
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为了凸显上国天朝的恩威,在乌拉图娅母子觐见之时,朱棣专门邀请了各国使节,就是为了让他们看一看大明朝的强盛与辉煌。
故意把一场战役级别胜利,说成是整场战争的胜利,其实就是夸大的自己的功绩,这是在对外宣传过程中的常用手段。
最要紧之处还在于,自从洪武朝以来,建文朝从来都没有做出过这样的功绩,朱棣用事实证明自己就是比朱允炆做的更好……
完全就是因为心情大好的缘故,素来少言寡语的朱棣显得有些话多了:“那阿巴哈尔汗虽然年幼,但却仰慕天朝知书达理,由他统领漠东各部,朕还是很放心的……”
说小朝鲁“知书达理”,这绝对是一个笑话。
小朝鲁仅仅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而已,他最多只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话而已,连一个汉字都不认得,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知书达理”。
所谓的“仰慕天朝”“知书达理”其实不过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了几句“万岁万岁万万岁”“皇恩浩荡”等等几句常用的场面话,然后当着各国使臣的面说出来,仅此而已。
就算是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还是陈长生努力教导了他半个多月才勉强记下来的呢。
但却极大的满足了朱棣的虚荣心。
朱棣极力对天下人营造出一种“整个漠东已尽在掌握”的假象,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好大喜功几乎就是每一个帝王的通病,但朱棣终究不是那种昏聩庸暗的君主,他比谁都清楚那边的实际情形,很快就从虚荣当中缓过神来,立刻就转变成了务实的态度,并且当场问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漠东各部的局面安稳否?”
因为这次北伐打的并不怎么顺利,一直以来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穷兵黩武有人是徒劳无功。作为此次北伐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果”,能够搞定漠东五部勉强可以算是对各方有个还算能接受的交代了。
但漠东五部毕竟和大明朝隔着千山万水,万一那边的情况出现了什么反复,岂不是在打朱棣的脸吗?
要想真正的控制住漠东五部,那是一定要驻军的。
这就又把问题推回到了原点。
长时间的在那种地方驻军,不仅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还会损伤朝廷和朱棣本人的颜面:人家是主动投靠的,你怎么还能使用军事手段呢?
要是不使用军事手段的话,说不准哪天就又会反叛。
时叛时降,是蒙古各部惯用的手段,总是把朝廷搞的焦头烂额不胜其烦。
徐静昌知道这个问题很要紧和很关键,以前所未有的严肃态度说道:“回奏万岁,漠东五部的局面暂时还算安稳,只是……”
“说吧,不必忌讳什么。”
“只是漠东五部终究实力弱小,只能勉强自存而已。若是帖木儿真的派遣大军,他们是抵挡不住的。到时候必然还会反叛……”
听了这句话,朱棣顿时皱起了眉头。
徐静昌接着说道:“不过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帖木儿还需要整合西蒙古各部,暂时无力顾及计漠东局面,三两年之内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三两年之后就不好说了……”
徐静昌连西蒙古那边到底是什么样的局面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无法做出这么准确的分析,他说的这些话全都是赵深的“原话”,只不过是复述一遍而已:“若是等到那帖木儿腾出手来,必然麻烦更多。唯一的办法就是趁着这段时间,尽力整合漠东各部……”
“微臣临行之前,那赵深曾经对微臣说过,只要再给他点时间,他就能把漠东五部变成漠东八部。”
尽力扩大漠东联盟的规模,把更多的蒙古部落纳入其中,这就是赵深的打算。
“这个赵深朕是知道的。”对于朱棣来说,赵深这个名字一点都不陌生,早在靖难之时,燕军还在淮北和朝廷的大军僵持不下之际,赵深就奇兵突出奇袭高邮,然后又以极少兵力轻兵突进兵临扬州城下,迫降了当时的扬州守将,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扬州,打破了僵局为燕军渡江扫清了障碍。
“这个赵深颇有些见识,又是果断敢战之悍将,由他镇守漠东朕很放心,他还有没有说过别的什么?”
“那赵深说,稳定漠东之局面,并不在于兵力之多寡,只要持续加强各部于朝廷之联系,以利诱之意势导之即可。他希望朝廷能够进一步开放互市,允许内地民众进入漠东。”
“只要汉人持续流入,局面必然会越来越稳固。”
“那赵深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老成谋国之策,朕允了。”朱棣已经在原则上同意了赵深的奏请,至于具体的细节还需朝廷有司商议办理。
那些细节问题朱棣从来都不关心,他笑呵呵的看了看一直都沉默不语的陈长生,神态愈发的亲切随和:“陈爱卿啊……”
“微臣在。”
“这一趟你也是有功的。”
“为国效力,为国分忧,乃臣之本分。”
“那安北所本就是朕在藩邸之时的亲卫,不论是孙成岩还是你,都算是朕的亲兵……”
朱棣说的这句话确是实情:安北所原本就是朱棣一手组建起来的,以前隶属于北军,后来才逐渐转变逐渐发展,成了安北卫之后才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从很大程度来说,和洪武朝的锦衣卫基本相当,基本就算是天子的亲卫那种级别。
“你们两次出使阿巴哈尔,把差事办的漂漂亮亮,大大涨了朕的脸面。”朱棣笑呵呵的摆了摆手,在身旁伺候着的李芳马上捧出一个红油的朱漆托盘,托盘之上放着两套滚着黄边的红色冠冕:“殊功自有殊赏,朕就赏给你们两个内廷行走吧。”
“微臣叩谢天恩。”
按照大明朝的制度,只要是带着“行走”二字的,基本上就是“实习生”的意思。所谓的内廷行走,基本上就相当于是“御前侍卫”了。
但是,明朝的“大内行走”,和清朝的“御前侍卫”不尽相同,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职,也不是说会直接成为皇帝本人的侍卫,而是一种待遇和荣誉。
一般情况下,这是专属于宗室子弟的“头衔”,或者是开国元勋的子嗣或者干脆就是皇亲国戚才会有这样的资格。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的话外臣永远都成不了“内廷行走”。
作为赏赐的“内廷行走”,基本都是四品的官职,但却没有任何的权力,仅仅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性质的东西。
虽然这个头衔本身就是个虚职,到底是几品根本就无所谓,但却却意味着已经得到了皇帝本人的赏识,是皇帝身边的人。
这个职务本身并不需要真的到皇宫之内来“值班”,但却意味着已经进入了仕途的“快车道”。
“回去之后,把这套冠冕拿给魏国公看看,他不要总是说徐家子孙不成器的话了。”朱棣又笑着看了看陈长生:“朕有些乏了,你们告退吧。”
“微臣告退。”
“微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