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 分类: | 字数:216.7万

第551章 这么厉害?

书名: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字数:3428 更新时间:2024-11-12 16:17:38

“儿臣恭请父皇圣安,恭请母后金安。”

对于叩拜在地的三个儿子,朱棣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只是很随意的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正忙着呢,根本就没有时间搭理他们。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朱棣像极了当年的朱元璋:想当年的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儿子相当的严厉,动辄就亲自上手把不听话的儿子们揍的鬼哭狼嚎。朱棣同样如此,尤其是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从小就没有少挨过朱棣的打。

好在徐皇后较为仁慈,所以兄弟几人总是觉得母亲更加亲近一些。

“福建那边刚刚贡了四十石柑橘过来。”徐皇后满脸都是慈祥的笑容:“这月份里头,能吃到新鲜的柑橘可是殊为不易,听说是在专门的暖房里边培育出来的,一会你们兄弟都拿一些回去尝尝鲜……”

对于太子兄弟三人而言,就算是在寒冷的季节吃到新鲜的柑橘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但毕竟是母后的一番心意,兄弟三人赶紧恭恭敬敬的谢恩。

正处于“工作状态”的朱棣根本就没有理会皇后和皇子们之间“母慈子孝”的温馨场面,而是直接对身边的李芳说道:“言官所奏孙成岩贩运私货谋利一事,让锦衣卫那边不要跟着掺和。”

“陈石基。”

在一旁垂手肃立的陈石基赶紧踩着小碎步凑上前来:“万岁有什么吩咐?”

“孙成岩的那个事情,交给你们安北卫查一查,尽快弄个结果出来。”

“奴婢遵旨。”

“好了,你们都退下去吧。”

陈石基和李芳躬着身子慢慢退下,旁边的三位皇子虽然什么话都没有说,但却全都心中雪亮:皇上在偏袒孙成岩。

孙成岩走私牟利的事儿,虽说还没有闹到满城风雨的地步,可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朱棣却不允许锦衣卫插手,还让安北卫去查孙成岩的“罪证”,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偏袒了。

那孙成岩原本就是安北卫的前任领导,显然却让安北卫去查他,就算是傻子也知道这事肯定会不了了之。

而且刚才朱棣所说的“尽快查出个结果来”的嘱咐,基本上就相当于是在说“这事意思意思也就行了”的意思啊。

“这几日来,朕心情颇佳,你们就不要走了,陪着朕和皇后吃顿饭吧。”

皇子们进宫探望父母,都是有固定的时间和安排,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但所谓的探望几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礼仪,无非就是按部就班的请安问吉,然后再“恭聆圣训”而已。真正像普通的老百姓那样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的机会极少,就算是太子也很少陪着皇帝皇后吃饭。

今天朱棣和皇后却要和皇子们一起吃饭,这样的情形确实非常罕见,足以证明皇帝和皇后的心情非常之好。

朱棣的心情确实很不错,宴席才刚刚摆开,就接连吃了好几杯酒,原本黝黑的脸庞顿时就变得又黑又红,连讲话的声音都变大了许多:“孙成岩这个人你们是知道的,一直以来都有人说他谋取私利,对于这个事情你们怎么看呀?”

怎么看待孙成岩的事儿?

还能怎么看?

刚才朱棣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三位皇子只能异口同声的说道:“父皇圣明如炬……”

“哪有那么多的圣明如炬?不过是因势利导而已。”朱棣哈哈大笑着说道:“孙成岩这个人,朕是知道的,确实有些贪财的小毛病,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这孙成岩终究还是薄有微功……”

朱棣之所以不愿意因为一点钱财的事情就查办孙成岩,除了因为孙成岩曾经是朱棣本人的亲卫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成岩是靖难功臣。

想当年的孙成岩,为了靖难之事确是披肝沥胆出生入死,这是朝堂上下全都知道的事情。而且在五马岭大战当中,孙成岩又拼死作战甚至丢了两条腿,只能终身瘫痪。虽说朝廷给了他很高的爵位,但事实上的官职和权力已经全都没有了。

对于皇帝而言,一个没有权力和官职的功臣旧部,捞点钱真的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绝不过分苛责曾经的功臣,只要没有什么大错全都可以既往不咎,这也是要做给其他那些靖难功臣看的,朱棣必须在这个事情表明态度。

“父皇厚待功勋之臣,正是仁君本色……”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朱棣这个人有功也有过,可以说他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可以说他是残暴嗜杀的篡逆者,但“仁君”二字绝对和他不沾边。

太子的这句话,明显就是拍马屁。

根本就不等太子把话说完,朱棣就已经哈哈大笑着打断了太子的话语:“你错了……”

“儿臣恭聆父皇教诲。”太子赶紧做出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

“朕之所以宽待孙成岩,和仁不仁的没什么关系,而是因为孙成岩还有用。”

孙成岩有用?

他都已经成了个瘫子,而且连一点点的权力都没有,还能有什么用?

朱棣并没有做出哪怕一句解释,而是随手从袖子里掏出了两份奏章:“你们都看一看这两份陈奏吧。”

皇帝竟然把奏章随时带在身边,足以说明这两份奏章非常非常的重要。

太子先看了看第一份奏章,并没有多说什么,就随手递给了身边的汉王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拿起奏章看了看,顿时有种不明所以的感觉,因为这份奏章就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请罪折子,抬头部分简简单单:

“臣,徐静昌谨奏:为擅自出兵漠西咎事。”

身为监军,在没有经过朝廷允许的情况就同意了赵深出兵漠西的事,他徐静昌是有责任的。

但这个所谓的责任也不过仅仅只是个说法罢了,毕竟自古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传统,而且徐静昌这个“监军”本身就代表了朝廷,只要时候补一份这样的请罪折子,也就算是向朝廷打过报告了。

“窃臣仰承浩荡皇恩,于御前行走,每有顽劣不堪情事,多为天听所容,且寄予重任……臣本无知无识,蒙圣上简拔……”

这份请罪折子的前半部分,其实也没啥营养,无非就是徐静昌说自己其实就是个不学无术之辈,因为被皇上看重才做了“御前行走”的侍卫,并且成了漠东的监军。

其实,所有的这些话,基本上就是在客套,很多朝臣的折子都会这么写,连一点点的新意都没有。

“……自臣履命以来,查漠东乃贫乏之地,资不足以安民,械不足以绥地,于是恣睢专行,广积厚重,蓄之以实,终稍有微成……”

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虽然我代表朝廷监督整个漠东,然这东西实在是太穷了,为了安定本地的老百姓,为了增加军队的战斗力,不得不做了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好在我们这边终于积攒了一点实力……

虽然徐静昌没有明说他到底做了什么上不了台面的事情,但朱高煦却早已心中雪亮:徐静昌说的应该就是漠东和孙成岩勾结走私的那个事!

“臣察漠西虏部似有隙机,遂擅做主张以击之,趟败兵师辱,臣甘请罪责。”

虽然最后的这一段话字数很少,但这才是真正的内容:我徐静昌发现西边有了机会,来不及请示干脆就自作主张,带着兵去打击敌人。要是战败了,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抓住机会果断出击,而不是墨守成规的请示朝廷,这也是正常情况。至于说承担责任云云,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徐静昌的这份请罪折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直到汉王朱高煦从太子手中接过第二道奏章的时候,才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份奏章是出自赵深之手,简洁干练言简意赅:

“臣赵深者谨奏……臣闻西敌隙机,然臣瞻于前而顾于后,监军徐者,力主进军击之……且深入不毛,不辞劳苦跋涉九日,臣酣战之际,徐者已拔哈尔林。迫降酋子,并伪王嫔妃、伪官署四百余人,获男女两万余,缴获伪敕绶、印玺等物……牛马羊驼七万余,旗帜兵杖无数,更有军马万四千匹……”

看到赵深的这份奏报,朱高煦立刻就傻眼了,赶紧又看了看上面的日期,甚至还和第一道奏报核对了一下,顿时吃惊的张大了嘴巴:从出兵到攻占哈尔林城,仅仅只用了十七天的时间!

以七千精兵横幅浩瀚大漠,突然兵临城下,这样的用兵手法确实堪称果断大胆,但十七天……这也太快了吧?

光是穿过大漠就耗费了九天时间,也就是说徐静昌只用了八天的时间就打下了哈尔林。

朱高煦本就是全程在第一线参与过靖难大战的人物,深知哈尔林城那样军事要塞到底有多么难啃,八天真的能打下来吗?

根据赵深的说法,在这次战斗中,徐静昌的表现简直就如同战神降临一般神勇无敌,不仅亲自在第一线坐镇指挥,而且还第一个进入哈尔林城,接受了敌人的投降。

要是别人送来这么夸张的捷报,朱高煦肯定连一个字都不会相信,但所有的战果全都写的清清楚楚:哈尔林城已经攻克,镇守哈尔林的帖木儿长子已经向徐静昌投降,连印信、敕绶什么的都缴获了,其中还有很多身份高贵的蒙古王公大臣,更缴获了好几万人口和无数的兵甲器械,以及一个完整的军马场和一万四千匹战马!

虽然夸大军功是历朝历代军队的“传统技能”,但赵深说的这些根本就不可能作假。

毕竟那些被俘的蒙古贵族和高官是要带回来的,还有那么多的人口、物资和牲畜,这玩意总不可能全都是信口胡说的吧?

徐静昌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