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秧子,竟成了大明帝师
作者:力大如牛 | 分类:历史 | 字数:52.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7章 非得变吗
朱厚照急了。
他没想到父皇居然又是一副把自己当小孩的样子。
“儿臣是认真的,没有说笑!”
弘治皇帝就静静的看着他。
“朕知道你想为国分忧,但当务之急是多读书,多学学圣人之道。”
“不要一天天听风就是雨的,任由他人言语摆布。”
言外之意是多跟苏策学学,别瞎嚷嚷,把朝廷政策当成练手。
“朝廷一言一行都关系千万百姓。”
“多少臣子商议不出来的结果,你一个毛头小子能干什么?”
朱厚照打定了主意,绝不服输。
“父皇,我知道开海事关重大,牵扯到诸多利益往来。”
“但是不动刀,这块烂肉就一直攀附在大明身上。”
“眼下还能救,拖到以后。”
“莫非等着儿臣来整治吗?”
朱厚照的话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大逆不道。
在弘治朝没事。
弘治皇帝巴不得朱厚照早点参政,能让他减轻压力,只要不是胡来,他都乐意接受。
就像当初的朝议,他也让朱厚照参加。
商税的事,也让他去开口了。
所以当朱厚照说留给他整治的时候。
弘治皇帝沉默了。
人之命数自有天定。
对于这一点,弘治皇帝看的很开。
似乎也是汲取前朝成化先皇帝的经验。
他向来没有什么寻仙问道,求访长生的想法。
对于自己走后,大明的烂摊子......
“好,你说吧,朕听着。”
弘治皇帝无可奈何的坐在床榻上,正色道:
“开海不是儿戏,稍有不慎极易激起民变,威胁到朝堂。”
“届时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政令就可以解决了。”
朱厚照兴奋的点点头。
“那是自然。”
“所以儿臣昨天彻夜都在思索该怎么办。”
“绝不会让父皇失望!”
朱厚照循序渐进,讲着昨天苏策给自己阐述的东西。
弘治皇帝认真听着朱厚照讲他的计划,还时不时的点点头。
正当话题深入,朱厚照说的口舌冒烟的时候。
三阁老们来了。
本来这次是准备商议一会朝议之事的。
现在见太子在口若悬河的滔滔不绝。
三人互相对视一眼,均是一头雾水。
“殿下今日怎还没走?难不成又要参加朝议?”
谢迁想起之前朝议,朱厚照化身喷子“大杀四方”的模样,现在还感觉心有余悸。
刘健也是如此。
都一把年纪了,要是和小年轻争论的话。
不一定是说不过,可能是身子骨受不了啊。
唯独李东阳,神色中透着古怪。
昨日的事还历历在目,很难不让人联想。
但听到开海,三人还是一惊。
“殿下,开海一事涉及可不单单是一个轻飘飘的决定。”
“太祖在时,便曾留下话说‘片板不’......”
还没等谢迁说完。
朱厚照就不耐烦的摆了摆手,“本宫知道,不用谢师傅提醒。”
“太祖说过什么话,本宫比你们清楚多了,他老人家是本宫的祖先,本宫能不知道?”
他近乎蛮横的态度。
让谢迁一滞,旋即喏喏的说道:
“那殿下到底是想怎么样?”
“马上朝议在即了,总不能直接在朝议上就大张旗鼓的讲出来吧?”
朱厚照言辞越发犀利,目光越发尖锐。
“怎么不能?”
“只要有利于我大明朝的事,本宫就要讲!”
“谁挡着本宫,谁就是阻拦大明振兴!”
朱厚照扣了好大一顶帽子。
就连弘治皇帝也不禁诧异。
此前还从未见过太子这般模样。
他什么时候开始有推行政策的决心了?
甚至不惜做出和百官作对的样子,简直是前所未有。
在弘治皇帝的印象里。
朱厚照还是个满东宫乱跑的小孩。
经常翘了杨廷和的课,偷跑到宫外面干坏事。
才认识苏策多长时间,竟然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想起苏策。
弘治皇帝又不禁生出了几分爱才之意。
此前,他给朱厚照挑选的帝师乃是杨廷和。
如今看来,苏策好像更像是太子帝师了。
一言一行,竟出乎意料的教导不错。
望之似有几分人君的模样了。
弘治皇帝轻轻捋着长苒。
沉声说道:
“三位师傅,不如这次就再让太子试试吧。”
“不经些风雨,他是成长不起来的。”
反正朱厚照迟早也要正面面对一帮子文官。
不如趁着眼下,自己还能给他遮风挡雨的时候,多磨练磨练。
万一有朝一日,他荣登大宝,称天子之后。
两眼一抓瞎,被文官们给左右了。
那时候再追悔就来不及了。
当然,弘治皇帝的一番苦心深深藏在心里。
众人都没看出来,权当是皇帝磨练太子。
其实弘治皇帝正值春秋鼎盛之际,三十来岁。
比起历代先皇帝,身体还算不错。
至少眼下还算不错。
所以根本没人去想,有朝一日朱厚照独当一面会是什么样子。
朱厚照兴致勃勃,领了皇命。
三阁老依旧相互看看。
苦笑连连。
这感觉多少是有点莽撞了。
陛下为了教育太子,还真舍得下本。
......
没多久。
趁着朱厚照回东宫换朝服的空档。
刘健坐在弘治皇帝对面,像往常的时候一样。
帮陛下批阅奏章。
“陛下,臣以为大明当前百弊积生,漠北鞑靼蛮子作乱,中原连逢干旱,江淮一带又偶有洪灾。”
“处处都要花银子。”
“若不是前段时间批了一笔银子赈灾,估计现在百姓早已是民不聊生,靠着吃树皮过日子了。”
作为内阁首辅。
刘健就像个裱糊匠。
和弘治皇帝一起,拆了东墙补西墙。
凭借微薄的税银和粮食,在大明上上下下补亏空。
要赈灾,要粮食,就得去和富庶之地,没遭灾的地方借。
有借就要有还。
一来二去,调度繁杂。
就滋生了许许多多想不到的问题。
车马消耗,路途损失,官员上下贪墨。
最终能落到百姓手里的,已然是十不存一。
刘健如数家珍的一项项和弘治皇帝翻旧账。
惹得君臣二人俱是一声长叹。
就连一旁候着,等待上朝的李东阳和谢迁都心情沉重了几分。
说直感慨处。
刘健竟是眼睛都有些微微泛红了。
“陛下,您是君父,肩上担着天下人的责任。”
“上承天命,下顺人性。”
“数不清的百姓都在等着朝廷来救济。”
“数不清的官员都等着上面的政令。”
“在陛下看来,开海就那么重要吗?”
“这祖宗之法,就非得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