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定鼎
作者:神哥废柴 | 分类:历史 | 字数:147.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64章 防渗漏技术
公输盛听罢,便将赵云引入船长室中,拿出了一份图纸铺开,指着图纸的一处说道“钜子可能不知道!能造多少斛的舰船,并非完全是受技术受限,其中最关键的地方便是在此处!”
赵云听罢探头查看,发现这是一张船只内部的结构图,之中标有肋板、肋骨主材、中内主龙骨、纵行加强、支横木梁、扶强加材等字样,而公输盛所指之处,便是中内主龙骨。
公输盛继续说道“此处乃是全船的核心,称为中内主龙骨,主龙骨必须使用百年云杉木,此百年云杉树能长至十五六丈高,树围可达近两丈,造三千斛船只,需要二棵同等大小的云杉木材做龙,海东郡以北确实是杉木成林,可是有百年的云杉却不多,几十年的木材却多如牛毛,若非近来依氏一众伐得数颗此树,我们也造不出三千斛的舰船!”
赵云听后点头说道“你的意思是说,造船也受天然材料的限制,木工榫卯技术吗?没有大型木料,可以用榫卯拼接啊!”
公输盛摇了摇头回道“其他部位可以用榫卯技术拼接,只要技术尺寸准确,决对不会出问题,可是主龙骨不能竖拼接,可以两棵树夹着上榫卯,如此才能支撑全船的结构!”
赵云听后恍然大悟,想了想说道“原来如此!有多大多粗的主龙骨,才能造出多少吨位的舰船,难道就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吗?”
公输盛听罢点了点头说道“当然能!造船的上等材料有金油檀、泰柚、柴胡、铁力木、石椎、昆甸树木,还有松木、柏木、柚木、榆木、赤木、樟木、楠木等等材料,可惜稀有木材太少,而有些可做主龙骨的材料,大部都在南方,其他部件的木材,可替代面广,也容易采得,唯有主龙骨难得!”
赵云听罢踱步后说道“看来为了造船,我们得从南方购木材啊!当然眼下也并不着急造远洋船,能就地取材最好不过。本侯也给你一个可期之事,未来会有无数的树围达数丈的材料,别说三四千斛的船舰,万斛的巨舰都可能造的出来!”
赵云并非吹水,若说大型木料,中南半岛及南亚诸岛,原始森林遍布,在粗在高再有年头的树木都有,什么金丝楠木,上等紫坛木,东南亚地区是应有尽有。
赵云在占婵等了两天,甘宁及郑良的船队都没有消息,赵云只能继续在船厂参观,船厂有好几个加工工坊。
赵云好奇的是,在没有各项高科技的情况下,几千斛的木船是如何做到不漏水?又是如何利用榫卯技术,使全船不使用一枚铁钉!
当世木匠技术最强的匠人,其实就是造船木匠,木匠榫卯与卯榫技术有五十多种,一艘千斛以上的大船,全船榫卯应用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其实榫卯和卯榫是有区别的,两者有着不小的区别,榫卯是切面形接连,有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类型,榫卯是需要榫销固定,后世木匠便以铁钉或木螺丝做为榫销使用。
卯榫则是孔洞型连接,一公一母或数公数母阴阳连接,而后在使用特制三角木塞,塞于连接处敲紧,锯去多余的木塞,再用刨刀刨平,此为固定的卯榫,不使用任何一个铁钉,其坚固程度远胜于榫。
另外还有机关型卯榫,可活动可转动的活动卯榫,其工艺技术则更为精妙而复杂,不见实物技法用语言文字描述。
当然在后世统称为榫卯技术,后世有高科技的代替,使用复杂榫卯的地方极少,我们常见的也就那几种,如燕尾榫、口袋榫、肩榫等等。
而木船底板便是使用了穿带拼榫、方木销死榫及方形木销贯穿带接合,三者结合牢不可破,有梯形木条穿带于开过槽的长条木板背面,长条木板之间又有方形木贯穿,背面再打上死榫。
各方面的尺寸必须分毫不差,拱形弯度也得做到带接恰到好处,船体负重普通的情况下,对于几百斛的船,这样的工艺,足以防止渗水。
当然光是这样的工艺,一旦面对海浪,或者是本身负重,还不到完全不漏水。
造船工匠们有一套防渗漏工艺,造船厂收尾时,便有负责防渗漏工匠上场,工匠会选取优质细麻,用工具强力塞入船板的缝隙内,然后浇上水,晾干再塞细麻,前后要塞三次,浇水三次晾干。
其工艺看似简单,实则极为艰难,为了达到标准,细麻往往只有发丝粗细,塞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船体造成后,必须晾干一段时间,否则几乎没有缝隙,晾干后木板也会缩收,才可以塞麻丝。
三次塞麻后,就算是直接下水,船也是不会漏水的,细麻与木板遇水便会膨胀,连接处牢不可破,还起到密封的作用。
古人工匠拥有非凡的智慧与经验,如此加工虽然可保证不会漏水,但却防不了海水的腐蚀,所以还有最后一道工序。
古人取桐树树油和石灰粉,调配成油灰腻子,前后数遍刮于木板连接,便可以做到百分百不渗漏,并阻挡海水浸泡腐蚀连接。
当然连接处是有了保障,可其他地方却没有防层,所以想加长船的使用,便可以全船上一层油漆。
但是汉代的油漆都是天然的之物,别说整船上油漆,就是家中的家具与门窗上油漆都是奢侈的,只有帝王贵族阶层才能用的油漆,汉代的漆具可是奢侈之物。
如此巨大的船舰,别说几十艘了,给一两艘上油漆,所费都是十分巨大,而且油漆产量不高,还属消耗品,武州再有钱,也做不到全船刷油漆。
不过桐油可以代替,中国是桐树的原生地,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区,都有大量桐树生长。
华夏文明取桐子榨油,利用桐油至各方面,早在公元前二千年便有了,当代桐油已成战略物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