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257.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五百六十三章 君臣的信任
张周从贡院出来了。
刚阅卷完毕,还没等开弥封,这边朱佑樘便已经迫不及待派人来请张周到宫里议事,放榜前的准备工作,可以由杨廷和来主持,而张周要马上转变回他大明柱梁的身份。
“公爷,永平府的案子,基本已经了结了,依照您的意思,能宽赦的都宽赦,几个大户落罪,最初定了四家,后面增加了三家,一共是七家。剩下的都只是罚没财货了事,这案子基本便可以定了。”
孙上器负责过来给赶车,对接的事情也由他来完成。
张周道:“挺好。”
孙上器本来很紧张,怕张周深究这件事,毕竟锦衣卫在做事上也不够严谨,也容易落人口实。
但张周出奇的好说话。
“再就是项家那边,本是定了罪的,且是首犯,定的是主犯斩首,而家族中人充军发配到宁夏等处,但他们似是想通过一些关系,来帮您号召本地开矿等事,在寻关系,您看……”
孙上器不像牟斌和郭昂这些人。
牟斌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平时看起来很忠厚,但其实在大事上一点都不虚,斩尽杀绝的事情绝对不会手软。
这是成大事的基础。
而孙上器就是下层人爬上来的,他看透了民间疾苦,对于不公的事情有自己内心的软肋,并没有那种做大事非要将对手杀到片甲不留的狠心。
张周道:“都定罪了,还指望他们作甚?如果项氏脱罪了,赵氏的罪要不要脱?一切都与奥秉公论断,至于以后谁在永平府协助开矿,有那么重要吗?矿本就是朝廷在开,他们只要做到不影响不捣乱就行了,用他们号召什么?”
“是。”
孙上器老老实实领受。
张周笑着道:“孙千户,其实我刚出来,就听说了,黄家出来那女人,最近可是上窜下跳的,你不会以为,我以后要靠她来打理永平府的事情吧?”
孙上器想到彩黄氏那咄咄逼人的模样,自己也想笑,终于还是忍不住挂上笑容道:“公爷您也能看出来,那女人心狠手辣是有的,但不适合成就大事。卑职也是这么看的。”
张周道:“谁说不是。什么亲眷的,跟我八竿子打不着,本来就没什么可攀的,找个契机缓和一下跟地方上的矛盾而已。什么亲眷的关系,不过是个由头,你也不必太往心里去。那女人,我便不见了。”
“是。”
孙上器听到这里就放心了。
他很怕永平府地方上出现可以跟张周过从甚密的家族,那以后难保这些家族不会用张周的势力,去反攻倒算锦衣卫在本次事情上对地方上的迫害。
现在张周表明态度,仍旧会倚重他们锦衣卫,孙上器也就放心了。
……
……
乾清宫内。
张周前来拜见朱佑樘,朱佑樘也很高兴,正事都先不所,直接让人给准备御膳,言下之意是要跟张周好好喝两杯。
“秉宽,朕是听说阅卷的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就赶紧让你回来,边疆的战事,少不了你。尤其这会马上就要到秋收的时候,天凉了,鞑靼人日子不好过,就会来扰边,各处的战事需要你来统筹。”
朱佑樘最初派人去请张周出来时,显得有多么急迫的事情。
但等张周到了皇宫,才知道朱佑樘其实也是小题大作。
更多是因为,朱佑樘见不到张周,对于朝中事务有点没底,这是君臣之间的信任。
“秉宽,内帘的事,如何?本次乡试,可有选出适合的人才?”朱佑樘问道。
张周道:“臣出贡院时,刚开始开弥封,解元的卷子已经定了,文章和才气都很高,臣也知道名字,叫谢丕,乃是谢阁老家的二公子。”
“哈哈?是吗?”朱佑樘一听,登时开怀大笑起来。
在朱佑樘看来,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谢迁平时在朝中跟张周为敌,现在张周却成了谢迁儿子的座主,以后谢丕见了张周要恭恭敬敬叫一声先生,这让谢老儿的老脸没处搁。
朱佑樘道:“听说李阁老家的孩子,也在这次顺天府乡试应选者中,可有他的消息?”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还不知是否中了。”
“如果都中了,才有意思呢。来年春闱,你再主持一番,到时候……哈哈。”
朱佑樘正说着,这边李璋进来,告知有关午膳已经准备好的事情。
“去把太子也叫过来,顺带拿上他的文章,秉宽啊,帮朕参详一下,看太子的文章如何。朕也知道,他距离举人是差得远,但朕也想知道他所写的文章到底怎样。”
“是。”
……
……
午膳开始。
朱佑樘没有等儿子来,就跟张周一边吃饭,一边谈及有关西北的战事。
“威宁海周围倒也太平,鞑子现在已经分成两派,以朕所知,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现在已是腹背受敌,也跟他之前出兵蒙古右翼,导致人心不和有关。”
朱佑樘道,“但现在蒙古右翼,除了火筛之外,其余几部,仍旧没有归顺大明的意思。他们还在跟巴图蒙克周旋。有线报传来,说是今年里,巴图蒙克已经几次派使节去各部讲和,他们的意思是要一致对外,就是联合起来找国朝的麻烦。”
张周道:“陛下,以臣所见,已经出现了裂痕,再想修补,也就难了。现在草原上各部的人心都已经无法凝聚,巴图蒙克就算再想弥补,也是徒劳。”
朱佑樘一脸笑意道:“这还要靠我朝的兵锋强盛,如果像以前那样,边疆将士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打理不好,鞑靼人还会有什么顾虑呢?他们该兼并兼并,该讲和讲和,到头来还是会威胁到大明的边疆。”
“陛下谬赞了。”张周显得很谦逊。
“秉宽,正好朕这里还有一些兵部的公务,涉及到边关的,你回去的时候一并带上,帮参详一番,给朕总结一下。有些事,朕也不好去下定论,现在朕更想知道,如果鞑靼人还敢来犯境,会走哪条路,朕想再给他们一点教训。只有他们以后过不下去了,想的是如何投靠大明,而不是来抢掠,朕才觉得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朱佑樘说着,又让李璋给张周抬了两箱子的奏疏。
张周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在贡院主持乡试时,朱佑樘这边对什么军方的公务,基本就没处理过。
不是朱佑樘没信心,而是对他张周更有信心,宁缺毋滥,一定要等他张周出来,由他来处理。
“不急。”
朱佑樘笑道,“咱先用膳,一会太子来了,不用给他好脸色。太子最近性子也有些收不住,朕正想如何去管教他。秉宽,也要你多费心啊。”
……
……
朱厚照到乾清宫时,张周跟朱佑樘已经吃完饭了。
朱厚照也没吃午饭,就拿着自己的考卷立在旁边,等着张周给他阅卷。
张周好似个考官一样,端详着朱厚照的卷子,一声不吭。
朱厚照终于忍不住问道:“先生,还行吗?”
“秉宽,你实话实说便可。”朱佑樘道。
张周道:“太子在经义上的理解,并没有偏差,但在文章上,仍旧有需要进步之处。”
“呵呵。”
朱厚照听了,也觉得不是什么好评价。
“听到了没?回去之后,好好学!你写得这都是什么狗屁不通的文章?这么多先生教你一个人,你可知道自己有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学成了,以后方能治国安天下,否则朕如何放心将天下交给你?”
朱佑樘对儿子一顿训斥。
朱厚照扁扁嘴道:“知道了。”
“回去!”
朱佑樘厉声道。
朱厚照这才带着东宫的太监,一起回东宫去了。
等人走了,朱佑樘道:“秉宽,你觉得太子的文章如何?”
张周道:“回陛下,太子的文章看似中规中矩,但其实还是有不少亮点的,如此的文章就算是拿到乡试的考场上,也算是不错的。只是在诏表判和时务策等,太子仍旧无法达到理解文意。”
“秉宽,你是说,太子在四书文和五经文上,已经算写得不错了?”
朱佑樘听到这里,忍不住又拿过儿子的文章,仔细看了看。
之前觉得儿子写得狗屁不通,但经过张周这一番评价,朱佑樘再拿起来看时,突然又觉得有不同的认识了。
儿子的文章也只是在字体上看起来很幼稚,但在文风和立义上,似乎并不差。
“陛下看太子对于宽仁和礼乐的理解,明显都是有宽厚仁义之风,有儒家中所倡导的仁恕,再加上太子在经义转折中所用的语法,也都是正常文章所用,虽然仍旧显得稚嫩,但这些只要经过一些系统的指点,都是可以改善的。”
“以此发展下来,太子再过个几年,真去应考乡试,或许也能通过。”
朱佑樘本来对儿子一点信心都没有,现在他则信心满满。
“好啊,朕突然也觉得,太子的文章写得还行,也可能是朕之前看惯了翰林学士所写的文章,最起码也都是进士的文章,对太子的要求有些过高了,但再看太子的学业,其实已经进步不小了。”
朱厚照再怎么吹嘘自己学得好,也不如张周这个当先生的,在他父亲面前夸奖两句。
朱厚照突然就从熊孩子,变成了乖宝宝。
李璋在旁笑道:“陛下,还是因为太子天纵奇才。这是根好。”
“是吗?”朱佑樘笑着,将文章放下道,“那应该说是先生教得好。不但是秉宽,还有翰林院的那些讲官,天天给他教导,如果他一点都学不好的话,那朕还花这么大力气做什么?”
张周心说,陛下您还知道是名师出高徒啊?
一群人围着个太子,如果就是没发太子教好,要么这太子是个笨蛋二百五,要么这群讲官都在混日子。
实际上不但讲官兢兢业业,连太子也是个聪明的娃儿,就算朱厚照这熊孩子的心思不全放在课业上,但真让他沉下心去学,说这是个状元之才也不为过。
只是心思用错了地方啊。
“陛下,臣认为,回头可以在太子面前,跟他明说,让他知道自己在课业上有进步,给他一些信心。”张周提议道。
朱佑樘道:“朕本来的意思,是批评他,让他认为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