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唐不良人

作者:庚新 | 分类:其他 | 字数:405万

第一百一十四章

书名:大唐不良人 作者:庚新 字数:10611 更新时间:2025-01-23 02:08:01

终于来电了,恢复网络了!

大唐是大国,是公元六七世纪的世界最强帝国。

大国的标志是什么?

不仅幅员辽阔,经济强盛,文化强势,武力横压当世。

更兼宗主国身份。

身边有一群跟着混饭吃的小弟。

就如武林盟主一般。

正如后世某鹰酱,振臂一呼,自有藩属小弟,替他冲锋陷阵在前。

只要盟主一声令,全天下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小弟自愿为其鞍前马后,甘做打手鹰犬。

在这个时代的大唐,就有这样的号召力。

天可汗不是随便说说的。

苏大为叉手昂然道:“以大唐一隅对抗整个辽东,可谓以己之短,攻敌之所长。但我大唐的实力,又岂是纸面上的武力?

但请天子修书一封,号召辽东各部外藩出动仆从军。

以仆从对付叛军大部,而我唐军集中精锐,攻敌要害,若叛军首脑除去,则敌自溃。

可不战而胜。”

大殿上的香气越发浓郁。

烟雾缭绕中,各大臣小声交换意见,窃窃私语。

将军们也小声交谈着。

武媚娘思忖片刻道:“前次薛礼之败,正因为仆从军葛逻禄反叛,今次再在辽东征召外藩作战,是否有翻覆之险?”

“不然。”

苏大为道:“西域情况不同,前次李敬玄大败,丧师辱国,以致动摇各胡族对大唐的敬畏,而且葛逻禄人在胡人中,也是首鼠两端,极无信义之辈。

大食人买通他们是可能的。

但在辽东,我大唐经营多年,恩威甚隆。

辽东渤海、靺鞨、契丹各部族,对大唐十分敬畏。

朝中不少军将,皆从这些部族选出。”

略停一停,苏大为继续道:“依臣之见,可速派将军高侃为总管,麾下率李辩等靺鞨大将协作,同征辽东。

高侃前次与臣一同征高句丽,军功卓着,擅于用兵,而且出生渤海高氏。

有他在,征召渤海兵源不在话下。

李辩出身靺鞨大族,在靺鞨族中素有威望。

还有萧延庆出身辽东契丹,可以为将。

这几人,从各自族中征发仆从,事半功倍。”

这番话说出来,殿上各将军都不由暗自点头,暗叹苏大为眼光老辣。

用这些异族归化多时的将领,统率本族仆从,自然会得心应手。

不会出什么乱子。

李弘和武媚娘似还在思索。

苏大为长叹一声:“可惜了李谨行……他本是靺鞨酋长,若他在,征召靺鞨作战,更为方便。”

历史上,李谨行武力绝人。

累迁营州都督,曾破吐蕃军于青海。

后封燕国公。

死后追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为大唐名将。

原本按轨迹,李谨行将有更大作为。

但谁也不曾想,居然在李敬玄大败一役中,没于乱军之中。

只能说,李敬玄那次大败,大唐实在输得太惨了。

光是有名有姓的高级将领,便有数十人之多。

中级将领,更是阵亡数百人。

那些高级将领中,不乏日后大放光芒的能将,名将。

苏大为略一思索:“我记得李谨行有子吧?”

一旁的程务挺点头道:“有二子,长子李思敬,次子秀,都已成年。”

“若是可以,对辽东作战,可征召二人参与,一方面借李谨行的威望,第二也是给他们一个出身。”

“甚善。”

武媚娘终于点头。

苏大为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李谨行在靺鞨族中的威望,让李思敬和李秀从军出征,可以继承这部份号召力。

甚至在唐军支持下,直接成为新的靺鞨部酋长。

第二就是大唐素重军功。

虽然如今下层想要升迁封赏不如从前容易。

但像李思敬这种出身,稍微在军中历练,镀层金,以后继任李谨行军中遗产,封爵,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李弘也道:“此计甚妙。”

他舔了舔唇接着道:“方才苏郡公说攻其首脑,然辽东叛乱已经持续数年,首脑为何人?”

苏大为看向程务挺:“程将军把刚才没说完的都说了吧。”

“是。”

程务挺走到沙盘旁,指了一下倭岛,又指了一下新罗。

“如今攻占我安东都护地界的,虽为百济和高句丽复国叛军,但实则是新罗人和倭人在背后支持,这二国中,新罗人战力颇强,有一支精锐能征善战,非常难对付。”

苏大为默然不语。

他知道,那是当年的朝鲜花郎,新罗国仙留下的军队。

但当年碍于盟友和藩属国的身份,金家人又认怂得够快。

所以新罗并没有伤元气。

与被打残打死的高句丽、百济完全不同。

至于倭国,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倭国地盘够大,人口也比新罗多,之前的破落贵族也没清理干净,应该还能搜罗一些可战之兵。

而且倭国还有那个神出鬼没的神道教。

程务挺看了一眼苏大为道:“按郡公方才所说,安东都护兵力不足,无法守住所有防线,但若以高侃为总管,征召渤海、靺鞨、契丹等各族仆从军,那兵力不足的问题便解决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除了解决兵力,还有一个好处便是。

仆从军向来自带干粮。

唐军不用准备这些人的粮草。

非常的省钱。

而且做为客军,这些仆从作战非常凶狠。

不凶狠不行。

都自带干粮了,如果不能打胜仗,抢掠一番。

这些仆从是会破产的。

谁家也没余粮。

“正面靠仆从可以稳固防线,叛军没有人数优势,就无法再推进战线。”

程务挺手中竹枝沿着渤海划了一下:“这时,我军以高侃率领精锐,可直捣新罗人国都,将其攻占,这样,新罗人的威胁便可解除。”

殿上的议论声更大了。

武媚娘凤眸顺着程务挺的竹枝看向标示为新罗的地界。

幽幽道:“昔年苏定方为灭百济,出动大军十万,大小战船七百余艘,粮草不计其数,后方民夫力工,至少三十余万人,此次要灭新罗,需多少人?”

虽然没有直接质疑,但这话,其实就是在说,朝廷对新罗依然需要大费周张。

灭国之战,没那么容易。

“太后。”

苏大为行礼道:“对付新罗,倒不用像当年百济一样,新罗只所以强,只因为当年他们的精锐兵马,并没有遭到重创。

唐军以大船渡海,直插新罗首都。

然后便可以围点打援,将他们的精锐打掉。

打去精锐后,新罗便不足为虑。

万里海疆,处处都是我军战场。

我们想打则打,想走则走。”

这话说得,令年轻的李弘不由热血沸腾。

忍不住鼓掌道:“苏郡公所言甚善。”

“稍待。”

武媚娘玉掌轻抬:“若要用此策,那远征新罗的将领一定要熟悉水战,而且能力出众,谁可为之?”

苏大为不假思索道:“昔年臣在对百济作战时,曾与将军刘仁愿一起携手,深知此人之能,愿举荐刘仁愿为将。”

说完又看向身旁的程务挺:“程务挺可为副。”

一听此言,程务挺大喜,忙叉手行礼以示感激。

相比西面崛起的大食帝国。

东面那些叛军,只能算小杂鱼。

武媚娘前后思量,微微颔首:“善。”

然后目视苏大为:“那依你之见,需要出动多少兵马?”

“若是我领兵,万人足矣,考虑周全的话,应当发精兵两万。”

“兵从何处出?”

大唐天下府兵,大半都在关中。

关中遭灾那情况,如今基本是抽调不出什么人手了。

苏大为对此早有预料,成竹在胸道:“当年太宗为了防备高句丽,以及对辽东用兵,在此方向设了数十折冲府。

此次对辽东出兵,从这些折冲府征召,足够应付。”

“粮草?”

“我在兵部有过计算,比起关中,江都荆扬收成还算安定,略有富余。派战船沿江出海,沿路便可征召粮草,只须朝廷一纸调令。

人力、辎重,兵甲,沿路都可备齐。”

听苏大为这么一说,武媚娘的眉眼一时柔和下来。

方才脸上笼的寒霜稍敛。

对上位者来说。

办事是第一位的。

苏大为不但能办事,还懂得怎么节省。

若按他这么说,关中可不动一兵一卒,只用一纸调令,遣一些军将,便能将此次辽东叛军解决。

哪怕最挑剔的老板,也挑不出毛病。

“且慢。”

就在此时,一直没出声的狄仁杰忽然出列道:“敢问苏尚书,方才所说辽东叛乱,除了新罗,还有倭国在后方支持。

新罗这里派刘仁愿出兵。

那倭国如何?”

被狄仁杰一提醒,李弘和武媚娘也反应过来。

众人目光再一次集中在苏大为身上。

“爱卿有何策?”

“倭国距离新罗颇近,的确不可不防,但现在要多抽调人手,也不太容易。”

苏大为略一沉吟道:“我记得我昔年麾下娄师德是荆扬人,这两年他应该是回荆扬了吧?”

武媚娘皱眉,在脑海中回忆娄师德此人。

李弘在一旁道:“他现为扬州司马。”

“那就好办了。”

苏大为抚掌笑道:“昔年臣征倭岛,靠的就是娄师德和王孝杰等将,此次再征召此二人入伍,命他们率领小队精锐,以轻舟暗渡倭岛。”

“呃,派小队人登倭岛,然后呢?”

“再派都察寺暗探协助,当年打下倭岛之后,也收了不少人手,应该会有一些人剩下。”

苏大为道:“娄师德等人熟知倭岛情状,先以都察寺暗探联络倭岛旧部,命他们伺机起事,若有机会,娄师德等人,再出面扩大战果。”

“这能成吗?”

李弘脸露狐疑。

苏大为说派小队人,小队人是多少人?

几十人撑破天了。

靠这几十人能打下倭岛?

苏大为不慌不忙道:“此计主要是分散倭贼的注意,在他们国中制造乱象。若成,娄师德可向刘仁愿借些人手,扩大战果。

若不成,他们可退往新罗休整,不会有太大损失。”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这么一说,所有人听懂了。

苏大为此计,是利用以前在倭岛上留下的暗桩,对倭国内进行破坏。

以分形势。

若国中生乱,短时间内,倭王高市想必没时间去管新罗的事。

成了固然好。

若不成,大唐也没什么损失。

只要拖上一段时间,待刘仁愿和程务挺将新罗人的精锐兵卒打掉,目地便达到了。

单独一个倭国,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对了,臣再保举二人,俱为百济名将,一是黑齿常之,二是沙吒忠义,命他二人前往百济招揽本族旧部,从侧翼分新罗之势,相机而动。”

沙吒忠义本为百济大将。

在百济被大唐苏定方攻灭后。

于苏大为镇守百济期间,发动复国叛乱。

最后被苏大为所破。

势穷后,被黑齿常之说动,投了苏大为。

并改名为沙咤忠义。

以示永不背叛之心。

而黑齿常之更是赫赫有名。

为大唐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百济归化名将。

本人也是百济大族族长。

有这两人出马,自然能拉起一帮人马。

而且这两人对大唐的忠心,毋庸置疑。

经得起历史考验。

武媚娘对苏大为这番布置十分满意。

“以高侃为总管,征召辽东各族为仆从。以黑齿常之和沙吒忠义入百济,从侧翼牵制新罗。以刘仁愿和程务挺从海路直击新罗首府。

再以娄师德、王孝杰等人,扰乱倭国,使其无法助新罗。

整个战略,出兵不过两万,而且以荆扬提供。

善!大善!”

武媚娘回头看向李弘:“圣上,你以为如何?”

李弘早已喜不自禁,忙道:“儿臣之见,就依苏郡公之策行事。”

武媚娘微微颔首:“不错。”

她转向苏大为:“辽东的事定下了,西域却又如何?”

凡事必有轻重。

相比辽东的癣疾之患。

西域方是大唐的心腹大患。

曾经强大的波斯国,在大食的攻势下,已经土崩瓦解。

连波斯总督都内附大唐。

而大唐在西域已经接连两败。

关中又逢天灾,赈灾尚未结束。

远未恢复元气。

就算是想抽调兵力,也无力可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不光令满殿文武重臣头痛,令李弘头痛。

就连武媚娘,也为此大伤脑筋。

总不能新帝刚继位,便被大食人打到西域打破四镇和安西都护府吧?

到那时,新政权的合法性,还有朝廷,必受质疑。

天下必生动荡。

武媚娘虽然渴望权力。

却也不希望,大唐衰败在自己手中。

“苏郡公,可有计策安定西域?”

面对武媚娘的询问。

李弘充满期待的眼睛。

左右宰相,以及四周六部官员,各军将投来的目光。

身边程处嗣、苏庆节、程务挺投来信赖的眼神。

苏大为并没有急着回答。

而是走回到西域这一片的沙盘前,缓缓踱步,似在沉吟。

西域的情况不好办。

若关中这几年没有受灾,倒是能抽调力量,征召人手往西域。

但眼下,关中疲弊啊。

就好像后世那个日夜一样。

天灾骤临。

古之豫州一日夜间,下的雨量等同于过去大半年的雨量。

一个小时内,便降下不亚于一百五十个西湖的水量。

这是天灾,非人力所能改变。

而迈过千年时光。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在关中,也同样发生这样的暴雨。

而且是持续半年之久。

粮食绝收。

洪水肆掠。

外洪加内涝。

好不容易等洪水退了,又变成干旱。

人力有时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如此缈小。

气候千年一轮回。

从小冰河到极热,一直反复更迭。

难怪古人说天地如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如铜。

人在天地之间,在大自然反复肆掠下,岂非就是炉中丹药,被反复淬炼吗。

摇摇头,他将心神,从这些联想中抽离出来。

人在局中,也要学会暂时把情绪抽离出来,在局外看这些问题。

如此才能最理性。

眼下急需解决的虽然是西域方面的军情。

实际上问题的本质在于大唐内部出了问题。

这问题既有天灾,更有治理问题。

在李治朝早期和中期,大唐的治理是高效的。

但是在李治朝末期,一些乱象频发,朝廷的秩序已经隐隐有失控的迹象。

否则光凭一个天灾,难不住光耀万年的大唐。

苏大为继续想下去。

自己固然是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根本缘由,即不是做为大唐臣子,而是做为一个大能。

一个想要突破一品,迈向更高层次大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的是了断因果。

待天劫降临时,可以了无牵挂,殊死一搏。

在巴颜喀拉山的那段时间,在神秘地宫内。

第一百一十四章

他与腾迅交流了许多,也见识到许多。

知道一但迈入一品境界,天劫降临只是迟早之事。

他之前击杀八仙,屠天下沙门大能时,已经过度使用了力量。

已经引起了这方天地法则的“关注”。

在天劫来临前,一定要把柳娘子、亲友兄弟,李弘、武媚娘,还有大唐,都照料好。

一但天劫发生。

要么生死道消。

要么成功破碎此方世界的桎梏,升往更高层面,任意逍遥。

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收回心中杂念。

苏大为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当朝户部尚书颜道礼身上。

“请问颜尚书,目前关中灾情如何,各处恢复如何?”

他没有谈及军事,而是先问关中受灾情况,令众人不由一愣,一时没摸清意图。

颜道礼目光向武后看去。

见武媚娘微微颔首,这才开口道:“兵部尚书既然问起,请容我一一细说。”

清咳一声,他朝自己笏板看了一眼:“去岁关中受灾,十室九空,后经太子,陛下亲赴灾地赈灾,事后统计,关中受灾户共一百一十七万户,丁口五百二十三万余人,可谓本朝前所未有之重灾。

虽倾府库,依旧无法解决全部缺粮问题。

并及因灾情影响,当年绝收。

直到如今,尚不能恢复元气。”

苏大为默默听完,接着问:“关中府兵情况如何?”

“这……”

颜道礼嘴角抽了抽,心说府兵情况不是该你们兵部报上吗?问我户部做甚。

但他随即明白过来,不久前,这兵部还是萧礼主事。

而当时萧礼一手遮天,兵部许多资料都被人有意焚毁。

直到如今,还没理出头绪。

就连户部赈灾的情况,也受当时萧礼兵部的影响。

皇帝李弘开口道:“此事我知道,关中共有折冲府二百六十一所,府兵二十五万。灾后统计,府兵折损六万余人,另有四万余人因饥病致伤残,如今关中府兵缺额近半,尚无法全数补充。”

听到这番数字,苏大为还没说什么,但是程处嗣、苏庆节、狄仁杰、程务挺还有十二卫大将军及朝中将领,一个个脸色铁青。

这叫什么?

一场大灾,等同于关中所有府兵集体来了场大败。

死伤近十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

一支军队,若死伤超过三成,便会失去战力而崩溃。

相对于每三个人里,便死掉一个。

折损过半,则更可怕。

任何精锐强军,也经不起这样的损失。

李弘的话却还没说完:“还有前次李敬业征西域,调拨的兵,大部也从关中府兵中征召,十万大军,只回来一万余人。”

这话一出,满场军将,一个个脸色不仅是青,更是发黑。

耻辱啊!

奇耻大辱!

但比耻辱更严重的是这个伤亡,加上关中此次灾情减员。

差不多等于把关中二百六十一个折冲府的兵员全数歼灭了。

别说兵员暂时无法补充到位。

就算把兵全部补上。

正如之前苏大为所说的,百战精锐死了,是那么容易长出来的吗?

这些死去的,都是大唐的脊梁,大唐鼎立关中,控扼天下的精华所在。

被李敬业败家,被天灾摧毁,如今已是毁于一旦。

这种情况,休说去对付攻入西域的大食人。

对付西域诸胡和突厥人的叛乱。

就是能否再弹压住天下,保证大唐各州不生乱子,都还是未知之数。

大唐执行强干弱枝之策。

天下共计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有两百六十一处在关中。

但如今,关中的折冲府算是废了。

没有五到十年光景,恢复不过来。

李弘脸色也很不好看。

做为大唐皇帝,他清楚失去关中府兵,对大唐意味着什么。

然而话还得继续说完。

“除了李敬玄那次,还有薛礼前次率兵抵御大食,也是从关中抽调。”

得了,全凉了。

关中共计二十五万军。

天灾败掉十万。

李敬玄送了十万。

薛仁贵又仆了五万。

这特么就是全死光了啊。

饶是苏大为有些心理准备,听到这些数字,嘴角也是抽了抽。

牙疼。

“关中受灾,元气大伤,关中的折冲府已是不堪用了,而且还得从各地抽调府兵,以实关中。”

苏大为缓缓说着。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从各地抽调府兵,意味着大唐对各州各地的控制,又会降低几个级数。

若一但有变。

那就是泼天之祸。

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到这个时候,苏庆节突然骂道:“全怪那个萧礼。”

这话提醒了众人。

若不是萧礼克扣关中粮草,以致朝廷对灾情救济不力。

若非萧礼激李敬玄,令李敬玄亲自领兵征西域。

若非萧礼令薛仁贵抵御大食……

虽然这些事情换一个人,也会做。

第一百一十四章

但至少,出征不应该都从关中抽调兵力。

至少在赈灾上,不会在那个时候抽调救命的粮草。

萧礼这些做法,简直是掘断大唐的根。

此人究竟想做什么?

武媚娘的脸色有些难看,扬声道:“说起此事,萧礼现在究竟抓到没有?”

都察寺卿严守镜忙上前道:“各地都颁布海捕文书,臣也派都察寺探员追查,但至今仍没发现此人。”

“废物!”

武媚娘冷哼一声,眼中透出寒光:“不管用任何代价,一定要抓住此人,哀家要亲自审问。”

“喏!”

苏大为在一旁暗想:萧礼这二货以为自己是穿越者,便想颠覆他认为不公的大唐,想玩一场星星之火燎原的变革。

现在估计也是玩农村包围城市那套,不知钻到哪个乡下地方蛰伏了。

但这家伙心术全用在这些阴谋上了。

根本没有堂堂正正去做实事的念头。

再说时移世易。

以如今大唐的识字率,你就算把全部高门贵族,满朝公卿全杀光又如何?

把大唐推翻又如何?

没有识字率,全部文盲的百姓,怎么在废墟上建立起新秩序?

而就算能建立起来,又凭什么那些人不会腐化堕落,不会从屠龙者变恶龙?

没有后世的工业革命,生产力上不去。

就始终是人吃人的世界。

资源就这么多。

不向周边异族去掠夺。

便会内卷……

收起这些想法,苏大为再次开口道:“关中乃天下根本,务必充实,臣建言,从湖广抽调富余丁口,以实关中。

另外粮草从各地征调,只怕也无法填补关中缺口。”

这话还用你说?

户部颜道礼,工部阎仲和眉眼一挑。

看苏大为颇有种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感觉。

论军事,咱们不如你。

但户部和工部的事,您老也别掺和了吧。

那是咱们的份内事。

左相阎立本抬头看了苏大为一眼,又看向新帝李弘。

却见李弘道:“苏郡公说的这些,朝廷都已经明旨在办了。”

苏大为点点头:“臣还有一个帮助关中恢复元气的想法,供陛下和太后斟酌。”

“讲。”

武后大袖扬起,双眼盯向苏大为时,眼中别有深意。

关中受重灾,虽不符合大唐和关陇的利益。

但对武媚娘和李弘来说,却未必都是坏事。

至少,关中军事贵族力量得以削弱。

这也意味着,对皇室的掣肘更少一些。

武媚娘行事,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这也是她明知萧礼所做之事,有极大祸患,却也没有出言阻止的原言。

政治只讲利弊。

并不看那些人命和数字。

只要目地达到。

死一些人,对站在帝国金字塔最顶尖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些数字。

所以,阿弥,你可不要在这时给我出些妖蛾子啊。

“关中受灾后,对西域的贸易往来也大损。臣建议,召在长安的西域胡商,命他们以粮草换我们的蜀锦、瓷器,百工。”

嗯?

李弘眼睛一亮。

武媚娘若有所思。

阎立本拈须不语。

六部官员小声嘀咕。

片刻之后,阎立本上前一步,叉手道:“天后,陛下,臣以为,苏郡公此计可行。”

这便是大唐版的盐引策略嘛。

据说后世明朝曾有一年受灾,守山海关的将士没有粮食吃。

若从朝廷调拨粮草,费日持久不说,而且沿路消耗,等运到山海关,十不存一。

后来朝中重臣向皇帝建议,对天下商人下令,运粮到山海关换盐引。

明朝的盐是凭“盐引”才能兑换,相当于“额度”。

有钱没关系都弄不到盐引。

只要能换到盐引,便有大利。

结果商人闻风而动,很快将粮草运集山海关,并且兑换到盐引,欢天喜地。

这一个策略,朝廷省了粮草损耗。

山海关将士得到需要的粮草。

而商人得到盐引,狠狠赚了一票,可谓三赢。

苏大为此策,没有那么复杂。

但是效果也定然不差。

如今从江南调的粮草,要先紧着神都洛阳的公卿。

能调往关中的不多。

其余各地运粮过去,也有一个沿路损耗问题。

但若此策一出,则西域胡商会想方设法,运粮入关中,以换蜀锦。

这个时代,蜀锦便是硬通货。

皇帝赏赐都会带上一些。

平日里对胡商供应的蜀锦也是有限额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

而大唐之锦,远销西域,暴利百倍。

供不应求。

再加上瓷器,和大唐各类百工商品。

此策一出,那些胡商必然闻风而动。

而且关中受灾,制造业暂时不能恢复。

要凑齐这些货物,又会间接推动公交署等物流业发展。

蜀地、各州的手工业也会因此更加兴盛。

通过公交署源源不断的汇聚关中。

这样一来,关中缺粮问题可以解决。

各地的制造业可以兴旺。

朝廷不用消耗库藏,便能解决关中之患。

武媚娘越想眼睛越亮,看向李弘:“弘儿以为如何?”

“母后,儿臣也觉得,苏郡公此计可行。”

李弘高兴的道。

武媚娘再看向六部官员:“众卿以为如何?”

“回天后,苏郡公此计甚善!”

“若真能解关中缺粮困窘,则善莫大焉。”

颜道礼、阎仲和等臣子齐声道。

武媚娘在心中盘算。

苏大为此策,能解决关中长期乏粮问题。

倒也不会很快就肥了关中那些军事贵族,关陇世家。

就算那些世家赚取更多财货,但是失去对府兵的掌握,这关中,今后还是她天后说了算。

于是武媚娘颔首道:“既是如此,哀家也无疑议,就照此计施行吧。”

李弘大喜,这算是他难得与武后保持一致的地方。

忙召来掌笔执礼的太监,以口念出圣旨,令中书省官员抄记下,待用印之后,颁行天下。

虽然此次议政,花去不少时间。

但是武媚娘与李弘,还有各部官员都比较满意。

没有花费朝廷太多公帑,已经解决了困扰大唐的两个重大议题。

但是现在,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武媚娘凝神细思片刻,然后向苏大为道:“爱卿方才说了借西域胡商输送粮草之事,但是西域叛乱未曾解决,大食国步步进逼,到时只怕商路断绝,借胡商运粮之事,只怕成无源之水。”

此话一出,狄仁杰、阎立本等重臣顿时心中一惊。

暗呼武后不愧是昔年由天皇大帝钦点,代为掌笔执政的女强人。

这眼光老辣,一眼看出问题关键所在。

李弘急道:“如之奈何?”

“陛下,太后,请容献上平定西域之策。”

苏大为叉手行礼。

满殿重臣,包括武媚娘、李弘、阎立本、苏庆节、狄仁杰、程务挺、程处嗣、尉迟宝琳、三省六部官员,十二卫大将军,及众军将,顿时精神一振。

知道戏肉来了。

苏大为终于要将最终的,也是最关键的解决办法逞上。

说也奇怪,好像自记麟德年起,那个从不良人一路升迁上来,在军事上崭露头角的苏大为就蜕变了。

成为一言一行,能关系整个朝廷大局,左右天下大势的定海神针。

威胁大唐的吐蕃,被他率军平定了。

威胁关中的大疫,被他消灭了。

影响大唐的瘟疫,被他献的治疫之法,一定程度消弭了。

现如今,这位大唐开国郡公,兵部尚书苏大为,献上的法子,又解决了辽东困局。

以及关中灾后诸多问题。

现在,最关键的西域问题,所有人也都不约而同的仰仗他的答案。

群臣中,狄仁杰两眼深邃的落在苏大为身上。

眼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概。

这十几年来,不知不觉,阿弥已经走到这个程度。

达到这个高度。

儒家圣人所言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阿弥全部具足。

只怕百年之后,也会被后人尊为大唐圣贤吧!

“天后、陛下,关中残破,对西域之事,无法再从关中征召,臣愚意以为,当中蜀中征召一定兵员。”

“蜀中?”

苏大为这个答案,显然出乎所有人意料。

李弘刚想出口,一旁的苏庆节便忍不住道:“蜀中折冲府颇少,兵员不过数万,要戎守蜀中那么大的地方,已经捉襟见肘,如何还能抽调出人手?”

实际上,蜀中做为关中屏障,是有担负着守护和阻隔关中与吐谷浑、吐蕃缓冲区的作用。

兵额不算特别少,但大多布置在吐谷浑一侧防线内。

而蜀中多山,许多地方荒无人烟,猿猴难渡。

大唐朝廷不乏多智之士。

也不是没考虑过从蜀中抽调人手问题。

但有着现实问题无法克服。

蜀中折冲府抽调空了。

靠什么来充实蜀中防线?

吐蕃虽名义上被大唐征服了,但大量广袤地区,唐军是没有那么多人和物力去扼守的。

也只能是像西域那样,建立都督府控扼住。

保持名义上的统制。

所以,在名义上,吐蕃是大唐属地。

但在实际上,大唐只是消灭了吐蕃松赞干布这支王室。

将吐蕃从一个整体一统的帝国,锤成了无数碎小的部落。

但吐蕃人还在。

威胁还在。

大唐对这块高原上的土地,时刻不在警惕和防备着。

怕的是哪一天,吐蕃中突然再出一位枭雄,振臂一呼,号召吐蕃人的骑士,如洪流般自高向低,俯冲向关中。

“我既提出此策,便有解决的办法。”

苏大为迎着众人的质疑,镇定自若道:“以我之见,征召一定兵员蜀中府兵,同时,大量征召故吐谷浑、吐藩各部为大唐仆从。”

咦?

苏大为此话出来,顿时引发一片哗然。

吐谷浑人还好说。

那是自太宗时起,就被驯化内附的内藩。

可是吐蕃……

大唐与之可是有灭国之仇啊。

而且消灭吐蕃,火烧其国都逻些城的,不正是你苏大为吗?

你征召他们。

和召生死仇敌,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