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作者:老燕难飞 | 分类: | 字数:6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二五章 用密信打嘴炮
皇甫嵩一到洛阳,就被董卓编织了一个罪名,下狱查处。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闻讯快马赶至洛阳营救。正好赶上董卓在大宴宾客,就直接闯入宴席之中。
皇甫家也是凉州望族,皇甫坚寿与董卓也是素识,以前多少有些交情。皇甫坚寿闯入宴中,抢步向前,直接就找董卓辩论,为何要抓捕皇甫嵩?
皇甫嵩在凉州还是很有声望的,虽然与董卓有些龌龊,但一直以来并没有与董卓进行直接对抗。皇甫坚寿为救皇甫嵩,话语说的是声情并茂,激动之时甚至叩头大哭。在座的宾客很多也都是凉州出身,纷纷替皇甫嵩求情。
董卓此时与关东士人已经彻底离心,正在积极拉拢关西人士为己用,皇甫嵩主动放弃了兵权,对他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真要杀了皇甫嵩,反可能使得关西人士也人人自危。
皇甫坚寿这一番表演,又有诸多人求情,董卓也就干脆收手,借坡下驴。董卓直接离席而起,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去释放了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
众人饮宴散去,董卓正想回后堂休息,却是得报,有一位宾客没有走,正在堂外求见,却是凉州名士,贾诩贾文和。
董卓听到贾诩求见,赶紧命人请上堂来。贾诩也是凉州人士,出于武威望族,祖上贾谊也是大汉名臣,而贾诩在凉州也是名望很大的名士。
董卓入洛阳之时,贾诩早已在洛阳任职,官居太尉掾。董卓武将出身,身边能征惯战的勐将不少,却一直缺少能够出谋划策的士人辅左。
董卓篡权之后,发现贾诩也在洛阳,自然是要极力拉拢收买贾诩这个凉州名士。只是贾诩虽然名义投靠了董卓,但却是异常奸猾,他并不看好董卓的前景,因此在董卓集团内部一直保持低调,轻易不肯出言献策。
贾诩一直不肯全心辅助,董卓其实早有察觉,心中虽然不满,但用人之际,也没办法求全责备。今天,贾诩居然主动求见,董卓心中就有些高兴起来,自然是不会怠慢。
贾诩今天来见董卓,其实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不得不来,他此来也是被逼无奈,为别人给董卓送信而来,这个书信的出处,不是别人,正是青州的丁宽。
丁宽八年之前,游历凉州之时,就与贾诩相识了,那时丁宽就有了招揽贾诩的心思,只是丁宽当时还是白身,贾诩并没有看上丁宽而已。
其后丁宽借黄巾之事,快速窜起,几年之间就位列大汉重臣之列。贾诩虽然对丁宽的前途很是看好,但作为凉州人士,他的根基在凉州,丁宽的势力却主要在扬州,虽然在中原也有势力,但对凉州却是鞭长莫及。
因此丁宽在洛阳助何进之时,虽然与贾诩再次联络上,但依然无法把他招揽到麾下。贾诩奸猾自私,生逢汉末乱世,一向以自保为上,名声爵位之类,反而一直不是贾诩所求,因此与丁宽也只是若即若离,绝不轻易亲近。
董卓篡权之后,贾诩作为凉州名士,天然就是凉州阵营所属,又畏惧董卓的刀兵,无奈被拉入董卓集团。此后,一直保持低调,就是出于明哲保身的心思。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苹果均可。】
丁宽离开洛阳之前,与董卓那场比武,贾诩也在看台人群之中,自然知道丁宽与董卓之间有龌龊,贾诩从来就不想介入二人之间的矛盾。可没想到袁绍的讨董联盟成立之后,丁宽却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来,让他直接陷入丁宽与董卓争斗的漩涡之中。
丁宽送来的这封信,让贾诩很是蛋疼。这封信里面可不再是延揽招募于他,而是预测了董卓面对讨董联盟会如何应对,包括鸩杀少帝刘辩、准备迁都、甚至征皇甫嵩入朝,都有预言。
丁宽甚至在信中预言,董卓迁都之时,可能会强迁百姓,施行焦土政策,把整个河南尹化作白地,以避免关东联军以河南为根基,西进函谷,并且请求他对董卓多做劝阻,以保百姓。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你丁宽牛逼,麾下谋士见机深远,料事如神,跟他贾诩有什么关系。至于什么劝阻董卓不要祸害河南百姓,他完全可以做个样子之后,就继续装聋作哑。
但丁宽在给他的信中,提出了另一个请求,就彻底让贾诩没法澹定了。丁宽在给贾诩的信中,还夹带了一封给董卓的密信,并且要贾诩在董卓开释皇甫嵩之后,再转呈给董卓。
这他么就太过分了,我贾诩和你丁宽很熟吗?你给董卓的密信,都用火漆密封了起来,贾诩连信里会写些什么都不知道。就这么把密信送给董卓,董卓会如何想?会不会怀疑他贾诩与丁宽素有勾连?
但这封信,贾诩也没有办法私藏下来,这种东西私藏下来,就可能阻碍了丁宽与董卓的私下沟通。万一丁宽是想和董卓勾连,却被他阻断了联系,这要是被董卓知道,那就是黄泥掉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贾诩完全是被动无辜被拉入了漩涡,收到丁宽的信,心中大骂不以,甚至希望董卓干脆杀了皇甫嵩最好,这样不管密信里写些什么,有丁宽之前判断的失误,贾诩把密信给董卓之后,还有机会让自己从漩涡里脱身而出。
至于提前就把密信送给董卓,贾诩根本没想过。他不知密信内容,提前把信给董卓,后果根本无法预料,但却极可能破坏丁宽的布局,彻底与丁宽结怨。
贾诩这种人一向狡兔三窟,丁宽毕竟是当前势力最雄厚的军头之一,又一向对贾诩有招揽之意,做个备胎还是很够格的,他可不愿意彻底断了这条后路。
现在皇甫嵩被释放,贾诩也知道不能再拖延,只能来给董卓呈上密信。不管密信里写了什么,相信董卓还至于因此就直接对他下杀手。
至于如何解说与丁宽的关系,只需如实坦白即可,他与丁宽勾结并不深,只能算是多年的素识而已,并没有其他的利害交通,完全解释得清楚,最坏也就是是再不被董卓信任罢了。
丁宽给董卓的密信不长,内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私下交易提议,之所以用密信的形式,不过是因为信中对董卓语带威胁,极容易让董卓下不来台罢了。
信中的内容核心就是两点:
第一,丁宽明确表示,自己作为在地方履职的将军,对朝廷中枢之事,无意插手,不会参与讨董联盟。
第二,丁宽一贯注重爱护百姓,不插手朝廷中枢的底线,就是董卓不要残民,如果董卓做的实在过分,丁宽就不得不带着兵马来与董卓谈谈。
其实这些内容,当初丁宽在校场击败董卓之后,就曾经说过,只是当时董卓刚刚战败,满心都是羞恼不忿,根本没听进去,现在丁宽不过是再次提醒罢了。
贾诩为了表现自己与丁宽并无私下勾连,给董卓献上的不止那封密信,还包括丁宽给贾诩的信也一并呈献了上去。他也猜到丁宽在给他的信中,预测那么多董卓的应对之策,其实是有震慑之意,应该是希望他把这封信的内容一道给董卓看的。
董卓看完两封信,脸上一阵阴晴不定起来。别看董卓表现的象一个鲁莽武夫,但他实际上心思还是很缜密的,并不会因为这两封信,就怀疑起贾诩来,那就中了离间计了。
不过贾诩一向奸猾,不肯轻易说话,今天正好借机逼迫一下贾诩。沉默半天,董卓才问贾诩“文和,你与丁宽相识多年,对他应该多有了解。传闻他一向注重安定百姓,可是真的?”
贾诩知道已在漩涡之中,打起精神:“相国,此言不假。据我所闻,丁宽一向对麾下军纪约束极为严格,麾下如有骚扰百姓之事,都会从严查处。
当年在颍川,他就是凭借这一点,获得了颍川士人的认可,被送了一块功德匾,匾上所书,就有‘爱民’二字。由此可见,这是他立身在士人之中,博取名声的根本所在。”贾诩此时直呼丁宽的名,而不称字,就是悄然在与丁宽拉开距离,暗示自己与丁宽并非亲密关系。
董卓,字仲颖,之所以取了这个字,就是因为董卓出生之时,他老爹正好在颍川的轮氏县做县尉。因此,董卓对颍川士人还是颇为了解的。听到贾诩提起“名声”二字,就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汉时的士人注重博取名声,但一般的都是以“孝”为搏名的手段。丁宽却是比这些人高出了一节,在用“仁”来博取名声,并成功获得了颍川士人的认可。
以“仁”搏名,可比以“孝”扬名难多了,丁宽走了这条更难的路,所图必然更大。要以“仁”这个名声立人设,不管丁宽内心真实想法如何,却绝对轻易不会让这个名声受损。
董卓点了点头,又问到“文和,丁宽手下兵强马壮,却未参与袁绍诸人的谋逆之举,他自称无意插手中枢之事,此言可信否?”
贾诩先是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相国,我观丁宽过往之行事,确实很遵守臣节。但当初,在南阳征讨黄巾,却也曾无诏悍然出兵。
丁宽如今已经实力雄厚,并不需过于激进,又注重名声,平素甚为自律,愿意守君臣规矩,他说无意参与中枢之事,应该并非完全虚言。
但此人是极有决断之人,并不会被这些规则所约束。如果为形势所逼,他必然不会再顾忌这些虚妄规矩,因此他说不会参与中枢之事,也不可全信。”
董卓有点头认可,丁宽的密信,贾诩并没有看过,但密信中丁宽已经在对董卓作出了口头威胁,这与贾诩的分析是一致的。
“文和,当今世间,能征惯战之人,并无几个。卢植已经退隐,皇甫嵩和朱儁都在洛阳朝中。
唯一可虑的,就是这丁宽丁子厚,他拥兵三万,又有颍川士人支持,若是与袁绍等人勾结,就会成为朝廷大患,我知道你素来足智多谋,今日务必为我谋划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