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作者:老燕难飞 | 分类: | 字数:66万

第一九零章 骠骑将军府的根本三司

书名: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作者:老燕难飞 字数:4361 更新时间:2024-11-03 02:50:14

丁宽的骠骑将军府在下邳正式开府,但这个骠骑将军府的下属机构设置,却没有按照大汉的传统官制,丁宽对下属的将军府进行了全面的改制。

丁宽没有再设置传统的那些曹,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在骠骑将军府内,设置了很多司。

包括:典农司、监察司、兵马司、教育司、工技司、财政司、后勤司、情报司、反间司。

上面这个顺序似乎有些乱,但却是丁宽特意所定下来的次序,显示了丁宽对这些下属部门的重视程度,也是显示丁宽心目中,未来自己朝廷架构的各项功能排位。

民以食为天,农业就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产业,也是所有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丁宽所撰写刊印的第一本书,就是《农书》,因此典农司自然就成了丁宽将军府下属的第一司。

典农司的职责,其实非常广泛,可不止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那么简单,凡是与农业相关的事情,典农司都可以插手干预。

在丁宽的规划中,典农司,第一个掌管的就是农田的登记和分配。这肯定与现有的各郡县所掌权力有所冲突,暂时而言,典农司直接要掌管的土地,就是把五州之内,所有的无主之田都划入到军田之内。

把所有的无主土地划入军田,肯定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等待丁宽统一天下,重整官制体系的时候,肯定要重新调整。但这种过渡性安排,却在保证丁宽能真实掌控大量土地的同时,避免那些豪强大族,趁乱世之机,强占太多土地。

典农司第二个掌管的,就是流民安置,也就是屯田。丁宽仅仅是通过军田掌控了大量土地,并不能直接产出粮食,还需要配合大量的农业人口去进行种植。

可以说,流民就是汉末最大的社会问题,一旦成为流民,绝大多数人离丧命就已经不远了,流民基本就是汉末最底层的一个群体。

通过屯田,使得这些流民能够有土地进行耕作,就能够避免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在给这些流民以安身之所,湖口之机的同时,也可以大幅增加社会产出。

这些流民既没土地,更没有生产工具,种子、农具、耕牛等物资都需要屯田的组织者来提供,因此屯田所得,基本是在五五分,到三七分之间。

肥田产出多,同样的劳动力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因此丁宽会收缴最高五成的产出,羸田产出少,耕种辛苦不说,一亩地的收成也差很多,因此丁宽会把这个比例下降到三成,至少让耕作的人,能够足以湖口。至于中田,就按照折衷的四六分,丁宽收缴四成。

不过从黄巾之乱算起,汉末已经混乱了十年了,其实各州都已经有大量的土地抛荒,因此屯田时,可以尽量先选择肥田和中田,实在不够了,才去开羸田。

典农司的第三个主要职责就是推广农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短期来看,典农司最优先的是组织复耕,减少土地抛荒。但等到乱世平定之后,想要让百姓多吃上一口饭,就必须依靠更先进,效率更高的农业技术。

汉末的农夫大部分人都不识字,但不等于他们不能学习,没有办法掌握更先进的农技。但农技的广泛应用,需要不断的推广教授,典农司的长远职责,就是不断把这些农技,传播到实际的耕种农人之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丁宽支撑整个体系的根基,就是能够更加有效的组织起农业生产。因此典农司绝对是丁宽最重视的下属部门,而出任这个典农司长史的人选,自然就是枣祗。

典农司可不只是骠骑将军内设置的一个管理机构,五州的各个郡县,都会由典农司派出典农都尉,直接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典农司的典农都尉体系,完全隶属于骠骑将军府管辖,与现有的郡县管理体制,不进行任何人事与权力交叉。

有了这些屯田所得,不止是能够让丁宽能够养得起足够多的兵马,而且典农都尉体系,直接深入到农业生产的一线,可以让丁宽摆脱对原本大汉官僚体制的依赖。

到了汉末,大汉的官僚体系已经彻底腐朽了,不进行大的整顿,根本就没有办法再使用。

因此丁宽把负责官员监察的监察司,作为了骠骑将军府的第二司。这也代表着,丁宽要通过监察司,来彻底重塑这个官僚体系。

一个官僚体制,走到即将彻底崩塌的末期,一定是经过了长期的劣币驱逐良币,造成了整个系统的腐化堕落,各种不法之事,早已经超越了见怪不怪的程度,而是成为了堂而皇之的公开行事。

官员不法贪腐之事,就像河底的淤泥一样,是无法根除的,官员只要有欲望,就一定会有不法贪腐之事产生,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只要是人在做官,只要人有欲望,从来不可能有真正完全清廉的官僚体系能够出现,但最起码要让这种不法贪腐之事,不能毫无顾忌的公开施行。

就象河水一样,如果用棍子把河底的淤泥搅动起来,那整个河水就会污浊不堪,根本没法再用。但只要把这些淤泥沉淀下去,使得上层的河水能够清明,最起码这上层的水就可以放心使用了。

第一九零章 骠骑将军府的根本三司

丁宽从来没奢望过,能够彻底的改变这些官员,让他们成为圣人,但丁宽也绝对不会让这些河底的淤泥,污秽整条河水。

强力的监察,就是为了让这些渣滓尽快沉到河底去,使得上层的河水能够恢复清亮透明。这些蛇虫鼠蚁,丁宽虽然不能全部消灭,但至少能逼得他们躲入昏暗的角落,只敢再暗中偷偷活动,绝不会再允许他们在阳光之下,公然行事。

只要监察司能够保持持续的强势高压,本已被搅的污秽不堪的河水之中,那些淤泥渣滓,就只能沉淀下去,恢复河水的清亮透明。

而同时,这个监察司,也是丁宽手中一把锋利的刀,悬在了五州各级官员的头上。

按照丁宽太傅马日磾的权力分配,文职官员任命权交给了马日磾,但丁宽却是保留了强力的监察权。

官员任命权,或说人事权,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是最重要的权力。从短期的效率角度而言,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只有官员选拔任用的是能吏、干吏,才能提高官僚体系的效率。

但从长期来看,监察权却比任命权更为重要,因为监察权保证的是官员行为的下限,也就是保证了整个官僚体系的下限。

大汉的官员选拔实行的是察举制,但经过多年的运行,这种察举制已经僵化了,变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员体系的工具,丁宽肯定要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只是丁宽还不能急着跳出来,马上进行改革。

这种改革牵动了所有世家大族的利益,丁宽在正式对这种察举制改革之前,先要用监察权,把察举制的弊端,全部都暴露出来,为将来的改革进行铺垫。

丁宽既然把马日磾捧上了位置,就没准备把马日磾当作牵线木偶。丁宽并不准备过多介入文职官员的任免,而会确实给予马日磾足够的自主权力。丁宽要把马日磾,作为与世家大族之间的,冲突缓冲地带和防火墙。

毫无意外,监察司的长史,依旧是由狠人程昱来继续担任,而他麾下官员的骨干也会被派往各个郡县,进行定点监察与巡回监察。

而且监察司与典农司的官员,会进行密切的信息互通,深入社会基层的典农司官员,会成为监察司的广泛信息来源,可以提供大量的地方官员不法贪腐的线索,再由监察司去进行专业的查证。

兵马司则是丁宽下属的第三司,顾名思义,兵马司掌管的是五州的兵马调动和武职官员任免。

按照丁宽与马日磾的权力分配,各郡的都尉和各县的县尉都会作为武官体系,与文官体系进行切割。这个武官体系,就会完全划归丁宽的骠骑将军府管辖。

如此一来,各郡的郡守和各县的县令、县长,不用担负守土之责的同时,他们的兵权也被丁宽彻底剥夺,这实际上已经是在大幅削减那些地方官员的权力了。

在和平时期,如此削减地方官员权力,必然会引起这些官员的强力反弹。但现在恰好是乱世,守土之责,对于那些名士类的地方官员,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能够把这些责任推卸掉,至少有其他诸侯攻来的时候,丁宽允许这些名士官员逃跑,而不会追究他们丧土之责。

诸侯混战,可不是对付那些造反的乌合之众,和平时期,地方官员只需要应对那些造反的土包子,并不需要真的文武双全,手下有几个悍勇之士,足以镇压小规模的民乱。但诸侯混战,不是真正文武全才的人物,还想掌刀兵,那就是在主动找死了。

因此,丁宽的这次削权动作,不但没有受到地方官员的全面反对,反而得到了相当大幅度的支持,进行的相当顺利。

兵马司的长史,丁宽选择了戏志才,丁宽不仅在各个郡设立了都尉、在各县设置了县尉,而且在各州,都设立了一个统管防务的将军。

平州的定辽将军是马腾,这个不必要调整。

青州要面对冀州的袁绍和兖州的曹操,是绝对的战争风险最高的区域,丁宽选择了张颌,职衔就是最浅白的青州将军,明确显示这是一个地方性职务。

豫州将军也不用做什么调整,就是一直驻守在豫州的黄忠来出任。

扬州也不用多想,自然是丁宽的舅舅芮祗,这种州将军本就是丁宽创立的新官职,又是武职体系,丁宽干脆不再里会所谓的三互法限制。

倒是徐州,因为有陶谦这个老官僚的兵马体系在,丁宽不想与一个将死之人激烈冲突,就暂时委任了陶谦的亲信曹豹,以安陶谦之心。

不过丁宽也不会对徐州兵放任不管,各郡都尉和各县县尉仍然是由丁宽的兵马司掌控和任免,同时丁宽还向徐州兵马派出了军法官体系,进行军纪整顿。

而这个负责军纪整顿的,就是丁宽麾下武将中最方正的一个人,高顺。高顺已经跟随丁宽多年,几乎丁宽麾下的丹阳兵就全部是高顺整训出来的,因此高顺虽然不是扬州人,但高顺在丹阳兵中的威望却是绝对够高。

陶谦和曹豹也是丹阳人,徐州兵同样也是以丹阳兵为主,以丁宽在丹阳兵中的号召力,和高顺在丹阳兵中的威名,哪里还会有曹豹玩花样的机会。

陶谦已经卧病在床了,身为陶谦亲信的曹豹,也明白了陶谦已经大势已去,只想在陶谦死后保住自己的官位待遇,倒是很识时务的对丁宽的调整十分配合。

丁宽通过这个兵马司,彻底掌控了五州的兵马,完成了五州兵马体系的彻底整合,其体系下的战争动员能力,明显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丁宽没有走穷兵黩武的道路,五州的常备兵马被控制在了十万人规模,其中骑军四万,步兵四万,水军两万。而在这个常备兵体系之外,丁宽将兵马司与典农司下属的屯田体系相结合,建立了第二级的预备役。

常备兵是脱产的职业军,预备役却是不脱产,只在农闲之时进行操练,如果真的发生大规模战事,这些预备役就可以抽调出来,转为辅兵和补充兵。

必要的时候,丁宽这个体系快速扩充出二十万兵马,可以说基本上毫无压力。这种武力规模,在汉末诸侯争霸的早期,无疑已是各路诸侯中最庞大的。

二十万兵马,都是受过系统训练的精锐,不是那种临时拉壮丁出来的乌合之众,即使是放到三国鼎立的阶段,这个武力规模也足够打一场灭国之战了。

典农司、监察司、兵马司,这三司就构成了丁宽统治五州之地的基础,而这三司及其麾下深入到各郡县的体系,就是丁宽管理这五州的骨架。

丁宽麾下虽然与大汉的原有官僚体系进行了分隔,但丁宽麾下的诸司之间,却会紧密合作,相互支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典农司、兵马司的人员,会成为监察司的耳目。典农司、监察司则会成为丁宽麾下兵马退役之后,继续任职的去处。而监察司、兵马司、则为典农司进行保驾护航。

拥有了这三司的架构,丁宽对五州就能进行稳固的治理,至少能够构筑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有效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