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唐时月
作者:凉凉明月 | 分类:历史 | 字数:2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6章 睡觉被抓
学生陆续到得差不多了,有的老实的在看书,有的交头接耳,打闹嬉戏。
这时只听一声铃响,一位面『色』红润,神采奕奕,颌下生着一把灰白『色』长须看上去中等稍胖身材、年若六十左右的老者进来了,这老者正是孔颖达。他头戴幞头,气宇不凡,一袭整洁的青衫近膝处有一横襕,这大概是此时儒士所穿的“襕衫”了。
学生们马上站起来向来人施礼问好,孔颖达手抚胡须,向全场扫了一眼,然后点点头,示意学生们坐下,仪态极其儒雅。
坐着角落闲着无事的楚泽朝四周打量去,想要看看他的同学都有些什么人,上课的学生大约五十多人,年龄大小不一,最小的大约十三岁,楚泽甚至在教室的另一边看到了两个年龄明显已将超过了四十岁的人。
孔颖达在台上讲的摇头晃脑,学子们在低下听的摇头晃脑,当然程处亮等人摇头晃脑可能是因为困了,在打瞌睡。
这世上总有一群年轻狂妄的家伙,他们虽然置身于事中,可是总喜欢做出一副跳出世外的模样,然后大肆品头论足,指点江山,侃侃而谈似乎世上皆无难事一般。
国子监培养出的士子们,大多都是这样的家伙。
中国千年的科举文化,演变到后世,已经愈发的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培养出的是拥有自己独立见解的自由人,而古代,国子监培养出的仅仅是会背四书五经的大道理先生,这让楚泽能极为透彻的看出大唐目前的科举有多么的落后。
国子监教出来的学子,人品没的说,一个个学习的都是上古先贤,对个人品德修养极为重视,张口闭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在经过数年的国子监学习之后,最终会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是一些县衙的官员,有些关系的可能会进一步到更高级的国家工作机关工作。
但是他们数年学的东西,全都是些先贤着作,和他们工作的职位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往往他们这些人,在书院中会大肆评判朝廷的决议,但是一到自己当官任职,就把治下管理的『乱』七八糟,最后只能是顺其自热。
他们治下若是出现了贼寇,不召集百姓逃命,反而穿着官服在县衙府邸等着贼寇前来,’仁义在身,贼来我死便是。’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不能说他们是错的。可是大唐耗费这么多心血培养出的一个士子。就这么轻易的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往往太让人心寒。
他们的治下若是出现了涝灾旱灾,他们不懂得及时组织百姓补救,反而不停的朝中央写折子,申请各种降税、免税之策。这也不能说他们是错的,可是有良径不走,反而南辕北辙,会让『政府』机构陷入各种过剩的泥沼之中。
他们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却有着铮铮傲骨,经常将自己比作孤寒中的一朵梅花,对朝中的政策大肆批判,认为该如何如何,这些都是楚泽在国子监呆了上课的真实感受。
四周看了一会儿,听课听的实在是无聊,楚泽打算眯一会儿,刚才进来找坐的地方的时候,楚泽已经观察了这个地方是绝佳的睡觉的好地方,不一会儿楚泽也开始摇头晃脑了。
“楚泽..楚泽..”
楚泽睡的正香的时候,程处亮在旁边小声的呼喊着楚泽。
“别闹,睡觉呢。”楚泽砸吧了一下嘴,扭了扭身子,说了一声接着摇头晃脑。
“刚才老夫所讲,你可懂了?”
孔颖达的声音很大,直接将楚泽的睡意全部惊去,抬头看去,孔颖达正拿着戒尺站在他旁边,沉着脸看着他。
可怜楚泽刚才哪有听到半点课业,此时灵机一动道:“学生是有些疑『惑』,还望夫子解『惑』。”孔颖达一愣,这小子还真蹬鼻子上脸了,本来准备教训下他,让他懂懂规矩的。于是继续黑着脸道:“何『惑』之有?讲来!”
楚泽道:“夫子刚才所言,似有不妥,然小子驽钝只听了一遍,尚未听出其中些许不妥之处,望夫子再次讲解下。”孔颖达闻言不怒反喜,这小子反应倒是很快,明明没听课,却找个借口让自己再讲一次,也不说破,清清嗓子道:“刚才老夫正在讲《为政》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言何意?”
楚泽心下窃喜,这个却是知道的,微笑道:“这话是孔圣人教导子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叫真正的‘智慧’。”
老夫子点点头,又问道:“那么‘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是什么意思?”
楚泽不假思索道:“这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也有‘行为君子’和‘思想君子’之分,有的人做的君子之事,心理却不是君子,有的人心理高尚,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做出不是君子做的事。‘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话学生认为值得商檴,其实小人有时候也有义薄云天之举的。”
老夫子还未听完已是满脸惊讶之情,因此时尚未有什么‘行为君子’和‘思想君子’的说法,感到稀奇,思忖之下却又有些道理,沉『吟』片刻又问道:“那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可有不懂看法?”话语中已是温和了许多,程处亮张大嘴,显然从没见过老夫子对学生如此温和过。其余学生也是面面相觑。
楚泽高声道:“此言学生认为乃是后人误解圣人之言!”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孔颖达瞪瞪眼高声喊了几声,方才安静下来。也不动怒,转头对楚泽:“讲来听听。”
楚泽道:“其实圣人的本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百姓懂得圣贤之道,为国为家,就由的他们;如果百姓不明事物,那么就要教会他们圣人之道才对。”
孔颖达目瞪口呆,欲要说不对,可是自己思量下却又很有道理;要说对,那自己研究了一辈子儒家之学,难道一直在走错路?
其实孔颖达是钻了牛角尖了,古人没有标点符号,这类的争论语句一直都是焦点,只是楚泽后世见的多了,此时尚未有这种新式言论,孔颖达一时转不过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