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1805

作者:王子虚 | 分类:历史 | 字数:267.8万

第四六一章 舰载预警机

书名:大明1805 作者:王子虚 字数:4442 更新时间:2024-11-25 23:34:17

朱靖垣尽可能的平复了工匠们的情绪,尝试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变化。

然后开始带着他们讨论和安排未来的任务:

“我们不能沉醉于过去了,未来的工作还多着呢。

“先来说这个喷气式发动机和飞机吧。

“根据喷气式发动机的特型,未来会用在各类战斗机、各种级别的轰炸机,以及大型运输机、大型预警机上。

“在每个可能的使用场景下,都要对应设计适合的机型。

“现在这种实验性质的小型双发战斗机,以及它现在使用的这种六百公斤重的小型涡喷发动机,未来都要继续升级。

“但他们并不作为主力战斗机研发,而是高级飞行教练机,所以要使用双座设计。

“未来的主力战斗机,机体要更大,发动机也要更大。

“新发动机的重量放宽到一千到一千两百公斤,推力则至少要做到两千四百公斤以上,最好是达到三千公斤以上。

“再以这个尺寸的发动机为基础,设计一款单发战斗机、一款双发战斗机、一款双发轰炸机或者说攻击机。

“这三种飞机,要同步设计舰载机,其中双发战斗机争取实现超音速飞行。

“再设计一种更大规模的喷气式发动机,最大用于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

“重量可以放宽到两千公斤,推力至少要做到三千五百,最好是做到六千公斤以上。

“然后以这三种规格的发动机为基础,设计涡轮风扇发动机。”

朱靖垣提的这些研发目标,基本上是参考了前世五十年代的喷气式飞机的状态。

单发战斗机介于米格17到米格21之间,双发的就是介于米格19到米格23之间了。

同时又兼顾了六十年代以后的发展和延伸,也就是从涡喷到涡桨的过度。

关于涡轮风扇发动机和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设想,朱靖垣很早之前就跟李锐为首的军械部工匠以及大明航空实验室的工匠们介绍过了。

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是三种典型的涡轮发动机。

源动力都是燃气涡轮,核心机结构类似前后贯通的圆筒。

中间有主轴、桨叶、燃烧室等等结构。

供油管路向燃烧室内喷油并点燃,高温燃气向后喷射并通过桨叶驱动主轴。

主要依赖燃气喷射提供推力的发动机,就是涡轮喷气发动机,简称“涡喷”。

特点是速度更快,低速下油耗更高。

燃气涡轮旋转主要用于驱动主轴,主轴再去驱动前方或者后方的螺旋桨风扇,以螺旋桨风扇吹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就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简称“涡桨”。

“涡桨”的特点与“涡喷”正好相反,速度比较慢,油耗比较低,接近于活塞式发动机。

涡轮风扇发动机简称“涡扇”,结构介于涡喷和涡桨两者之间。

在涡喷发动机的燃气涡轮基础上,在燃气涡轮外面再套上一个更大的圆筒。

圆筒内部的前端安装风扇桨叶,在圆筒内的空间里面向后吹风。

所以涡扇发动机的动力来源有两部分,燃气喷射和风扇吹风各提供一部分。

涡扇发动机的特点,也是介于涡喷和涡桨之间的。

速度的快慢,油耗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两部分动力来源的比例影响。

涡扇发动机的理想设计,就是速度尽可能接近于涡喷发动机,油耗接近于涡桨发动机。

李锐与周围的工匠们,听着朱靖垣的介绍,一边点头答应的同时,一边也在心中感叹:

按照这种规划,军队以后得主力飞机,都将全面替换成喷气式发动机。

螺旋桨发动机的空间,只剩下朱靖垣暂时没有提的那几个方向了。

李锐感慨完了,有忍不住追问了一下:

“殿下,这些飞机的重量和尺寸规格,您有没有规划?”

朱靖垣想了想:

“发动机的规格确定了,飞机的尺寸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

“最起码有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了。

“至于更加具体的细节,打击应该去跟军方的人讨论。

“根据军方的实际需求,根据未来的战略规划,来制定飞机的具体规格。

“我个人只是做个提醒,海军的舰载机暂时要限制在十六吨以内。

“这是目前刚刚服役的航母弹射器的弹射力量上限。”

李锐再次点头答应着,表示自己记下了。

朱靖垣这时候转向了旁边的涡轮螺旋桨飞机:

“然后就是预警机的问题了。关于你们正在规划的,安装了无线电探测设备的侦察机,工匠们准备把探测设备放在飞机的什么地方?”

李锐下意识的答应着:

“目前的设想是有两个,装在机头上或者机腹下面。

“对于用双发的涡桨发动机或者涡喷发动机的飞机,发动机被放在了飞机的翅膀上或者飞机的尾部,飞机的机头位置就正好空出来了。

“如果是战斗机可以在这里安装更多的火炮,侦察机可以用来装无线电探测设备。

第四六一章 舰载预警机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这样探测设备就只能探测前方,无法直接看到后方和下方,所以大家认为这样的设置其实更加适合战斗机……

“将圆形的探测天线挂在机腹下面,对于探测功能而言显然是更加合理的。

“工匠们本来也是支持这个方案的。

“但是,殿下您要求的预警机,要安装主力舰规格的探测设备,这就又有了新的问题。

“受限于飞机起落架的高度,机腹下面的探测天线不能做的太大了。

“想要装下主力舰级别的探测天线,那就只能放在飞机北部了。

“但是这显然会影响对下方目标的探测效果。

“机腹下方的区域,可能会成为这种探测设备的盲区……”

朱靖垣听了微笑着点头:

“小型侦察机,可以把无线电探测天线挂在肚子下面。

“甚至于可以像挂载炸弹一样,做一个可以悬挂的探测设备吊舱模块。

“在需要的时候直接把常规的轰炸机当成临时的侦察机用。

“探测天线放在飞机机头上的设计,确实更加适合具有攻击性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使用。

“反正原有的大部分单发螺旋桨战斗机的机炮本来就被放在了侧面和机翼上。

“飞行员们都已经习惯了,继续放在侧面正好不用调整相应的训练逻辑。

“至于预警机的大型主天线,我觉得也确实只能放在飞机的背上。

“至于飞机下方探测效果的缺失,我觉得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首先可以在机腹上增加一块小型天线,作为针对性的下方区域的探测补盲。

“机头上也可以加一块,专门用于加强正前方的探测。

“与此同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外部目标要靠近预警机也是有过程的。

“对方的飞机和战舰,不可能从直接不可见的几百上千公里外,突然之间跨越时空来到预警机正下方的盲区的。

“绝大部分情况下,敌人的飞机应该会出现在了预警机的斜上方。

“敌人的海面舰艇,也是在预警机的斜下方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把这种专用的飞机机身设置的更加纤细一些。

“让探测天线从机身两侧延伸出来,从机身两侧探测机身下方的区域。”

朱靖垣说的都是后视的预警机的典型设计方案。

其实预警机更倾向于用客机改造而不是用运输机改装。

主要原因就是客机机体更瘦,运输机的肚子明显就胖了很多。

肚子大了能装更大的单件货物,但也会挡住背上的更多的雷达天线更大的范围。

当然了,最好的预警机,还是专门设计的,比客机还要瘦长的体型。

但是,朱靖垣把这些设想说出来,李锐为首的工匠们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都是悚然一惊。

李锐直接忍不住追问:

“殿下……探测器天线从机身上延伸到外面来?这天线得多大?”

朱靖垣听到这个问题就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工匠们还没有想象过,一架飞机背上托着一个比飞机本身宽两三倍的大盘子的画面。

自己之前虽然说了,要用主力舰级别的探测器,他们仍然没有想的这么夸张。

所以才会把天线放在机背上,机身下方就会出现盲区的想法。

朱靖垣笑了笑说:

“咱们去会议室吧,别在这里等着了,正好给我找纸笔,把我的想法画出来……”

李锐为首的工匠们连忙答应着。

一群人跟着朱靖垣进了试验场的大楼,找了一个小型的会议室。

这里的工匠准备好了设备,朱靖垣坐下之后就开始画图:

“陆基的预警机好设计一些,我就直接画舰载预警机吧。

“舰载预警机刨除舰载所需的设计之外,就是普通的预警机的典型特征了。”

说到早期的舰载预警机,朱靖垣脑子想到的就是美利坚的e2。

当然,还有一个更早的e1,但是机体本身太小,雷达天线却又太大,飞机不好操控,整体的设计也算不上合理。

朱靖垣既然有后世经验,就直接参考更加成熟的e2来设计了。

细长的机身,平直的机翼,宽大的尾翼,比机身宽一大截的圆盘子形状的天线。

后世不关心军事装备的普通人,看到这种飞机的形状,多半也会觉得惊讶。

这个时代的工匠们,第一眼看过去,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李锐看着朱靖垣画出来的那个圆盘子,就忍不住带着格外错愕的语调念叨:

“这个圆盘?就是天线?这直径真的有机身的三倍了,这具体得多大?”

朱靖垣回忆了一下数据:

“探测器天线直径大概六到八米吧,飞机长度十六到十八米,翼展二十四米。”

李锐愣神几秒钟,在慢慢接受这个奇怪尺寸的同时,然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殿下……这个尺寸的飞机……还要背负这么大的天线,以及配套的设备和发电机组,整个飞机的重量很可能会超过十六吨的……

“我们的航母搭载的弹射器的最大不是只能弹射十六吨的飞机吗?”

朱靖垣评估和回忆了一下,e1的重量好像就达到十六吨了,e2的重量直接二十四吨了。

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预警机超过十六吨没问题,一艘航母上的预警机顶多带四架就够用了。

“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只需要放飞一两架就行了。

“在甲板中间留出一条道路,让预警机从甲板后方开始滑行,直接正常起飞就行了。

“我们的涡桨发动机的功率已经超过四千马力了,两台就有八千马力了。

“只要有两百米的距离,再加上航母本身提供的三十节航速,足够二十吨的飞机起飞。

“这种用法当然会影响整体的调度效率,不过一两架预警机影响相对有限。

“而且,我们的更大力量的弹射器也在研发之中。

“这种影响最多持续十几年,到最早一批的弹射航母第一次大修的时候换上,以后就可以和普通战斗机一样弹射起飞了。”

朱靖垣不是自己在瞎寻思,而是又去翻检前世的记忆了。

直接的参考对象,还是美利坚的e2预警机。

那个世界上,在那个时代拥有舰载预警机的国家,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e2从六十年代初期服役,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期以前,一直都不是弹射起飞的。

都是和二战时代的普通舰载机一样,自己正常滑行加速并且正常起飞的,只不过e2的重量比二战飞机重的多,所以要从甲板后方开始滑行。

八十年代末期以前的美国航母的甲板上,都有一条从后向前的贯穿大半个甲板的引导线,就是给预警机自己起飞用的。

这条线的长度,与库兹涅佐夫号的重载点起飞路线长度相差不大,只是前方没有滑跃起飞用的向上翘起的船头。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美国海军应该是为了进一步优化甲板调度效率,才把e2预警机改成了弹射起飞。

李锐作为专业的工匠,就是站在技术的角度,在心中做了简单的可行性评估了:

“这样说的话……二十吨的预警机直接起飞,对甲板调度的影响确实不算特别大……

“更大的二十四吨级别的弹射器的项目,预计在五年左右就能完成。

“两年后开工的新战舰,就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建造了。

“只有最近这两年建设的这几艘船,需要十几年后更换弹射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