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桀宋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 分类:历史 | 字数:206万

第684章 举措

书名:桀宋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字数:3804 更新时间:2024-12-19 03:33:36

一统天下,自称“始皇帝”后,子偃变得十分的忙碌,夙夜在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宋帝国的整体没有任何的改变,但是国内刚刚大一统,百废待兴,所以子偃想闲着都没办法。

这不,子偃又一次召开了大朝会,商议要事。

“诸卿,如今天下初定,人心未稳,相国苏秦建议朕为了稳定人心,将秦、齐、楚、赵等七国的旧贵族及其遗民迁到朝歌,以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动乱。不知汝等意下如何?”

闻言,一向以宽厚的老好人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子干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可。”

“请说说你的看法。”

“而今天下刚刚一统,列国王室和贵族在其国内虽有不小的影响力,但是无法伤及根本矣。无兵又无粮,光有名声,七国余孽如何作乱?至于相国大人提议将七国的旧贵族和遗民迁到朝歌来,严加看管,这一做法臣认为是大大的不妥!”

子干作揖道:“陛下,天下刚刚平定不过一年,七国之旧贵族和遗民分散各地,的确不容易管理,容易发生暴乱,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以宽厚示人!七国之旧贵族和遗民何止十几万?都迁移到朝歌,又让原先的七国之民作何感想?这样一来,岂不是更使得人人自危,让原本就紊乱的人心变得更加脆弱吗?”

这时,苏贺附和道:“陛下,子干大人所言极是。公道自在人心!若是我宋国能够明法令,搞民生,让黎民百姓们各司其职,安居乐业,其黔首岂会跟随所谓的七国余孽作乱?这是天大的荒谬!陛下,臣请你放弃聚七国之旧贵族和遗民于朝歌的想法!”

闻言,子偃微微颔首,又将目光放到了苏秦的身上,询问道:“苏秦,你还有何话说?”

“臣还是认为将七国的旧贵族和遗民迁到朝歌,严加看管才稳妥一些。如若不然,帝国若是发生了什么动荡,或者是有心人作祟之下,必生叛乱也!”

子偃说道:“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以己度人,刚刚平定了天下,就将原来的七国的旧贵族和遗民都迁到朝歌,严加看管,此举影响不太好。罢了,就让七国的旧贵族和遗民各安其业吧!”

“陛下圣明!”群臣山呼道。

在原来的历史上,刚刚大一统的秦帝国,实际上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为何没有杀尽六国贵族?

子偃认为,秦始皇不杀六国贵族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人才。

秦国从区区一隅到纵横天下,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而推行郡县制,需要大批量的中层干部去执行中央政策,贵族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是最好的人才,只要把这些贵族迁离原来的属国。

贵族们到异地就任,就可以彻底打消原有属民的依赖性,这也是2000年来古代官场的基本法则,所有官吏决不能在原籍地为官,秦始皇的贵族异地化举措奠定古代官场的基本格局,所谓百代以秦为先。

事实上秦国最青睐六国贵族,招揽贵族为客卿这也是秦国的传统或者说是国策之一,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素有盛名,秦国想方设法都要把他挖过来,现在征服六国,天下贵族皆为秦用,连猎头机构都不需要了。

异地现用,这也是秦国能快速统一六国的原因,历史上外族统治中原都是这套手法,元、清入主中原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关键原因也是不杀贵族,同时就地现用,那时候的贵族就是文官集团。

不杀贵族的次要原因是缓和矛盾,六国的贵族虽然没有国家认同,但至少还有一个栖身之所,还有用武之地。

秦时的郡县制虽然严苛,那只是针对先秦时期的分封制而言,突然间的制度变革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小范围内的波动很正常,汉朝立国初期不也是半分封半郡县制,这说明制度变革不能采取断崖式,需要渐进式。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直到汉武帝的推恩令才彻底结束分封制,正式迈入中央集权制管理。

归根结底不杀贵族还是成本太大,所有政治的背后都牵涉成本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是人性之本,也是进化使然,人要生存,一切决策都是利字当头,国家也一样,国家也是生物体。

二战时期,捷克和斯洛伐克需要抱团取暖,节约成本,等到世界安定,马上分家,各自发展自己所长,免得让不必要的人吃闲饭。

杀贵族对秦始皇来说,并没有实际的利益,只有名誉上的快感,把贵族都杀光了,谁来管理政府,难道启用尚未开发的平民或奴隶,就算用他们,国家干部学校一时间也培养不过来,就算培养得过来,那也需要庞大的开支。

从成本角度来看,省一分算一分,何况秦始皇压根也看不起平民,更不想培养平民阶层,秦始皇本身也是贵族,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来阶层鄙视熏陶,他当然更相信同一阶层的六国贵族,至少他们的三观会更好地通融。

平民尚未开发,所谓礼不下庶人,启用平民的成本远远高于贵族。

至于子偃为何没有杀七国的旧贵族和遗民,也没有迁移其到朝歌,其实是有几个原因的。

其一,统一前后,在宋国的朝堂上,除了本土的一些铁杆的老宋人,其实绝大部分还算来自七国的大臣。将那些七国的贵族和遗民赶尽杀绝,这不但会失去七国的民心,更会使得群臣胆寒,得不偿失。

其二,子偃对于七国遗族的态度,取决于其对宋王朝统治的接受与否以及有无继续反抗的能力。

其三,是来源于对于自己强大势力的自信。未统一之前处于弱势都能灭你一次,何况雄霸天下以后再打起来,你就是绝对的弱势。

其四,是展示皇家对于那些落败贵族的施恩。可以靠杀人打天下,却不能靠杀人治天下,新朝初立,根基不稳正是需要聚拢民心的时候,此时善待前朝皇族无疑是最高的姿态——你看,我连他们且尚待,何况众多百姓呢,大家就安安稳稳地服从统治就行了!

其五,六国贵族们被打得已经没有了反抗胆气,不会拼死的反抗。

苏秦又道:“陛下,臣认为,为了安定天下,除了迁徙原来的七国的旧贵族和遗民之外,还应该销毁全国兵器,将收到的兵器全部运往朝歌!同时,夷平六国原有的城墙及其他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险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这就是以上苏秦在奏牍中,对子偃提出的三个举措,为了安定天下的举措!

其一,销毁全国的兵器,将收到的兵器全部运往朝歌。

其二,夷平七国原有的城墙及其他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险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其三,就是迁移原来的七国贵族和遗民,聚于朝歌。

但是子偃对此都一一否决了。

子偃来自后世,熟读史书,自然很清楚历史上的统一后的秦王朝是怎么干的。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子偃算是半个当局者,但是毕竟眼光独到,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局限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合,统一天下。

天下一统之后,齐、楚、燕、韩等诸侯国留下许多大大小小的贵族,这些贵族该怎么办?

全杀了?事实上,秦始皇没有这么残暴。

天下一统之后,为了便于加强全国的管理,秦始皇在政治上施行了三项重要的举措,哪三项:

一,销毁全国兵器,将收到的兵器全部运往咸阳,铸成12个巨大的金人,据有关数据统计,每个金人大约有29吨,代表北斗星周围的12颗星,安置在公元前220年建造的一座祭祀北斗七星的庙宇中。

二,夷平六国原有的城墙及其他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险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这两项工程都是相当巨大的,其中当然也有迷信的因素,但从秦始皇夷平六国城墙以及其他重要军事意义的险阻上看,秦始皇当时对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决心是相当大的。

两项措施都很了不起,那么第三项是什么呢,这就跟六国贵族有关了,同样也是个很了不起的工程。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这句话里所说的天下豪富是什么人,就是原来六国统治者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贵族和官员。

从这个层面上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这些六国统治者大举屠刀,而是实施了非常仁厚的政策。

据子偃所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杀掉的一个最着名的贵族就是赵国的郭开了,可这人什么情况,据说杀掉他以后,他家里历年来搜集到的财富就有上百车之多。

如果把杀郭开也当成秦始皇的残暴,那子偃真无话可说。

十二万户贵族离开故土,到了咸阳,原先的封地,特权什么都没有了,那么他们该怎么生活呢,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

令人非常钦佩的是,秦始皇也没有这样做。

就在迁徙十二万户六国贵族之时,秦始皇就开始着手在咸阳为他们建造新的宫殿,而这项工程,还开始于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之前,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

正因为六国贵族的宫殿修建的比较气派,所以秦始皇才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宫殿比较寒酸,所以才痛下决心修建阿房宫的。

可惜的是,这个阿房宫到秦国灭亡也没有修好,所以秦始皇大约一辈子也就只能住在他认为比较寒酸的宫殿里了。

秦始皇对六国贵族,修了房子还不算,还考虑到他们丧失原有的封地后,到了咸阳没有收入,生活过不下去,这时候该怎么办,很简单:

由政府出面,给他们一定的补贴,这项政策也是一直延续到秦朝灭亡的。

事情就是这个样子,六国灭亡后,这些旧国君和旧贵族,秦始皇非但没杀,反而全部迁到咸阳,给盖宫殿,发补贴,这么做,当然有推行郡县制以及便于监视管理方面的考虑。

但这点私心与后世君主比起来,也不知仁慈到哪里去了。

可以说,从大体上看,秦始皇对六国贵族还是不错的,可人那,有时候就是这样,置于高压之下,他只会战战兢兢,为生存考虑;稍微放松一点,对他态度好一点,让他吃饱了喝足了以后,自然就会想起以前的风光。

以前那该有多好啊,享不尽的富贵,耍不尽的特权,可现在呢,除了活下来还有什么呢。由此可见,秦始皇这人实在是太残暴了。

于是呢,丧失特权而且能吃饱穿暖的六国贵族就对秦始皇越来越是不满,逮着空子就散布一些不满情绪,直到秦始皇去世以后,他们就成灭秦的主要领导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