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作者:共赏清歌 | 分类:历史 | 字数:11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13章 朕会让你付出代价
入秋之后,洛阳城便渐渐热闹起来,各路人马云集,无数商贾齐聚。
处处都张灯结彩,人潮汹涌。
十来年的安稳太平和大发展,带来了洛阳城的富贵繁华。
与他初次进城时相比,洛阳城区的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原先脏、乱、差的贫民窟里巷,如今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区。
城郭更是成为了文化中心,而闾巷依然是富豪区,只是已经开始向城郭蔓延扩充。
在原先的城区外围,增加了一圈真正的平民住宅区,虽然没那么豪华,但也整齐划一,显示出天汉国都的无上气势。
每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从遥遥望见这座气势恢宏的城池开始,便一路惊叹不已。
他们都是自诩见多识广,走过了无数的国家和城市,却从未见过如洛阳这般繁荣而美丽富饶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哪怕只是个普通人,也有着大国的文化底蕴和翩翩风度,彬彬有礼却又不卑不亢。
城中房舍俨然,各种商铺鳞次栉比,满街红男绿女,笑意盎然,一看就是一座幸福感满满的城池。
在这里,你几乎能买到世界上所有想得出名字的货物,吃得到所有见过没见过的美味佳肴。
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美人,讲着五花八门的语言,是个汇聚百川,融汇了各种文化的大都市。
刘志下诏,全国欢庆三天,由朝廷出资烹饪美食,提供美酒,普天同庆。
当然,在洛阳城里,欢庆的时间更久,几乎长达一个月,让各路商家都赚得盆满钵满,笑得合不拢嘴。
刘志自己的生辰,与母亲相隔不远,但今年他没打算格外庆祝,办好太后的寿辰就已经很劳民伤财了。
毕竟这一次他可是大出血了,大部分的钱财都是从他的私库中拿出来的,数量惊人。
这些年他生财有道,财富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国库。
仅仅是白酒和蔗糖的对外贸易,就让他实现了财富暴涨,最近几年的科技研究,都是他自掏腰包的。
九月初三,是郾太后的正式寿辰,除了永安宫的命妇宴席,崇德殿中也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宴会。
各国使臣和各地使节汇集一堂,宏伟的大殿上人头济济,就连外面的广场上,都已经摆满了。
“当当当……”
角楼的钟声响起,整个皇城都传来悠远的钟声。
大汉礼乐有着严格的制度,不同的钟鼓声代表不同的礼仪,而且从小就是必修课。
只要听到音乐响起,大汉人便知道代表着什么含义,此刻整个京师都仿如接到了同一个讯号,开始狂欢起来。
“祝太后仙寿恒昌,大汉万岁!”
整齐划一的呼声响彻云霄,连飞鸟都惊得在空中盘旋不已,让人叹为观止。
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在一队队身姿窈窕的宫女手中,呈现在人们眼前。
婀娜多姿的舞女翩翩起舞,为众嘉宾助兴,桌上的美酒颜色各异,琥珀色的是白葡萄酒,玫瑰色的是红葡萄酒,还有乳白色的蜜酒……
当然,最令人陶醉的是桂花秋酿,浓郁的酒香让人不饮自醉,忍不住沉湎其中。
主殿中,太后身着雪青色的礼服,笑容满面,刘志却没穿大礼服,只身着赤色黑边的深衣,俊雅非凡。
在他身边,是身穿红色礼服的长公主刘华,无需脂粉的过多点缀,便风华绝代,气度高华。
这让在场的许多外国王子和使臣,心里都打起了小九九,盘算着借此机会与大汉结成姻亲。
从而得到大汉的庇护或者是亲近,总之有百利而无一害。
平原王刘硕和渤海王刘悝,作为皇帝的亲弟弟,在这种场合自然是地位崇高。
刘悝谈笑风生,不时地向太后和皇帝祝酒,与诸位宗室皇亲和大臣也往来频繁,显得游刃有余。
而刘硕却仿佛置身事外,端着酒杯埋头痛饮,看得刘志直摇头。
从前刘悝顽劣不堪,让他头疼不已,如今两兄弟却掉了个儿,让人操心的成了刘硕。
总之,他好像是欠了这两兄弟的一般,就没一个让人省心的。
算了,看在他们母亲曾经善待自己母亲的面子上,也看在那个被自己取代了的真正刘志面上,他就懒得与这两兄弟计较了。
眼不见为净,刘志淡然挪开了眼光,与前来祝酒的袁盱相谈甚欢。
这场盛大的宴会,由内府总管房植主办,不过另一个人也居功甚伟,这就是最近几年来一直跟在皇帝身边的中书省侍郎荀爽。
荀爽作为大汉唯一三元及第的魁首,一直在朝中享有盛誉,当初外放为北匈奴边远县令。
但三年后,他却成绩斐然,得到了镇北将军皇甫规的大力赞赏,上书给刘志,倍加称赞。
他上任之初,北匈奴才刚刚收复,边境上很不太平,外逃远东的北匈奴王和当地一批心怀叵测的匈奴人相互勾结。
不时地劫掠边境,制造各种各样的混乱,给边境上的人民生活带来了无限痛苦。
第313章 朕会让你付出代价
这里的治理问题,是个巨大的挑战,主要还是因为当地的匈奴人无法与大汉归心。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才华横溢的荀爽,要想干出一番事业,也是难上加难。
当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等着看笑话,甚至有人认为,皇帝其实一点都不喜欢荀氏子,故意给他出难题。
但荀爽本人却毫不在意,欣然赴任。
短短三年的时间,他的成就却令人刮目相看。
不仅配合皇甫将军把边境防御得风雨不透,还让当地人在短时间内,就对大汉的统治有了认同感。
如此成就,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原因说起来很简单,不管是哪个民族,谁不想过上安定富裕的好日子,谁不愿意歌舞升平?
只要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迅速翻番,再把几个煽风点火的阴险份子抓起来杀掉,立马就安静了一半。
然后发动当地人悬赏,谁能举报那些异己分子,就可以担任官职,与汉官一起治理百姓。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没有人还会忠心耿耿于一个逃亡之君,毕竟当年此地就隶属于另一个部落,并不是呼衍王的嫡系。
他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和文化,并未强迫他们去改变,而是采取了潜移默化的办法。
而且发挥了本地牛羊放牧的优势,开办了羊毛毡作坊,并亲自寻找销路,使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三年后,刘志下诏调他回京师担任中书省侍郎时,无人有一句反对的意见。
到了此时大家才惊觉,原来皇帝真的偏爱他这个三元及第的魁首,往往最艰险的环境,也最能体现人的才华和能力。
据说他离开北匈奴边境的时候,百姓们十里相送,依依不舍,把他当做了自己的亲人一般。
由此可见荀爽的能力,确实超凡脱俗。
回到京师洛阳的荀爽,虽然职务并不高,却成为能够随侍在皇帝身边的近臣。
很快刘志就让他担负起草普通诏书的任务,荀爽有一笔好字,整齐干练,而且文笔简练,绝不拖泥带水,很符合刘志的喜好。
如今的中书省,不再是当初仅仅负责内廷和外廷的联络之职,他们还担负起部分决策和参谋的功能,日益重要。
在皇帝身边的这几年,荀爽显得很沉静,整天都在埋头学习,乍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骄人的成绩。
但细心的人却发现,他随侍在皇帝身边的时间越来越长,与皇帝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这次普天同庆的国宴如此重要,房植作为主持人,虽然一丝不苟,但到底年事已高,已经有些精神不济了。
实际上主要的事情都是靠荀爽来操办,他的能力也有目共睹。
盛大的宴会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晚上,各国使臣和来宾欣赏了无数精彩纷呈的节目。
夜深了,宫中的宴席虽然已经散了,但洛阳城中却灯火辉煌,处处都人声鼎沸,好一座火树银花的不夜之城。
三天三夜的狂欢,让这场盛会达到了顶点,也让所有人记住了这场无与伦比的庆典。
大汉的富强之名,随着离去的使臣们,传播到四面八方,也让汉国的威望更上层楼。
就在庆典刚刚结束,好几名使臣都私下里求见刘志,向他提亲,希望能将美丽高贵的长公主下嫁,永结两国之好。
这其中包括了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这样的大国家,更有条支和犁轩这样的小国。
但刘志却全部拒绝了,以大汉如今的强盛姿态,用不着让公主来巩固外交关系。
何况当年他就曾许诺过,永远不会把安阳送去和亲。
他的女儿,只要幸福快乐就够了,怎么舍得让她漂洋过海远渡重洋,一辈子再难相见。
哪怕是去别的国家做王后,他一样不愿意。
尤其是安息帝国,那位自命不凡的国王,明明已经有了好几位妻子,居然还敢让使臣向他提亲。
满嘴喷粪地承诺让汉国公主当王后,以为谁会稀罕不成?
刘志嘴上没说什么,非常有礼貌地婉言谢绝,但心里却记恨上了。
哼!敢糟践他刘志的爱女,等着瞧吧,总有一天朕会让你付出代价。
庆典过后不久,各国使臣便开始陆续返回,邓演也来向刘志辞行,准备回南洋去了。
他计划休息两年,先建造一支蒸汽机船队,然后代表皇帝从海上出使罗马。
如果顺利的话,等归航之后,他就准备进行第二次南美洲之行。
刘志自然是十分赞成,两人把酒言欢,秉烛夜谈,这一次分别,又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
送走了邓演,京师中的各诸侯王也走得差不多了,刘硕在庆典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返回了属地。
唯有渤海王刘悝,每次来了京城,都会拖拖拉拉舍不得离开,仗着郾太后的偏爱,打算又留到明年春天再动身。
这年冬天,朝中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先是内府总管房植病倒了,刘志赐他东乡侯,又赏赐了些田地财物,准他回乡养老。
接任他的人选,正是荀爽,这也早在众人的意料之中。
紧接着,秘书省大学士尹颂告老还乡,由陈蕃继任,这些年来他在朝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更成为一品大员,国之栋梁。
没多久,太傅马融亦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他也确实年事已高,临走前推荐自己的得意门生郑玄,出任太子太傅。
而太傅一职就此空悬,刘志没有委派任何人继任。
高密郑玄今年三十六岁,一生的遭遇亦十分的传奇。
他虽然出身世家,但其出生之时家族便已经败落,从小便在乡间务农,家境贫寒。
其从小学习书数,在算学上展露出无与伦比的超人天赋。
郑玄十六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被称之为神童。
因家境困苦,迫于生计,在十八岁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
郑玄在任上勤勤恳恳,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
但他不愿为吏以谋生,一心向往研究学术。
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而到学校中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
郑玄的父亲对此极为反对,一再督责和训斥,但他仍不改初衷。
到二十一岁时,已经博览群书,不但具有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
当时杜密任太山太守,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了郑玄,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把他升调到郡里为吏录。
郑玄到了北海郡不久,便辞去吏职,入太学授业。
他的老师第五元先,是当时京兆平陵大姓,曾任兖州刺史,是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
郑玄从师第五元先,先后学了经学和算学,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诗书。
还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
在此期间,他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州,遍访名儒,转益多师。
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
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
他的学问在关东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当他感到关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乡,千里迢迢入京师,拜太傅马融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