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宣德大帝

作者:半老夫子 | 分类: | 字数:146.2万

第164章 新年大朝会

书名:宣德大帝 作者:半老夫子 字数:2060 更新时间:2024-11-01 02:47:37

在晨钟暮鼓声中,洪熙朝短短的一年时间画上了句号。

宣德元年正月初一,卯时初刻,宣德朝第一次元旦大朝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五凤楼上的钟声响起,从承天门开始,紫禁城的宫门依次打开。在金水桥外列好队伍的文武百官,在纠风御史的引导下缓缓由两侧的腋门进入宫城。

进了承天门沿着御道两侧一路趋向端门、午门,直到奉天门外的广场上按照班次站好自己的位置。钟声停止后,皇帝衮冕齐全乘坐肩舆升坐在奉天门外台阶上的御座上。

由于奉天殿烧毁还没有重建起来,其他宫殿无法容纳这么多的百官上朝,只能将大朝会安排在奉天门外的广场上。

这是朱瞻基登基之后的第一场大朝会,本来冬至日也应该有一场大朝会,被朱瞻基已大朝会华而不实,靡费国帑给取消了。

新年正旦的这场大朝会无论如何是不能取消的,这不仅仅是为了表面上的虚荣,更是为了向外藩使节展示大明的威严,有时候形式主义也很重要。

正旦朝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群臣要向皇帝拜年,朝会结束后就开始了半个月的新年假期,直到正月十六所有衙门才开始重新开印坐堂。

在这放假期间,除了外敌入侵、内部造反等军国大事之外,其他的朝政一律押后到开印之后处理。

群臣在鸿胪寺赞礼官的引导下,向皇帝大礼参拜。一套礼节下来,年龄大身体弱的官员已经有些支撑不住。这种跪倒起来,再跪倒再起来的动作及其消耗体力。年轻人可能还不觉得什么,上了岁数的老人身体本就不灵便,这样来回的折腾,不就地倒下起不来都算是好的。

好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人权观念,你倒下起不来是你命不好,怪不得别人。没人敢来朝廷找官府的茬,活得不耐烦了才敢来碰皇帝的瓷儿。

朱瞻基看过了后世尊重人格的社会之后,对这种折辱人的人格的礼节很是不习惯,可是这种礼节正是皇家权力的来源。儒家通过礼让君主获得了最高权力,又通过礼的约束来限制君主的权力。

看着年龄大的老臣艰难站在广场上的样子,朱瞻基吩咐小宦官为这些身体不济的老人一人搬了一个锦墩。这些老人有些平时是根本不用上朝了,不过这种大朝会却还是必须要上的,不上很容易被言官弹劾藐视君王。

对于皇帝给老臣座位的举动,一些刻板的儒臣眉头紧皱,觉得皇帝此举于礼不合。可是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又不想给皇帝添堵,只好将反对的话憋在嗓子眼儿里。

礼节性的事情做完之后,朱瞻基挥手范安上前展开一道圣旨,圣旨的内容是年前早已商定好的内容:“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祖驱逐鞑虏,复我汉家天下,自古明君治天下,皆有贤臣辅佐。朕仰赖祖宗荫庇得继大统,自感才能有限,夙夜难安。

唯恐太祖留下的大明江山断送在后世不肖子孙之手······特将天下民政委托于内阁,于宣德元年起正式实施,望内阁诸公以天下苍生为重,施以仁政以济天下苍生!特颁此诏,诏告天下,咸使闻之!”

群臣听到旨意终于颁下,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皇帝虽然承诺了今年将民政之权委托于内阁,但是没有正式的圣旨颁下,就随时都有变化的可能性。

没想到皇帝会选在正旦大朝会上当众诏告天下,这样面对中外朝臣,说出去的话那就必须要执行,可见皇帝是铁了心要将民政交给儒臣。

内阁诸臣在杨士奇的带领下出班跪倒在地,感谢皇帝陛下的信赖,并承诺一定会为天下万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瞻基也出言表示了对内阁诸臣的信任之心,天下百姓在内阁的治理之下,必会迎来大治,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不会有冻饿之人,也不会有卖儿卖女之百姓人家。

群臣以为皇帝这是在说新年的吉祥话,可是后来才发现今天皇帝所说的话,每一句都是认真的。

第一道让儒臣差点弹冠相庆的圣旨颁下之后,大殿里的气氛更加的喜气洋洋,一派君圣臣贤的祥和景象。这时候朱瞻基又颁下第二道旨意,这道旨意将房山县提升为直隶州,由皇帝直辖,并将相邻的良乡县一并并入房山直隶州,唐三任任直隶州知州。

这道圣旨也是提前就已经商量好的,内阁对皇帝想要两个小县之地,没有任何的反对。无非就是皇帝又多了一处皇庄而已,随便皇帝自己想玩什么。

接下来皇帝又连续颁下了几道圣旨,一道是将上海县划归皇帝直辖,一道是将临清由普通州提升为直隶州,同样由皇帝直辖。

这两个地方可没有事先与内阁进行协商,虽然内阁与文臣们有些不愿意,但是还是点头应下了皇帝的要求。三个地方加起来也没有多少税收,给就给了吧,刚过年不能让皇帝不高兴。

对于群臣这么痛快的答应皇帝的条件,朱瞻基一点儿都不意外,他们最担心的不是皇帝要几个县的地盘玩,而是担心皇帝不会兑现将民政交给他们的承诺。

这一点来说,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赢家,朱瞻基觉得自己甩掉了一个包袱,以儒臣的尿性,绝对会让民生越来越糟糕。自己现在合用的人手不够,只能先利用自己直辖的这几个县的地方进行人才培养。

而儒臣们更是觉得这是他们最大的胜利,儒家的终极追求就是君王垂拱而治,大政交给他们打理,如今这一目标已经看到了曙光。

虽然他们现在还拿不到至关重要的军权,但是只要皇帝的内帑最后无法养兵之后,就不得不求助于他们。军队的指挥权早晚都会落到他们的手里,只有军队的指挥之权完全落在儒臣的手中,他们才是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