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时代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8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53章 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东芝终究还是比我们快了一步。”李汉基面无表情的说道。
安正勋露出一个尴尬的笑容,这种问题他不好回答?要怎么说?难道去抱怨总部反映太慢了么?不,只能说是东芝的速度太快。他们与海川集团的谈判甚至只用了一个礼拜就盖棺定论,三星刚刚跟海川接触,都还没有来得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惨遭淘汰,这份心情,外人是无法体会的。
对李汉基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失误,会影响到他日后接班李政贤成为三星的董事长。
然而木已成舟,三星也没有能力去破坏这一次的合作,只能羡慕又嫉妒的看着俩大对手联合在一起。
“东芝与海川合作,宣布他们正式进入了dmp阵营,接下来他们必然会大力的推广fpod,加速dmp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普及程度。”安正勋说道。
李汉基叹了口气:“三星原本也可以参与这场盛宴的,可惜啊,终究还是棋差一招。”
三星集团一直没有一款优秀的便携式视听产品,但又觉得为了这么一款受众有限的产品而交出闪存专利,又非常的不划算,瞻前顾后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捞到。
李汉基又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枚优盘。
这是海川集团推出的第四款数码电子产品,前面三款分别是fphone、fpod、掌上电脑。
优盘的技术专利算是这四样数码产品中最少的,但这款产品却能终结现目前的主流存储模式—软驱!听说微软方面也有计划,准备在下一次升级操作系统的时候,直接支持USB的接口标准。
若真是这样的话,那么闪存技术在未来的两大应用领域,全都是海川一家研发出来的。
想到这里,李汉基的心情就变得极端的复杂,他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太清楚移动存储器未来的市场规模有多大了。
“或许唯一能阻碍海川产品普及的因素,就只有售价了吧。”安正勋说道:“你手中的那枚优盘,市场售价就超过了一百美元,折合成华夏的货币得近一千块。以华夏目前的人均收入,这种产品肯定是没什么市场的。同样,fpod虽然很便携,但它高昂的售价也让这款产品在华夏没有受到太多的热捧。所以海川想要制霸市场,就需要缩减闪存芯片的成本,这并不容易,我们可以在这方面继续下功夫。”
李汉基说:“但他们现在有了东芝……不过你也说得对,总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对手研发进度缓慢之上,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节奏。提前一步研发出更大容量的闪存芯片,或许我们还有机会与海川集团一起均分这块市场。”
李汉基的想法也是苏清川的想法,他已经让高新科技产业园成立专门的研发组织来攻克这道难题。当然,想要短时间内吃透从东芝那儿获取的专利技术,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眼下也只能把攻克的主方向确定在解约成本上了。
除了32M的闪存芯片,中晶国际0.35微米的晶圆制程工艺也能生产出更高容量的闪存芯片。
中晶国际的工厂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封装阶段,设备已经到位就等最后测试,在中晶国际正式启动之前,那些技术团队可以先来高新科技产业园,与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一起攻克东芝的闪存技术。这中间大概有四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应该足够了。
黎永城在得知苏清川的想法之后,说:“那我们就先准备闪存芯片的生产,但我的给你打个预防针,成本是个老大难问题,不可能马上就降下来。”
“无妨,中晶国际是一定可以活下来的,也就是前期活的艰难点,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只要熬过了初期,中晶国际也就能慢慢的活的滋润起来。”苏清川笑着说道。
苏清川敢这么说是因为他了解日后的发展趋势,到了零五零六年左右,闪存市场全球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海川集团作为四大闪存商之一,再不济也能拿到百分之十的市场吧,这就是十个亿了。全球多少晶圆厂年年亏损,而中晶国际却能拥有一条非常稳定的盈利渠道,所以没有必要妄自菲薄,甩开膀子干就完事儿了。
黎永城虽然苏清川这么直观的对未来的了解,但他作为这方面的权威人士,自然也知道中晶国际生存下去是没什么问题的,别看炎黄晶圆厂搞得风生水起,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这就是个空架子,根本不可能对中晶国际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他们能不能活下去都得两说呢。
炎黄晶圆厂不足为据,黎永城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中晶国际未来的发展上。“以中晶国际目前的水准,最多也就能支持一下64M的闪存,再想要提高容量,就得把生产线提上去。”
苏清川苦笑一声,说:“0.25微米的晶圆技术不是那么容易引进的,至少近几年没什么希望,我们还是先夯实基础吧。而且我觉得,未来三到五年内,闪存容量都不会有阶梯式的跨越,64M会是主流。所以我们还有很充裕的时间来想办法引进更高级别的晶圆生产线。”
“那fpod呢?”黎永城问道。
苏清川说:“实在不行,也只能请德仪或者是东芝帮我们代加工了。”
一直在旁边默默聆听的海川集团首席工程师卓坤说道:“我听说岛国有些企业正在计划开发移动硬盘技术,这或许是短期内突破容量限制的捷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往这方面发力?”
苏清川却摇了摇头:“我也想多线程发展,但这并不现实,很容易就把研发人员给压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得把这种有限的精力投放到最重要的地方。何况移动硬盘技术,海外厂商的储备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就算我们分出人手去研发,至少也得两三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足够那些厂商把相关的技术升级好几个档次了。既然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闪存,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