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作者:楼枯 | 分类:历史 | 字数:101.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2章 得人才者得天下
这日黄昏时,曹默从幽州来,随行带了两个人,一个是郭勋之女郭莱,一个是其侄女郭佚。
郭勋满门被害,郭佚和郭莱却逃过了一劫,说来也是巧的很。
那日郭莱因为顶撞母亲侯夫人,恐挨父亲训斥就躲了出去,府里遍寻不着,郭佚知道她是去了常平镇,却不敢明说,推脱出去找人,也离开了幽州。
可巧当晚刺史府就出事了,除了二人,郭勋满门被害。
此时,远在洛阳的郭赏已经被流放蜀地,其他亲眷也陆续被卷入案中,二人无所依附,只得暂时留在常平镇。
朱大嫂看出李轨和郭佚互相爱慕,郭莱又心心念念惦记着赵云,便一力撺掇李轨纳了郭佚为妾,李轨不肯委屈郭佚,承诺回辽东后与闻莺商议,将来以平妻之礼接郭佚过门。
前段时间因为忙乱,李轨还没顾上此事,却不想朱大嫂主动把人送了过来,朱大嫂虽是家庭妇女,见识却非同一般,她看出刘虞对郭勋的死态度很冷淡,便知他们不是一党,担心夜长梦多连累到郭家姐妹,便把她们送到辽东托庇于李轨。
李轨将二人安置在后宅,让闻莺照顾二人起居。
三人相处十分融洽,竟结拜成了姐妹,郭佚做大,闻莺老二,郭莱最小。
每日同宿同游,亲密无间。
众人看出李轨对郭佚有意思,郭佚对李轨也有好感,既然正牌娘子也不反对,索性就把人娶回来,免得让人闲言碎语在背后乱嚼舌根。
娶郭佚为妻除了多一位贤内助,还有另一桩好处,那就是能招揽郭家的旧部。
郭家豪门大族,累世为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虽不及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显赫,那也非一般人家可比。郭勋被害,郭赏被贬,郭家两大顶梁柱倒塌之后,那些依附于郭家的文人食客们便没了依靠,树倒猢狲散,日子过的凄惨至极,这个时候若是能取得他们的信任,把他们收揽过来为己所用,自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李轨出身寒门,实力是有一点,名望就差多了,在这个把出身名望看的很重的时代,这些自恃甚高的名士是不会买他的账的。
纵然穷途末路来投靠,骨子里还是瞧不起的,将来必有许多的麻烦。
但若娶了郭佚,李轨就能以郭勋侄女婿和继承人的身份自居,身份、地位、名望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尊卑已分,再用这些人的时候,那就是居高临下,能令得他们心悦诚服地为自己效命。
当然啦,李轨之所以娶了郭佚,最最关键的是李轨对这位品貌端庄、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是打心眼里欣赏的。
既然是以平妻之礼娶的郭佚,她娘家又如此显赫,这内宅里就要分个大小。
闻莺尊郭佚年长,欲以内宅之主之位相让,郭佚却说什么也不肯,她尊闻莺先到,尊她是内宅之主,自己甘愿屈居其后。
这就让李轨有些为难了,闻莺是他患难之交,结发之妻,自然不能亏待,而郭佚的身份又如此敏感,处置不当自己会很被动的。
思虑再三,在内宅筑两座楼,一东一西,一左一右,东楼给闻莺住,西楼由郭佚住,两家名为平等姐妹,实际也有先后尊卑的区别。
至于谁先谁后,各花入各眼,各有各的看法,怎么说都能圆满。
自郭佚在李家取得平妻地位后,郭氏门人便纷至沓来,在这个乱哄哄的时代,想找个铁饭碗不容易啊。
李轨在襄平城上风上水处设聚贤馆,贴出招贤榜,广邀天下贤士。
这聚贤馆可不是李轨独创,各州各郡都有。
郭氏门人经过这一层过滤,身家就清白了,那些想借此栽害李轨的人便没了靶子,无的放矢,有劲也使不出来。
这些人里面有许多是白吃干饭的食客,这些人有些学识,但水平不高,有些名望,但名头不够响,名为门客,实际也干不成什么事。
但养着他们也有一桩好处:那就是能为李轨博得爱才之名。
所谓千金买骨,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才华横溢者。
像郭勋原来的主簿颜阊就是一个。
这个人才华横溢,但李轨并不打算重用,因为他人品有问题,据说在郭府时跟夫人侯氏有些不清不楚。
李轨要用的是德才兼备者,德在才前。
经过认真选拔,李轨手里有了一百张可用的新牌。
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击破四大家,李轨只是占有了辽东,但距离完全掌控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整个官场的大换血。
攻下一座城市不容易,但治理好它更难,李轨的麾下多是将才,攻城略地有一套,说到治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火候。
过去李轨能用的干吏只有凌嵘、曹默等寥寥数人,维持局面尚且吃力,更提不上彻底的大换血了。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十一个县的县令(长)、功曹史,县尉,县丞,主簿,县府门长,廷掾,主记室,少府,门下游缴,门下贼曹,门下议曹,门下掾史,闾师,统统更新了一遍。下一步我们要对吏员进行更新,这一步很难,因为我们尚无此类人才。聚贤馆的那帮人才不会去做小吏呢。”
李轨淡淡一笑,对凌嵘说:“官吏,官吏,官在吏前,比吏更重要,但吏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我们既然没有这样的人才,那就从社会上招募,辽东有的是人才。而且我们还要设法打通官吏之间的通道,我不奢求把庸官降吏,但干吏可以做官,要给人一个希望。”
凌嵘道:“可惜常平书院的学子们还小。”
李轨知道凌嵘的心思,凌嵘一直主张地方官吏多用学校人才,这样既知根知底,也更容易控制。李轨当然不会忽视自己一手创办的昌平书院,但他的眼界和心胸显然非凌嵘可比,官员要用自己人,这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但吏员还是要多用地方人才。
一则他们对地方熟悉,二来他们有爱乡之情,三来也可以借助他们团结地方。
招募吏员的榜文贴出去,地方反响很热烈,优秀才俊纷至来投,辽东一时人才济济
除了郭氏门人和地方英俊,李轨还高度重视搜录客居辽东的中原名士。
许多中原名士因避黄巾之乱而客居辽东。
这些人把辽东当成客居地,并不热心地方事业,多处于隐居和半隐居状态,但他们中有的是人才,若是能把这些人招募为己用,自然是如虎添翼。
这件事李轨亲自抓,贾诩是高参,凌嵘处理具体事务。
很快就觅到了四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杰:
管宁、邴原、王烈和刘政。
这些人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出名,但在正史上却是赫赫有名的一时人才。
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春秋齐相管仲之后,身长八尺,美须眉,标准的一个大帅哥,且人家不光帅气,学问也极好,人品又极正,在乡时就颇有名望,到了辽东后,追随者甚重。
他谢绝地方郡守征辟,躲在山中讲学,名声越来越大。
邴原,字根矩,管宁同乡,从小玩到大的死党。性刚直,操守极好。曾受前任郡守所聘为郡从事,后辞官,现隐居乡里。
王烈,字彦方,为人方正,学问极深,不仅擅长教化,处理政务也十分练达。曾为一郡长史,后辞官讲学。
刘政,邴原同乡,有勇略雄气,为人嫉恶如仇,刚直不阿。
李轨亲自登门拜访,礼聘四人,拜管宁为东阁首席,所谓东阁是李轨为高级参谋人才专设的一个机构,入阁者都是一时才俊,这些人不耐烦具体政务,只肯坐而论道,为李轨出谋划策,所谓首席,乃是众席首座的意思,是一种荣誉。
但管宁连在东阁论道的耐心都没有,他不肯进城,只肯待在山里继续讲学。
李轨也由得他,让他在东阁挂个名,拿一份丰厚的俸禄,继续留在山中讲学。
管宁感其诚,常为李轨出谋划策,也常将门下得意弟子推荐给李轨。
李轨又聘管宁为常平书院督学,管宁没有推辞,不仅常到书院讲学,还举荐了几位得意门生到书院任教。
又拜王烈为司农府总办,司农府并非只掌管农业生产,而是整个经济发展管理部门,类似后世的计委和几个重量级部委的合体。
是李轨为促进经济发展而专门设置的机构。
过去一直由凌嵘兼管,但凌嵘的长处是处置繁琐的庶务,做秘书长更合适,执掌如此庞大的经济规划和管理部门显然有些吃力。
王烈曾为一郡长史,管理经验丰富,能力也足够,所以李轨委以重任。
这让王烈十分感动,把这么一个核心要害的部门交在他手里,这是对他的莫大信任啊。
辽东的兵马越来越多,后勤保障任务日益艰巨,执掌军务司的宋嘉日渐感到吃力,而李轨手里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刘政的到来让李轨看到了希望,他拜刘政为军务司总办,宋嘉退居督办,只等他进入角色,宋嘉就彻底退出。
这又是一个核心要害部门。
刘政感激涕零,发誓要竭尽心力回报万一。
邴原被李轨委以襄平县县令一职,襄平县是辽东郡治所在地,首善之地,地位非同一般,一般人是镇不住的。
李轨用邴原主要是看中他的德行、才能,更看中他客居辽东的身份。
现在他是辽东之主,麾下的将兵悍将们得有人制约才是,这个人既要德才兼备、有能力有手腕,又要他能信得过,还得保持一定的中立性。
邴原就是最恰当的人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