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作者:楼枯 | 分类:历史 | 字数:101.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46章 你们可以撤了
周瑜闻听曹仁和张辽的窘态,得意地对鲁肃说:“我有长江天堑隔断南北,只要我江东水军尚在,区区李轨何足挂齿。”
鲁肃道:“可惜李轨势大,否则与其决战赤壁,当可一鼓破之,则南北鼎立之势即成,江东三十年内无忧矣。”
周瑜听了这话也十分感慨,叹息道:“是十分可惜,不过事实如此,我们也只能尽己所能,多杀伤他一分算一分。”
鲁肃道:“蔡瑁张允败亡,长江为我所有,今曹仁又败,何不集中兵力攻破张辽,聚歼二将于江南,也足可吓破李轨的胆。”
周瑜笑道:“子敬,你真是个老实人。咱们当下的敌手,难道只有一个李轨?”
鲁肃倒吸了一口凉气,周瑜话中有话,什么意思他自然清楚。
周瑜对刘备一直存有戒心,只是大敌未退,这就翻脸,这是孙策的意思,还是他自己的意思呢?
周瑜道:“子敬不必多疑,主公已经悔悟了。李轨自北方来,虽兵强马壮,然我们尚有长江天险可凭。赤壁一战,不过尔尔。可刘备与我共享长江,这才是我江东的心腹之患也。”
鲁肃默默点头,却也不说破。
周瑜哈哈一笑,当即下令与曹仁、张辽脱离接触,各自回营休整。
当日刘表病死,李轨夺取襄阳,刘琮投降,刘琦占据江夏,结盟刘备,抗拒李轨。
此后江夏渐渐被刘备侵吞,长江以南的郡县也被他纳入自家版图,在诸葛亮的经营下成了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国中之国,只因刘琦死的蹊跷,惹恼了荆州旧部起兵,李轨才有机会攻破江夏,本来水陆并进夹击赤壁,歼灭江东主力,回过头来再收拾刘备,不想蔡瑁水战败在先,曹仁冒进败在后,使得形势急转直下,周瑜在赤壁压住了李轨,刘备则趁机扑灭了武陵、零陵的叛乱,转过头来对付李轨。
而长江天堑却将李轨所部一分为二,骑兵优势在此丝毫发挥不出来,步军也缺乏在水泽地区作战的经验,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内。
而今江北局势勉强维持,江南却是大势已去。
李轨当机立断,撤回江南的力量,认输,走人。
可恰在这个时候,内军厅奏报关西商社联合三花会在柴桑境内伏击了孙策,孙策重伤逃回江东,可能已经死了。
孙策死了?!
果然这样的话,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只是消息可靠吗,柴桑伏击战李轨是知道的,华雄、庞德的战略配合给了江东很大的压力,孙策被迫返回江东,李轨当然要在他的旅程上设置一点障碍。
能杀他固然好,但李轨并没有报多大希望。
被吹的神乎其神的三花会除了怼自己那次表现尚可,其他时候表现简直一塌糊涂,这两年他们派了好几拨人马去刺杀刘备、孙策以及他们的重要马仔,除了杀过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子,基本没什么斩获。
这次内军厅与之联手设伏,在李轨看来也就是给孙策添点堵而已。
但,难道真的把孙策给干掉了?
消息一时无法证实,以孙策现在的级别,他的生死自然是江东的最高机密,内军厅是没办法探听到的。
从公开的信息来分析呢,似乎也没有什么迹象。
李轨怀疑这又是内军厅放的一个空炮,目的只是为了宽慰一下自己。
因为前段时间他的心情简直是糟糕透了,周瑜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表面儒雅风流号称儒将,打起仗来真是不讲究,揪着曹仁玩命的打呀,张辽又被刘备缠住,渡江的两支军队一天至少要损失小千把,这么耗下去,用不了几天就全玩完了。
这是拿钝刀子在自己的身上割肉啊,李轨把去火药当饭吃,但还是起了一嘴的泡。
“报,文丑将军到。”
“哦。”
李轨大喜赶紧迎了出去。
张辽被困江南,夏侯惇又不太懂荆州的情况,李轨只得八百里加急把文丑从幽州调过来。文丑接到调令后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显得很疲累很焦急。
一见面就说:“鄂县城西九口滩地势平坦,可以在那里接引大军回来。”
原来文丑一路上都在琢磨蔡瑁兵败后这仗该怎么打下去,但任凭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更好的招。
所以他就把思路放在怎么接应曹仁和张辽渡江回到北岸,既然打败了,那就爽快的承认,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以后再干过。
他任襄阳大都督时模拟过对江夏用兵,江夏的情况他还是比较了解的,但他从来未曾想到仗会打成这个样子,真是太拧巴了。
文丑说的九口滩是一处很好的渡口,但并不是最好的地方,文丑远道而来不熟悉情况,说出这话来倒也不足为奇。
李轨道:“接引他们渡河回来有好几个地方可供选择,但现在的麻烦是,我们的人过不去,水军战败了,整条大江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文丑道:“大军虽然不能横渡,但小队人马总还能偷渡过去的,长江风大浪急,他们总不能把几百里大江都封死吧。子孝、文远他们现在就像没头的苍蝇,不知道丞相的打算,若是我过去把丞相的打算告诉他们,领着他们渡河回来,料必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轨道:“此计可行,但要提防江东周瑜,此人文武双全,是个难得帅才啊。”
文丑不以为然道:“江东人,哼,若论水战,我自认不是他们的对手;若是步战,我还没放在眼里。不过丞相叮嘱,末将岂敢大意。此番渡江南下只为接引友军,绝不节外生枝。”
李轨闻言大喜。
文丑率五百人夜渡长江,辗转数日终于见到了曹仁和张辽,对二人说:“丞相令二位将军立即班师回朝,不要跟江东人纠缠了。”
见二人面面相觑,顾虑重重,便又道:“丞相说了,此番失利罪责不在二位将军,是当初谋划的有疏漏,又毁在蔡瑁、张允不听号令一味浪战上。二位将军无须有其他顾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