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重生马孟起
作者:夏海苍松 | 分类: | 字数:1.4千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九三章 兖州军大战常山(三十二)
不光说没大用,可能最后还会起到反作用,这个也不是不可能,所以他们也不会那么做啊,就是。对乐进来说,今日带兵进攻,估计也和昨日一样儿,己方估计不会有什么大进步,但是人家凉州军呢,也许比昨日表现更好,那都不一定啊,那是。而他带兵攻城,确实也是看到了,凉州军表现可比昨日强了,这个可真是,在自己在己方这儿,是没什么好的,那没错。
不过有一点没错,那就是己方肯定是越来越占据优势,那是一点儿没错。毕竟还是那话,比凉州军多了那么多万的人马,这个本身就是大优势,可不就是。所以乐进可一直都有信心,那没错。而比起他来,比起兖州军来说,赵云和典韦,当然也都包括凉州军士卒,他们确实
就没什么乐观的了,那可没错。毕竟谁都看得出来,感觉到,那兖州军的大优势,可就在一日一日增加,那没办法。己方人马数量超过不了他们,这个就少了绝对的优势。优势是人家的,关键还不小,那没办法。就现在这样儿,赵云和典韦,他们除了说尽力外,真是没别
的好办法了。这个一直都是,没自己主公在,那么怎么都是调拨不了人马来常山的,那没错。而两人也是知道,在少主马焕那儿有虎符能调兵,可别说他也跟着自己主公去了交州,就算是没有,也不可能说调兵来常山。可以说马焕的虎符,是能调兵不假,可马超的意思是让他保护家人的,这个算是一个后手,而不是调兵去别的郡县,那确实没大用啊,可不就是。
所以说赵云和典韦他们也知道,自己主公不在,那么可以说就绝对是调拨不了人马来常山,那没办法,所以自己俩也只能是说让本国的人马在真定这儿抵御兖州军了,那是。从其他郡县调兵,那却一点儿都不可能。是,在自己主公没什么命令下来的时候,可以说一郡的太守,
那是绝对有着权威,一点儿没错。可你一郡太守,是可以调兵不假,但是就只局限于本郡,那可一点儿没错。不管说你在本地如何折腾,只要是不犯错误,那么马超就绝对不会处罚你,这个那确实是。但是你要是调兵去了别的郡,那就是大事儿了,必须要被处罚的,马超是不
可能放过那样儿的太守。至于说什么处罚,这个不一定了,轻了重了的也得看实际情况,看具体情况,没错。马超可以容忍你一个太守犯错,只要不是大错,基本上他都不会严厉处罚,那是。但你当太守的,如果敢把本地人马调拨出本郡,除非是有马超军令或者是有虎符,没有的话,那你就等着被处罚吧,基本上还不会太轻就是了。对马超来说,那样儿的事儿只
要是当主公做老大的,都不会说忍受,上位者的忌讳,那可是。毕竟一个太守擅自调兵出了本郡,那么这个事儿就已经不是小事儿了。所以说马超可不会觉得好,没自己的命令没有虎符,你敢那么做。那么自己也可以认为,你能找个机会造反啊,可不就是。这事儿和造反
的性质,那还是有相似地方的,没错。当然了,马超大多会严厉处罚,不过还得看具体情况,那是一点儿没错。不处罚是不可能了,毕竟这个属于是严重违犯了军规,那可一点儿没错。不过还好,是没那样儿的事儿发生,凉州军没有;兖州军没有;江东军一样儿也没有。实在是没有一个太守想去挑战这个,那真是没什么大用啊,好吧,就是那样儿,所以说这……
这事儿应该说要真发生了,那么绝对是哪个合格的主公都不会容忍的,确实。处罚是一定了,不过看具体情况而定,最后是不是很严厉处罚,或者轻点儿,这个也并非就不可以。但是基本上不要那么想了,后者的几率就和没有似的,基本上都会是前者。不过不会发生那样儿的事儿,其实对马超、曹操和孙策他们最好,那可没错。毕竟不管是谁,没人想着自己手
下那样儿,真心不是什么好事儿,反而还很不好,真的。当然了,他们也更是不怕什么,毕竟真要是出现了,无非就是处罚。哪怕说再严重点儿的,对方能叛变?造反?那真不是什么大事儿,他们三人都不惧那个。不过怎么都是,没有那样儿的事儿,那是最好不过了,肯
定是。就现在来说,确实是不会发生。以后的话,基本上也没有。但这个不是绝对的,毕竟谁能预料到所有的事儿呢?至少马超、曹操和孙策他们都不好使啊,那没错。就还是说“走一步,看一步”了,现在这样儿,都是可以的,对三方来说,也都是那样儿了,可不就是嘛。
毕竟如今这样儿,确实还是那话,马超凉州军肯定觉得都不错;而曹操兖州军基本上也都那么样儿的想法;至于说孙策江东军,大多也都那么想的,就是。毕竟对最后的来说,凉州军没去灭他们,其实就是好的结果。而最好的结果,那自然就是凉州军来灭他们,可却没灭了他们,这个是最好的结果。至于说灭了凉州军,那估计开玩笑也没有了,真的,所以这……
江东军他们可以说还是很现实的,可没错。更有自知之明,那是必须的,没错。因此,他们一直都想着把曹操把兖州军给拉下水,这个他们觉得是必须的,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己方都得那么做啊,没错。毕竟兖州军他们只要和凉州军一样儿,都灭己方来了,那么己方是一
定挡不住。可他们不灭己方,和凉州军死磕,那却不得不说,己方还有那么一线生机,确实没错。当然了,孙策和江东军他们也都知道,这个还是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兖州军那儿好,怎么说自身的强大,那才是好,那才是根本,可不就是,所以说对他们来讲,就是那样儿啊。
可不就是,他们太清楚了,那可都知道,自身的实力,自身硬,那才是根本。还是那话,为什么凉州军要先灭他们,还不就是这个他们最弱,那没办法,就是。因此,这个是要增加己方的实力,可一点儿都没错。不过也确实是,己方在增加实力的时候,人家凉州军和兖州军也都那样儿啊,那可是。所以说哪怕就是江东军,他们也没办法一下就说和兖州军和凉州
军他们缩小这个实力的差距。是,也许能缩小,可那缩小的程度,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那是。对他们来说,那样儿的差距,一下就缩小很多,其实还不现实。除非说真就发生了北方异族南下的事儿,还得说是大战,小打小闹的,那是削弱不了凉州军太多,哪怕北方
异族强。可你再强,你不全力出手,这个也未必就能赢了,真的。至少曹操和孙策他们可都知道,凉州军对付北方异族,有马超在,他们是怎么都会全力以赴的,那可没错。所以说要他们大战才能,不一定非要北方异族全力,真那样儿的话,大举南下了,自己两方也不会说旁观,都得和凉州军一样儿,去对付外敌,那可一点儿都没错,还不就是那样儿了,真的。
这个肯定也是,或者说其实一直都是。毕竟曹操和孙策他们绝对不希望己方和北方异族死战,那么他们倒是希望凉州军和北方异族大战,而且还不是他们大举南下,这样儿就不需要两方参战,就只需要他们凉州军,那样儿的话,对他们来说才是更好。当然了,谁也预测不到说最后北方异族到底怎么做,他们不大举南下可能,可那么做却也都可能。而曹操和孙策,
他们显然不想对方大举南下,这个不光说是和天下大势有关,和他们想法一样儿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北方异族那么强,先不说到底能不能顶住,至少彼此的损失,就不可能小了,必然啊,那怎么都是大。第一个就是损失,他们觉得大,那可没什么好处,可不就是。其次就
是他们治下的老百姓,那也一样儿要损失。这个不是他们想着老百姓,更多还是觉得那是己方实力的损失啊,可不就是。毕竟很多东西,那就得靠着治下的老百姓呢,没了他们,这个可真是,要完。所以说损失老百姓,那就是绝对损失实力,一点儿都没错,可不就是那样
儿。就是,当年曹操让兖州军屠戮徐州老百姓,他那都是没办法了。对其人来说,是要一个和平安稳的兖州军,还是要徐州民心,这个取舍曹操还是很清楚的,那是。毕竟兖州军对其人来说,那绝对是安身立命的,是基础,是根本,没有兖州军给他效力、卖命,曹操什么都不是,没实力啊,就靠着他自己,那不好使。但是就因为有了兖州军,有了兖州军的将领、
谋士,现在都是让其人三分了天下,那是。没这些,那能好使吗?曹操很清楚,这徐州就算是失了民心,自己以后慢慢也是能把这个争取回来,就只是多少年罢了。但是己方兖州军一旦分崩离析,那么可以说自己家底儿都没了,那么离自己败亡的时日也不远了,可不就是。
所以说对奸雄的其人来讲,到底要如何取舍,其实不难。曹操应该说其人都没想那么多,直接就选择了,那没错。真心也不是什么困难的选择,确实。曹操自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所以他们下令了,那可是。而且其人那么做了,可一点儿后悔都没了,那可是,真没有啊。
这个没错,也就是曹操,换成是马超和孙策的话,他们就不会那么做了,正常啊。毕竟对曹操来说,基本上只要是对自己对己方利大于弊的,他都会做。但是到了马超和孙策那儿,终究还是有所不同,那没错。这个也是他们与曹操的大不同,一点儿都没错。说起来马超和孙策他们一样儿,是为了自己为了己方利大于弊那么去做。但是他们比较有底线,这个也是。
但到了曹操那儿,那可也真是,其人就没什么底线了,这个没办法。是啊,曹操作为一个没什么底线的人,是混到了现在。马超和孙策,他们倒是很有底线,也是混到了现在,那也没错。这个不能说有底线肯定就更好,这个怎么说呢,大多时候可以那么讲,不过要是特殊
情况呢?所以说具体情况还得看具体的内容,那没错。那不是绝对的,就说到了关键的时候,有底线肯定就好,没底线就不好。怎么说呢,那实际还是不一定。就像曹操也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他反而还觉得自己做得挺对,是没后悔过一点儿,再来一次,他还得那么做啊。
曹操必然还那么做,甚至就更甚,那都是他,性格作风如此,没办法。换成马超和孙策的话,他们确实就不会,也一样儿是性格作风了,那是。他们俩自然也是知道如何做才能说让自己和己方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他们知道曹操的选择,那对他对兖州军来说,是对的是最好的。可换成他们两人,终究还是不会那么做。毕竟他们不是曹操,事到临头,不会那么做
了。首先马超是什么人,不用多说了,让他那么做,还不如说灭了他。孙策的话,他也是不惧说最后败亡什么的,可你让他那么做,那确实不会。所以说他们俩不是奸雄,就人家曹操是,人家好使,人家那么做了,有了今日的身份地位,魏王啊,还是朝廷所认可的,他们
俩可没有。凉州军是有实力,可却没有朝廷敕封的王位。孙策江东军更不行了,实力最弱也没有朝廷敕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