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 分类: | 字数:114.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41章 走下神坛的安重诲
【走下神坛的安重诲】
如果战争继续下去,那么两川军队将利用水路的便利,自夔州北上,直掏洛阳;此时,如果荆南、淮南也联合发难的话,那么石敬瑭的主力部队将根本来不及勤王救驾,很可能刚刚走到长安,就听到洛阳再次传来“兴教门兵变”。
李存勖伐蜀而身死国灭的惨痛教训就在眼前,李嗣源是亲身参与者,对此他深有体会。两川战争,必须结束,立刻!马上!
石敬瑭不等诏令而擅归,获得了李嗣源的赞许,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加授同平章事、兼六军诸卫副使,出将入相,还掌握禁军。
紧接着,李嗣源下诏责备安重诲,说他离间孟知祥、董璋、钱镠跟中央的感情。把安重诲定义为两川战争的战犯元凶,并且给他加了两条“莫须有”的罪责:
一是偷偷把留在中央做人质的儿子接走,此乃谋反之罪证;
二是密谋亲率大军进攻淮南,以此掌握兵权……
这个莫须有?
这个必须有!
曾经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安重诲,就这样被李嗣源当成了替罪羊,命丧黄泉。
随后,李嗣源给两川派去使节,说此次两川战争完全是大奸臣安重诲专权,伪造皇帝圣旨,擅自出军讨伐,现在已经被朝廷论罪处死,请两川消除误会,各自安好,比心,爱你们哟。
安重诲就是李嗣源纳给两川的投名状。用一个安重诲换取天下太平。
孟知祥接受了朝廷的诚意,调回了夔州的李仁罕;利州昭武军留后赵廷隐高风亮节,主动要求把利州昭武军让给跟他并肩战斗的李肇,孟知祥高度赞扬,但不同意他的请求,在赵廷隐的一再坚持下,孟知祥终于成人之美。
自此,南部战场的李仁罕、北部战场的赵廷隐相继返回成都。两川与后唐中央的战争到此结束。
孟知祥不是傻白甜,他之所以接受李嗣源的停战,是因为两川战争已经达成了他的战略目的,此时是止盈套现的最佳时机,否则,他还能推翻后唐、统一天下吗?接下来,他的战略目的将转为消灭东川董璋、统一两川。
两川内战的故事线暂且搁置,我们将回头审视安重诲之死。
安重诲根红苗正,是烈士子弟,他的父亲是安福迁,朱温吞并兖郓二朱时,李克用派“安氏三兄弟”安福顺、安福庆、安福迁率兵救援,兵败被杀。安重诲自幼便在李嗣源帐下听用,十几年来任劳任怨,为李嗣源出谋划策,被李嗣源视为知己,得势后更是用为左膀右臂。
李嗣源登基后,安重诲更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尽心尽责。
好心未必都能办好事,比起李嗣源来,安重诲稍显急功近利,前文已经用大量篇幅介绍李嗣源时期各大政治势力与后唐中央的关系,安重诲在其中扮演了很大的戏份,且始终以“鹰派”形象出现。
客观来讲,在处理这些重大问题上,安重诲过大于功。
比如在两浙钱镠问题上,“绝钱镠”成为安重诲的死罪之一;再比如两川问题,趁热打铁回顾一下,安重诲在两川问题上的处置方法非常典型,他不顾客观事实,强行推进两川之战,使得朝廷损失惨重,所以“逼反两川”成为他的另一项死罪。
李嗣源的朝廷非常弱势,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无死角地弱势,所以李嗣源处处表现出了妥协与退让,略显懦弱。而安重诲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像一个口嗨的键盘侠,如果只是口嗨,也就罢了,但他真的付诸实践,毁国无穷。
安重诲就是一个“爱国贼”的鲜活案例。有时候,我们的隐忍不是懦弱,而是韬光养晦,不是不报,只是时机未到。
安重诲唯一一次的“鸽派”,是在处理淮南问题时。当时徐知诰为了稳定内政,而诈称要献国归降,举淮南之地向中原称臣,希望得到安重诲的诚意。安重诲被成功忽悠到,以一条价值连城的玉带作为信物,赠予徐知诰,并劝李嗣源不要武力干涉淮南内政,安心等他投降。
徐知诰欺骗了安重诲的感情。
安重诲好不容易“鸽派”一次,竟遭如此戏弄,于是大发雷霆,极力教唆李嗣源对淮南动武,幸亏李嗣源明智,没有听从。而安重诲对淮南深深的敌视,也成为他的另一项死罪的来源。
其实这些死罪的控诉,都不是李嗣源处死安重诲的真正原因,而是借口。
安重诲跌落神坛,是因他树敌太多。他性格耿直而刚烈,眼里不揉沙子,其实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纪检委领导。然而随着他权势的快速增长,难免会压制不住心魔,德不配位,为公的同时也谋私。
而真正导致他身败名裂的直接原因,是他卷入了一场最凶险的政治斗争,触碰了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容触碰的底线——立储。这里的水太深,他把握不住。
自李嗣源登基之后,短短几年之内,安重诲党同伐异,在排斥异己的道路上毫不手软,令人生畏:
1,豆卢革、韦说
此二人是前朝(庄宗李存勖)宰相,废物点心、马屁精,无所建树,一朝天子一朝臣,拿掉这二人,倒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安重诲的手段有些残忍,当时,两位前朝宰相已经获罪,被剥夺了一切官职,在家养老退休,永远地退出了政治舞台,已经不再对安重诲构成威胁,但安重诲仍要赶尽杀绝,追究二人在荆南问题上的失误,赐死。
2,任圜
因与安重诲政见不同而遭排挤,同样是被剥夺一切实权,在家退休养老,而安重诲也诬告他密结朱守殷,赐死。
这三位前朝高级官员的含冤而死,特别是任圜的死,让安重诲的形象一落千丈,有识之士纷纷指责他气量狭窄、公报私仇、赶尽杀绝、毫无人性。连安重诲自己都觉得有些过分,但即便自责,也要这么做。
安重诲在立国之初就为自己打造了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恐怖人设。